新竹新埔是個典型的客家小鎮,十九世紀初期,新埔就是經濟作物的集散地,商業極盛,幾乎與竹塹城不相上下。開發甚早的新埔擁有許多百年傳統老店,充滿懷舊的氣息,這裡也是台灣宗祠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無疑是欣賞客家宗祠與傳統建築的寶庫。帶你沿著主要道路中正路,逛市場、遊老舖、賞古蹟,一起感受新埔的客家風貌。

傳統市場最能展現一個地區的真實情景,閱讀一個城鎮的生活故事,不妨從逛菜市場開始,

早上十一點前,來到新埔鎮中正路上的第一市場,就可以感受到傳統市集的喧嘩熱鬧,不少攤販,都是一大早就挑著自家栽種的蔬菜水果到市場,等著客人光顧。

[新埔市場攤商
彭貞妹]
這菜是誰種?我自己種的,高麗菜、菠菜、芹菜。

逛市場一圈,便不難了解當地人的飲食文化,五顏六色、口味多樣的客家米食擺滿桌,紅粄、鹹粄、甜粄、艾草粄、蘿蔔糕,一應俱全。

< (紅粄)福佬人專門做成烏龜形狀,我們客家人就專做成桃子狀。>

其中有不少種類的粄,更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呢。

[新埔市場攤商
羅鳳嬌]
甜粄(年糕)最重要的啦,發糕、蘿蔔糕、鹹甜粄(都要吃), (和)一年的運氣(有關),甜粄要蒸得很好,甜粄如果沒有蒸好,一年的運氣會不好。發粄就是發財粄,過年一定要的,發財粄。

蘿蔔糕在鍋子上煎得滋滋作響,煎到金黃焦脆的蘿蔔糕,令人看了垂涎三尺,這家在市場開了三十年的老店,蘿蔔糕起鍋後,還有傳統的特殊包裝喔。

[新埔市場攤商
彭添妹]
報紙包起來比較保溫,比較不會冷掉。從以前就開始這樣,對 開始了,傳統的。

想要品嚐貼近在地生活的好滋味,可千萬不能放過這些瓶瓶罐罐裡頭裝的醬菜,梅干菜、覆菜、桔醬,每一項都是傳統客家婦女拿手的醃漬物,更是客家家庭料理少不了的重要配角。

[新埔市場攤商
李玉燕]
梅干菜可以和豬肉、煮爌肉,還有覆菜可以煮鴨肉、煮排骨,可以煮湯過年,這桔醬可以沾三層肉,也可以沾白斬肉、雞肉、鴨肉那些。
<買豆腐 好 幾片 三塊有豆漿嗎 豆漿還有 一包多少 一包二十元 拿兩包>

逛完市場,趕在中午前,來到這家位在中正路上的傳統手工豆腐店逛逛,鮮嫩可口的豆腐和香純濃郁的豆漿,不僅在地人喜愛,連外地人也慕名而來,

[手工豆腐店
老闆 詹統森]
傳統(做法)吃起來就是有那個味道,黃豆的味道,就是有豆香,像機器做的豆腐,吃起來是很嫩,但是沒有那個味道。

這家百年豆腐老店,遵照古法製造,不添加防腐劑,早點來,還可以看到傳統豆腐的製作過程。

[手工豆腐店
老闆 詹統森]
一開始要從磨到煮,磨要五分鐘,煮要大概十分鐘,還有豆漿還要加石膏,又要停十五分鐘,還有到磨(壓)這樣%差不多要五十分鐘左右,從頭到尾,成品大概要五十分鐘。

走在中正路上,還能聽見鏗鏗鏘鏘的打鐵聲。這間張家鐵舖以手工敲打的方式打鐵,已經傳承三代。過去新埔鎮上有近十間打鐵店,為鎮上農民提供耐用的農具,隨著農業的沒落,中正路上只剩下這一家打鐵店。

[打鐵店
老闆 張廷燕]
現在農業不好,打鐵店沒落,用的人比較少。(顧客)全部是老人家比較多,老農人 對不對,年輕的很少了。

如果正好是老師傅的工作時間,常有不少人邊閒話家常,邊欣賞老師傅打鐵的英姿。雖說傳統打鐵店是夕陽行業,但是許多新埔居民還是習慣拿著菜刀上打鐵舖,找張師傅修理。

[打鐵店
老闆 張廷燕]
像他們不會磨(菜刀),家裡沒有石頭,就會拿來磨。

到了用餐時間,可不能錯過新埔有名的粄條,紅蔥頭爆香,加入高湯、碎蔥、青菜及薄肉片,煮湯或乾炒各有獨特風味,好吃的程度,連前總統蔣經國都還三度光顧呢。

[業者
廖虹燕]
我們的粄條不摻粉,純米做的,我們的湯頭是用雞湯,我們的粄條油蔥很香很香,沒有摻豬油,有我們自己的獨門秘方。

吃粄條外,別忘了嚐看看,新埔客家人特有小菜 「煙腸」,模樣長得像香腸,其實是用地瓜粉、瘦肉和香料調勻,灌入豬小腸後煮熟,沾上桔醬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業者
廖虹燕]
(我們的煙腸)品質很穩定,然後我們的肉%就是堅持用豬的後腿肉,吃起來不澀也不油,吃起來口感很Q,每天早上現做。

吃飽飯後,輕鬆散步,由中正路往南鑽進和平街,可以感受宗祠院落的優美寧靜,短短百公尺就有好幾家祠堂。劉家祠是一座華麗的小型三合院,建築特色以燕尾特多著稱,不只正廳有燕尾,連左右護龍也作燕尾,因此氣勢特別宏偉壯觀。

[文史工作者
黃有福]
劉家祠的特色就是它的燕尾很多。第二點就是,它的匾額很多,它為什麼匾額很多,是因為他的老祖先得過功名的很多,你看也有「恩元」是恩貢生掛的,「文魁」就是文舉人掛的,裡面還有台灣總兵劉明燈寫的(匾額)。

從劉家祠往前走約一分鐘路程,就可以看到潘家古屋,這是新埔具客家建築特色之一的老屋,簡樸的馬背式屋脊造型,是傳統的四合院建築,牆上裝飾著饒富變化的花砌窗,潘家是早期新埔的大地主,房子卻沒有氣派的燕尾設計,其實是因為地理風水的緣故。

[文史工作者
黃有福]
主要是這個房子是螃蟹穴,螃蟹很怕鳥去啄它,所以我們不能做燕尾,燕子會啄螃蟹,所以它全部沒做燕尾,看起來很樸實。螃蟹活著的時候是灰色的,所以它正身的屋頂全部做灰色,螃蟹死了才變紅色,所以做灰色,家族就會永遠興旺。

三、兩個孩子騎著車子嬉鬧,禾埕上還晾曬著蘿蔔乾,一副傳統農村景象,這裡是新埔上枋寮劉宅是一座坐北朝南,結合三合院和四合院式的建築,因有前後堂,所以又有「雙堂屋」的美名,它是新竹地區最大的一座夥房屋,民國七十四年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文史工作者
黃有福]
(雙堂屋)以前最熱鬧的時候,有九十九間,包含廚房那些有九十九間,可以住非常多的人。

轉進中正路北側的成功街,是以前新埔最熱鬧的娛樂街,茶室、酒家、戲院吸引人潮川流不息,如今兩間戲院建築仍在,但早已歇業,只剩下一間營業百年的「中美茶室」猶存,現在的成功街可說是一條褪去喧鬧、古味猶存的小巷弄。

[文史工作者
黃有福]
主要原因就是,新埔發展很早,新埔以前種很多椪柑,很多商人會來這邊,另外新竹地區所有的貨物,要外銷的全都載到新埔來,所以非常多的旅客、商人會來到新埔,因此產生很多的娛樂事業、娛樂場所,所以才會形成這條娛樂街。

成功街從繁華熱鬧走入沒落寂靜,在此開業超過八十年的傳統手工冰店,卻不曾停止運作,義順冰店是新埔僅存的一家傳統冰店,以手工冰棒著稱,價格從一支一毛錢漲到現在一支十二元,但眞材實料手工製作的原則始終不變。

[手工冰店
老闆 陳智弘]
我家開(冰店)差不多八十七年左右, (現在)就剩我家,以前有四間,不過現在大部分不做了,年輕人不做了,所以就剩我家還在做。

第三代老闆還開發了金桔冰棒的新口味,淋上一圈金桔醬,吃起來滋味相當特殊。

[手工冰店
老闆 陳智弘]
很多人在講,你的冰棒就那幾種,怎麼不研發一些新口味的冰棒,我想想就剛好在做桔醬,做一做,就想不然來試看看這冰好吃嗎,做一做 做一做,後來人家說味道不錯喔,就來賣了。

正值金桔盛產的冬季,家家戶戶正在製作著客家重要佐料桔醬,香氣飄散在老街上,洋溢著古老氣味,走在新埔鎮上,放慢腳步,四處輕鬆逛逛,你將發現新埔特殊迷人的百年客家風情,俯拾即是。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