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然不大,因為各地客家人移民時間、地理環境不同,北、中、南的客家聚落,在飲食文化上也有不同的變化,不曉得觀眾朋友是否知道南部六堆地區有種「甩肉丸」;平常吃,辦桌時也是必備的一道菜。這摻了大量蔥白、紅蔥頭的肉丸,有些地方是用炸的、或蒸的,有些則拿來煮湯,早期還會在絞肉中摻入鹹魚煎成餅。因為需要人力,現在漸漸看不到一群媽媽甩肉丸的場面了,不過甩肉丸仍是許多六堆客家鄉親懷念的家鄉味。<丟喔,越用力越紮實,越Q越好吃。>

午後,屋子一角吆喝聲不斷,婆婆媽媽們手拿肉團不斷甩打著。

<現在的人大部分用買的,要看人,我們知道的人都自己做。>

這一顆顆橢圓形不起眼的肉團,是南部客家人特有的食物,叫做「甩肉丸」,而且幾乎是傳統喜宴必備的一道菜,可見多高檔。

<我們客家人辦桌也有做這一道,放荷蘭豆,是煮湯還是,就是一道湯,就是請客的時候,像魚丸湯的樣子,有的用魚丸湯,有的就用這種肉丸。>

[屏東縣佳冬鄉辦桌師傅
黃明麗]
在最後出菜,叫做團圓,團圓的意思,所以現在福佬人也是用魚丸,到現在就說是團圓,一定要這道菜。

<甩肉丸就要這樣的酒(米酒頭),才會有味道。>

傳統甩肉丸,用後腿肉加上生蔥白、紅蔥頭剁碎,放入爆香的蔥、米酒、鹽、醬油稍微調味,肉團也就算準備好了。

<油鍋上煸過比較香>

[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
副教授 藍群傑]
客家菜有三個方向,第一個就是油,油有那個香味,油對蔥、蒜有爆香的香味,所以南部所有的材料,包括你吃粄條,做什麼鹹粄或什麼粄,大部分都有爆香這個程序。

但為了讓肉丸能夠定型,最後還會加入些許的番薯粉,增加黏度。

[屏東縣內埔鄉居民
官楊秀清]
現在讓它有黏性,黏性就再加一點番薯粉進去,蒸了才不會散掉。

手心沾點醬油防黏,再取用適量的肉團在手心不斷地用力甩打成橢圓形再蒸熟,客家肉丸便初步完成了。

[屏東縣佳冬鄉居民
戴花妹]
你如果這樣甩,比較大力一點,肉丸吃起來就比較脆,如果沒甩到,肉丸煮起來就會散掉。好不好吃,就在這個功夫。

其實台灣南北的客家人都會做肉丸,北部會加入梅干直接蒸熟,不像南部會甩打定型,會有這樣的飲食方式,其實是為了老人小孩方便食用肉品。

[屏東縣內埔鄉居民
官楊秀清]
以前的老人家牙齒比較不好,以前的人比較孝順,吃豬肉會塞牙縫,就想說切肉丸來蒸,煮湯來吃比較方便,比較苦的人就會切梅干,蒸梅干。

由於南部肉丸每顆都要經過甩打,製作肉丸需要許多人力,因此每逢過年過節或喜宴請客時,左鄰右舍的婆婆媽媽,就會穿著圍裙,圍在圓桌或臉盆前,捲起袖子動手做這道集結眾人力量的美食。

[屏東縣內埔農會家政班
班長 劉榮招]
要請客的時候,會請隔壁鄰居婆婆媽媽來幫忙,2618有喜事的時候會請人來幫忙甩肉丸,婆婆媽媽隔壁鄰居會來幫忙甩。

[屏東縣佳冬鄉辦桌師傅
黃明麗]
我們辦桌即便五、六十桌也甩,我們不是前一天才甩,是現場做,這麼多歐巴桑切菜切完比較閒時,用大盆子裝好,說要甩就大家一起來甩。(人工划算嗎),需要比較多功夫,比較忙,買魚丸就比較有空閒。

人力成本高,因此這樣的場面現在已經相當少見了,但也因為這道菜可說是每個南部客家人,從小吃到大的美食,即便沒辦法自己製作,也要到傳統市場買個一、兩包現成的,旅居外地的,還會請親人幫忙宅配。

[屏東縣內埔農會家政班
班長 劉榮招]
現代人用買的比較方便,不會做的就去買,反正一百元買了就可以吃一餐。2926所以像是我女兒嫁到台北,我就做了冷凍起來,宅配上去給她。

[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
副教授 藍群傑]
因為很多,我們說出去讀書的,吃過媽媽做的,回來一定會,就像剛剛說的,女兒回來或女婿回來,就會吃這道菜,有時過年過節,他們蒸好以後,宅配過去給他們吃

肉丸蒸熟後,在六堆有些人會直接食用,也有人會加上木耳、芹菜或香菜等煮湯,有些人則是炸過再吃。

<煮湯的,炸的,用粉炸的,煮湯的>

[屏東縣佳冬鄉辦桌師傅
黃明麗]
我們這邊就都煮木耳,也不一定要煮木耳,也可以換花樣,像是青江菜燙一燙,或花椰菜擺出來,肉丸炸過,中間擺得漂漂亮亮,煮個金針菇或什麼菇,煮一個醬酸甜辣勾芡下去,也是可以比較好吃。

這麼多不同的吃法,主要是地域性的差別,像是佳冬、新埤等地是用來煮湯,而內埔、竹田、萬巒、高樹、美濃等地是會將肉丸炸過,或是蒸來吃。

[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
副教授 藍群傑]
南部北部的調理不大一樣,我們六堆地區,北部就是做好以後用炸的,不是用蒸的,我們佳冬這邊就是用蒸,蒸好以後我們拿來煮湯,他們那邊炸了以後可以煮湯,或直接拿來吃。

也因為地域性的不同,靠海的佳冬地區在製作時,還會加入魚漿增加肉丸的口感。

[屏東縣佳冬鄉辦桌師傅
黃明麗]
他們內埔的就這樣,說很腥,其實加的魚漿,要買很好的旗魚,就不會。

[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
副教授 藍群傑]
像我們六堆地區南北就不大一樣,因為北部就靠近山邊,比較少海產,佳冬這邊就有海產,加一些魚漿,加魚漿人家講的偷懶,魚漿的成形比較脆,加進去比較快成形。

台灣北部和南部客家的肉丸,有不同形式的出現,其中族群間的互動,更是關鍵。

[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
副教授 藍群傑]
肥、香、鹹其實(客家)老祖先就傳這三個,到各地方以後可能有自己的變化,我南部的變化比較多樣,因為南部和這些族群比較近,平埔族,包括以前和福佬人,日本人來時候,有很多口味,比較多材料就比較多樣化。

像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人飲食習慣的影響,鹹魚也被南部客家人摻入肉丸中,鹹魚肉餅就變成南部特有的客家菜。

[屏東縣佳冬鄉辦桌師傅
黃明麗]
以前日本人管我們的時候,就很多鹹魚,就從那邊來的鹹魚,以前人就這樣煎,我們還小就這樣吃,日本人從海裡抓上岸,就滷粗鹽,滷了就放在那邊不會壞。

和肉丸相同的材料,豬絞肉、蔥段、九層塔等,再放入一整條剁碎的鹹魚,混合後直接下油鍋煎,這可說是早期農忙勞動時,最重要的配菜。

[屏東縣佳冬鄉辦桌師傅
黃明麗]
以前到現在都這樣,以前沒有加這麼多豬肉,以前人比較窮,要鹹,就煎這種鹹魚比較好吃,比較好配飯。

除了鹹魚以外,老一輩更曾抓田間的小青蛙,剁碎裹粉煎來吃,當地人稱為「青蛙丸」,但隨著農藥大量噴灑,田間早已不見這種青蛙出沒,傳統的青蛙丸就少見了。

[屏東縣佳冬鄉居民
謝盛香]
阿婆做這麼長的青蛙袋,就這樣縫一縫,抓一隻就放一隻,阿婆就殺一殺,攪太白粉、九層塔,煎來讓我們當糖果吃。0539他們當糖果吃,我們要配飯。

<這每一粒都有 50克>

鹹魚肉餅,是老一輩記憶中的飲食,但隨著人們口味改變,鹹魚肉餅也漸漸從餐桌上消失,但在內埔的一家饅頭店,卻開始賣起鹹魚肉餅包子。

[食品行老闆娘
洪秋梅]
我們住鄉下,鄉下一些歐吉桑、歐巴桑都很傳統,因為曾經有聽過他們講說,他們古時候比較沒錢買豐富的魚、肉來吃,所以他們都是一些鹹魚,鹹豬肉這些,後來他們就很懷念,我就引用他們的食材,把它做肉包的創意,反應也非常好,大家也回味不已。

把鹹魚肉餅當內餡,要勾起老一輩的回憶,但又要吃得健康,因此,食材也需要略為更動。

[食品行老闆娘
洪秋梅]
因為要選食材,特殊的豬肉部位,還有挑選過的鹹魚,那個鹹魚比較不鹹,然後稍微再調味一下,現在的人比較注重養生,三高就來了,我們就盡量迎合現代的口味,盡量朝清淡方面去做。

<所以你剛有吃到那個味道,有一點中藥粉的味道,就是這個>

除了不要太鹹,調味時也加了一項秘密武器,由於這家饅頭店的前身是中藥行,老闆具備中藥藥理的知識,因此添加中藥,也讓這個鹹魚肉餅有了新風味。

[食品行老闆
賴裕元]
裡面有肉桂,肉桂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可以這樣講,肉桂又有一種香氣,肉桂能夠讓身體溫暖,使血液循環,對人體的血液循環會有幫助。肉桂又可以把魚的腥味減少一點點。

除了鹹魚肉餅包子外,洪秋梅還發明了鹹魚肉餅蔥油餅,未來還要發展成刈包等,畢竟傳統的食物,如果沒有隨著時代改良,很快就被多元的飲食文化所淹沒。

[食品行老闆娘
洪秋梅]
時代潮流變化,因為大家生意很競爭,你用傳統的的方式,可能你就會被淘汰,所以我們就是要創新研發,然後要經過不斷的改良,要不然就會越來越退步。

[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
副教授 藍群傑]
所以這點可以用地方產業的方式,媽媽比較空閒時,聚集在一起來做,不過這要靠大眾媒體來幫忙宣傳,如果可以的話,六堆地區也算是一個產業。

<好吃嗎?好吃>

一顆肉丸、一塊鹹魚肉餅,看似平凡無奇的六堆客家飲食,卻是代代相傳、富有深厚底蘊的常民文化。在多元飲食風潮中,仍有人希望能將老食物,留存在新時代。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