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環境逐漸消失,母鳥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築巢,當鳥寶寶要離巢的時候,沒有適當的環境,讓牠練習飛行技巧,這時候就會落巢,很可能變成貓狗的大餐,台中市野鳥救傷保育協會的趙子敬與林文隆,就成立了貓頭鷹的中途之家,為牠們築巢。


<阿欽你在哪裡?我看看你是阿欽嗎?乖,沒事,乖 你的喙太長了,你的喙要修了>
<這樣咬會不會痛阿?不會,不會用力,像我們很熟,有時候牠含著,會覺得比較安心>
<順便看牠的爪,爪如果太長不修,尖尖的地方,如果縮起來,會刺到自己的肌肉。因為我們這邊沒有很多東西,讓牠自然去磨牠的爪,所以也是要適當的觀察和調整>
<領角鴞幾乎每天都會下去喝水或洗澡,所以每天都要換乾淨的水,每天都洗澡?就算冬天也會>

這是趙子敬每天的例行工作,退休之後,他設立了台中市野鳥救傷學會,還遠赴加拿大,研習野鳥救傷。而且就在自己住家的頂樓,架起了一個個大鳥籠,幫助落難的野鳥。

受傷的熊鷹、右眼失明的大冠鷲、翅膀骨折的松雀鷹、無法謀生的褐鷹鴞,這裡的每隻鳥,都有一段傷痛的過去。籠子裡的領角鴞,也有牠們來到這裡的故事。

[台中市野鳥救傷保育學會
趙子敬]
這幾隻領角鴞是民眾撿到送來我們這邊,除了受傷以外, 其中比較大比例是落巢, 當牠要離巢的時候,就沒有適當的環境,讓它可以練習飛行技巧,這時候就會落巢

落巢的寶寶很可能變成貓狗的美味大餐,只有少數的幸運兒被送來這個中途之家,當牠們順利長大,趙子敬會把牠們移到靠近原始環境的觀察籠,讓牠們熟悉野地裡的各種聲音,準備野放。

<讓牠們能夠慢慢順應自然,用漸進式野放的方式,有朝一日,讓牠們重回大自然,是我們救傷的目標>

領角鴞大約25公分高,褐色的毛看起來就像斑駁的樹皮,特大的雙眼透露牠夜行的生活,主要吃小型動物,是和人類生活區域最接近的一種貓頭鷹。

雖然救難可以幫助落巢的寶寶,只是能不能有更積極的做法,來減少牠們落巢的機會呢?

<本來野生動物我們不應該去干涉牠,落巢本來就是自然淘汰的一環, 除非人的干擾完全終止,否則的話,這種落巢的後果,我覺得還是要由人類來稍作補償>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的林文隆,從小就愛上貓頭鷹,研究貓頭鷹已經有十多年,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在人為開發的低海拔地區裡,貓頭鷹的生存困境。

當開發朝向山林挺進,住在裡面的生物也就節節敗退,原本就嚴苛的生存條件,變得更殘酷。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
林文隆]
這原本可能是一片天然林,可能就有天然樹洞提供給貓頭鷹使用,先民開墾之後就會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其實野生動物還是會來利用這個地方,只是利用的條件不是那麼好,我們過去發現牠們就會在檳榔的葉基,或是檳榔果實長出來這一叢裡面生蛋,因為這樣導致蛋很容易掉落,或是幼鳥很容易掉下來,因為牠們有這樣的需求,所以我們才會利用廢棄木材做巢箱給他們使用, 原本有樹洞的環境,現在沒有了,我們就給牠一些

領角鴞真的會來使用巢箱嗎?

領角鴞真的來了,這隻林文隆眼中的好媽媽,照顧著4隻小寶寶,這是牠第二次使用人造巢箱,就在幾公尺旁,是牠去年使用的巢箱。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
林文隆]
有一隻狗比較胖一點,走過去不小心撞到檳榔樹,鳥就飛出來,才知道這裡有,那一個應該還在敷蛋,小鳥敷出來了,聽得到聲音了

從2003年起,林文隆尋找廢棄木材來做巢箱,展開巢箱計畫。

第一年沒有角鴞進駐,後來一路調整巢箱大小與高度,陸續架設了許多巢箱,到現在已經成功幫助了不少領角鴞。林文隆:我們這邊單位密度最高,100平方公尺,100乘以25、30平方公尺內,有四對領角鴞。有了巢箱,不只領角鴞可以安心繁殖,連大赤鼯鼠也找到了家。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
林文隆]
中間比較核心的地區,飛鼠比較怕干擾,所以大部分是飛鼠在用,角鴞變成都在外面,我們現在看到這些都是比較外圍的

鄰近農夫自願加入巢箱計畫的行列,不但幫忙做巢箱,也在自己的果園中架起了15個。

[果農
柯先生]
因為在這個地方已經五年了,成果不錯,所以我把這一套拿到我的園區去用, 雖然是務農,也是要顧及生態,跟動物們做鄰居

其實都市裡也有領角鴞,因此巢箱計畫也推廣到都會的校園。
來到台中大坪國小,之前架設的巢箱,有領角鴞正在敷蛋。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
林文隆]
這一巢是今年3月20號發現的,裡面有三顆蛋,去年是在另外一棵楓香,也是用巢箱,其實在都會區裡面,校園是綠地比較多的,也是比較集中的,其實貓頭鷹很長時間在這邊活動,如果這時候我們適時給牠一些構造的話,也許可以幫助牠們繁殖,提高繁殖的成功率以往牠們都是在大王椰子樹上面築巢,小鳥可能兩個禮拜就會掉下來,失敗率很高

林文隆的巢箱計畫,針對的是被人為開發影響的果園或校園,天然的原始林就不在他的計畫範圍內,雖然掛巢箱是爲了補償繁殖的場所,但是這樣會不會改變了領角鴞原本的尋巢本能呢?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
林文隆]
其實不至於,因為我們曾經實驗在天然樹洞跟人工巢箱同時存在的環境,牠們還會挑選牠們認為好的環境去繁殖, 如果牠覺得外面的洞比較好,就不會用我們的巢箱,如果牠覺得外面樹洞不夠或品質不好,就來這邊使用,我們沒有強迫牠一定要進來

架設巢箱之外,林文隆也在研究樣區中,沿著農民巡視的路線,放置蝦籠,研究領角鴞的生活環境中,還有哪些其他生物。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
林文隆]
我們在園區會放很多蝦籠,因為牠們會沿著邊邊走,每天早晚巡一次,因為這幾天在下雨所以比較少, 每天巡,做些記號在把牠放回去,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隻,什麼物種

<這個就是最常見的印度挺蜥, 挺蜥是貓頭鷹的食物嗎?牠是任何動物的食物, 以前我們標示的挺蜥,後來在巢箱的監視器中,就發現這個被吃掉了,其實一個地方的生態系,不是單一物種>

蝦籠研究,讓我們看見棲地中的生物多樣性,土地的生命力,架構在眾多物種交互影響的脈絡中,也體醒了我們只有巢箱還是不夠的,牠們需要完整的棲地,需要生意盎然的森林。

[台中縣野鳥救傷學會
林文隆]
其實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就是化整為零的開發, 其實很多的小面積,就是大面積了我們當然是希望不要開發,可是現實可能不一定會允許, 所以我覺得去討論一些對策是目前比較迫切的,所以我們才會去做都會區裡面的生物狀況,假設可以提供比較完整的研究結果,如果必須要開發的時候,可以提出比較具體的,至少是可行的對策

救傷、掛巢箱,是人們看見動物的需求,在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趙子敬和林文隆的夢想都還在進行著,在開發的洪流中,展現滿懷慈悲的溫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