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的好山好水,總讓人流連忘返,後山雖然風景秀麗,但也因為地處偏遠,各項資源相對較匱乏,尤其在專業攝影這個領域更是如此。不過,去年中,在客籍紀錄片導演韓筆鋒催生下,在台東鹿野這個小鄉鎮,成立了台東縣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不僅攝影、剪接設備全部都有,現在更是培訓東部影像人才的據點,韓筆鋒希望,能號召更多人,一起為地方影像留下珍貴的紀錄。<喔 安排這麼多漂亮小姐喔,全部很漂亮吧,全部很漂亮啊,三十年前全部都小姐>

綁著馬尾,看起來很性格的紀錄片導演韓筆鋒,正在進行花蓮富里竹田社區的義民奉飯紀錄片拍攝

<你準備好就開麥拉就進來了,原則上不要看我的攝影機,不要看我,不要看我 自然就好,邊進行邊聊天沒關係啦,屁股要扭扭一下也沒關係,邊挑邊扭 哈不是故意的啦>

竹田社區的義民廟,每天都會由村民輪流從家裡準備飯菜,挑擔奉飯祭祀義民爺,為了紀錄這個客家風俗,韓筆鋒扛起腳架 攝影機 ,一有空就往村裡跑,也讓他和村民們培養出很好的感情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都是笑嘻嘻的是不是,義民爺被我拍一年多了,拍到 嗯,一天到晚來什麼意思呢 我們歡迎你們來

<喔 阿銀姐是嗎,這芥菜啦,好 等一下等一下,等一下跟我講,介紹一下等一下等一下,這菜頭啦>

又是導演 又是攝影師,還要兼做訪問工作,拍攝紀錄片一個人要扛起所有工作,不過還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幫忙

頭戴鴨舌帽,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紀錄,從高中退休後,就從事田野文史工作的黃學堂,就是韓導演紀錄片題材的資料庫

[客家文史工作者
黃學堂]
他(韓導演)是拍片的人,影像他比較了解,但是他比較沒空去做文史調查的部分,所以我們就合作,他就專門拍片我就去找題材,做田野的部分

兩人已經合作了五、六年,也將後山的客家移民故事,詳實的紀錄了下來

<紀錄片“開闢鴻荒”韓筆鋒提供>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我是藉著一個94歲的老人家來代表,來拍他的故事,來講我們花東縱谷客家移民的大概情況

長期紀錄在地影像,先後也完成多部後山紀錄片,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導演曾經是位空軍中校

穿著一身筆挺的軍服看起來有些嚴肅,在這個剛硬的外表下內心卻充滿著對故鄉的情感,從小就夢想開照相館,不過迫於現實,韓導演不得不暫時放棄自己的理想,高中畢業後投身軍旅,有了經濟基礎後就開始買攝影器材,自己看書 自己摸索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這20多年間,對攝影的學習,一直沒有放掉一直在做

退伍後,他決定離開熱鬧繁華的都市,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台東,積極投入社區工作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我想說回來要做什麼呢,你要靠錄影來吃飯是有問題的,不過我本身是退休人員,我有終身俸可以領,所以我吃飯沒問題,我就一心一意把我的時間 經歷,投入在這個社區的工作

回到故鄉,開始和社區建立關係,也發現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可愛,韓導演於是運用自己的技術,為後山留下了一幕幕珍貴的影像

在資源缺乏的後山,做什麼都難一些,專業攝影更是如此,也因為這樣,逼得韓筆鋒什麼事都得親力親為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台東這裡,做這個的很少,所以七年前我有這種體認的時候,我在退伍之前我就拚命的去學硬體,你不學不行啊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於是他開始努力催生這間,台東縣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希望號召更多人一起加入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因為當初我認為說,我一個人會拍紀錄片 會攝影,沒有用,這種東西各村的村史,每一個鄉鎮的鄉鎮史,應該是大家來做,尤其是在地的人來做, 我希望很多人大家來紀錄,我想這是我最大的一個使命感

原來只是小村庄的活動中心,在政府部門的補助下,讓閒置空間再利用,變成台東縣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不過成立的過程中,當然也不是那麼的順利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這個據點下來之後,我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像經費申請,要三十萬 給我十萬,我也想不要幹了,像這種,這個也要體諒公部門層層節制嘛,十萬塊也要做十萬塊的事情

據點有了,設備有了,那人呢,去年七月五號,影音中心正式成立對外開放,而這裡,是一個被韓導演稱為「懷舊夢工廠」的地方,他要找一群人,一群有夢想的人,一起逐夢 一起圓夢

<它承載力會不會不夠 不會的, 你可以整個人吊在上面都OK的, 你看到沒有, 不行太重了 哈,你有沒有發覺到,它這個設計實在設計得非常非常棒,你說為什麼他價格為什麼會這樣,你吊吊看, 我九十,我不能講,我四十幾公斤而已,有沒有 看到沒有,各位看到沒有 它非常棒的>

光是一個攝影機三腳架就學問一堆,韓導演不笑的時候看來嚴肅,不過課堂上,大家卻常被他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我記得我有拍這個鏡頭啊,爲什麼把我剪掉,她說你搖搖晃晃的。>

為了強化影音館的功能,也為了培育更多影像人才,韓筆鋒努力爭取經費,開辦東部客家影像人才培訓班,讓學員免費上課,只見大家認真的抄著筆記熱烈發問,也有人用錄影機拍攝下來

[影像班學員
范遠海]
那這個不得不停的情況之下,結果第二次或是第二天,這個現場的背景消失的情況之下

三個禮拜 六天的課程,包含攝影機構造講解,採訪技巧 田野調查等等,還請了知名紀錄片導演虞戡平 彭啟原等人來上課,為資源相當缺乏的後山,帶來豐富的知識挹注

[紀錄片導演
虞戡平]
所以將來你們去拍東西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要提醒的是,第一個前面講的聲音的重要性,第二個我們腦袋的想像力,其實很重要的

基本功夫打好了,該上場去實機操作了

<那邊找好角度就可以拍了各個不一樣的,我們都把它拍起來組合起來>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你不能用望遠的來pan(搖攝),用望遠來pan那是要技術非常成熟的,你要用廣角來pan的話,你可以發覺到,pan的意思就是給你看很多嘛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大特寫 很棒吧你有沒有發現到,事實上電視螢幕因為它解析度就不是很好,所以說盡可能是拍特寫,你有沒有發覺到特寫最迷人,剛才你們看那個茶葉有沒有

冬天的陽光灑落在花東縱谷,一朵一朵盛開的向日葵,在青山 藍天的陪襯下看起來更顯迷人,不論是拿著小DV還是專業攝影機,為了拍到漂亮的畫面,什麼姿勢都出來了

<上下 左右 還有這個是關,等於是近 拉近 運鏡,然後拉出這樣 對 >

說是客家影像人才,但其實招收的學員什麼族群都有,而且裡面有老師,有社區村幹事,還有火車司機呢,還有人每個禮拜專程從台南,開四個小時的車到台東上課

[影像班班長
范遠郁]
我希望可以學到比較專業的技術,可以對我們以後,為這塊土地做紀錄有幫助

[影像班學員
范遠海]
在地的文化一點一滴的保存下來,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啦

[影像班學員
邱智華]
我以前攝影機都不曾用過,照相機也很少用,所以我是從完全不會開始學

要會企畫 要會攝影,後製也得學,只見這些頭髮斑白的學員們,戴上老花眼鏡盯著螢幕,認真學習,一個個指令,一個個視窗,讓人看了眼花瞭亂,電腦這種東西對他們來說,可不是個好學的課程,也不是動動滑鼠,按按鍵盤這麼簡單

[影像班學員
黃俊彬]
其實剪接對我們來講是最大的困難,因為你要有一些鏡頭重組的觀念啊,可能 這個熟練了以後,可能就是說對自己拍的時候的取景,都會很有幫助

[影像班學員
湯榮明]
年紀大了,學起來比較難,沒那麼簡單

放眼看去,課堂上大概只有這個大學生算是年輕了,雖然這個班平均年齡不小,學習的精神可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更是他們無可取代的一大資產

[影像班學員
彭希遠]
大家都是同學,沒有說他們的年紀比較大,我年紀比較小,我就有什麼距離這樣沒有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當初我感覺到事實上很害怕,來這邊打瞌睡的話我就麻煩了,結果看到他們不是打瞌睡 ,他們在討論課程希望他們的經驗拿出來拍,年紀有並不代表他沒有創意啊,他肯做 他肯衝

課程最後一天 學員們舉辦成果發表 也請許多紀錄片導演提供意見,雖然課程結束了 但是真正的挑戰 才要開始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我笑笑跟他們講,我說我們這個班,第一個目標是要攻佔,客家電視台的1394打戲路紀錄片的徵選 每個月有一次,就在影音中心集合起來,再做研討 再做訓練,再做拍攝的,我們現在已經有要拍一部片子的計畫了,那再來集合再來分配工作

<從這邊開始拍,動喔,移過來找不到目標,拍這一個,拍這一個,拍這一個,4個畫面、3個畫面組合起來,是不是很漂亮>

沒有資源找資源,沒有人就培訓,在好山好水的後山 這群影像工作紀錄者的故事,才正要展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