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投縣水里鄉最南端的上安村,是個典型的農村,居民有一半是客家人,其中東勢客就占了約四分之三。上安的產業,從一開始的甘蔗、香蕉等,到後來變成以梅子為主。九二一地震和桃芝颱風時,上安村受創嚴重,災後,村民積極重建,也改變經營方向,從傳統農業轉為休閒觀光,把遊客帶進來。梅的古字是「槑」,因此他們成立了呆呆休閒農業區,也稱自己住的地方叫呆呆社區,遊客到上安,還可以自己用梅樹枝做呆呆鉛筆,特別的名字,讓聽到的人都不禁莞爾一笑,也加深了對上安的印象。

飄渺雲霧中,梅花在枝頭綻放,霧裡看花、花更美,漫步在梅樹下,微風吹來一陣陣清香。



這都是六十幾年的梅樹了,盧振祥從小就在這片梅山長大,對梅可是瞭若指掌。



南投水里上安村,居民有一半是客家人,大多是日治時代過來的,其中東勢客就占了約四分之三,其他是新竹、苗栗一帶來的。

[上安村耆老
劉瑞平]
東勢人都占到比較平地的地方,看到我們這邊的土地很肥沃,很好,所以才跑來這裡耕種。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此開闢農場,種植甘蔗為主,後來改種香蕉賣到日本,50年代是全盛時期,到了70年代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梅樹。

[上安村耆老
劉瑞平]
那20年,我們的土地很肥沃,所以種出來的香蕉很漂亮,(後來)就收成不好,所以慢慢地就改種這個梅子,當時,漸漸梅子就比較多人種,種這梅子也是給日本人吃。

於是在上安,到處都看得到梅樹。只是住在這裡三、四代了,沒想到發生那場九二一大地震,帶給盧振祥他們莫大的損失。

[上安村梅農
盧振祥]
九二一以前,我們這邊如果下大雨,颱風不管多大,我們這山溝的水都是清的,結果就是九二一之後,隔年的桃芝颱風,瞬間雨量太大,差不多下六、七百公釐,大水就沖下來。

想到當時狀況還是心有餘悸,原本一腳就可以跨過的小野溪,變成了大山溝,盧振祥的梅園也被沖走了三分之一。

[上安村梅農
盧振祥]
想說,乾脆小孩帶著,來去外面再打拚啦,不過後來想一想,我爸爸在這山上付出的心血,也是想起來捨不得啦,(所以決定要留在這邊),就留下來。



一朵朵香菇又大又肥厚,位在玉山山腳下的上安,因為日夜溫差大,香菇品質好、產量也高。

[上安村菇農
李藍柚]
玉山以目前的溫度都是零下的,那麼晚上的風,是從玉山帶下來,就製造了這種自然的一個溫差,那這種溫差呢,對我們這種菇類是最好的。

就是看上這優良的氣候條件,李藍柚決定在上安種香菇,但沒想到,桃芝颱風把他的農場整個沖毀,土石流不僅淹了六米高,埋掉路旁電線桿,從馬路往下這些菇寮全都滅頂。

[上安村菇農
李藍柚]
當時的土石流下來,在瞬間呢,把我們這個這麼大的一個農場,幾乎用土石把它淹蓋掉了,那當時,我是本來想放棄掉。

殘破的屋頂、崩塌的鐵架就是當時的見證。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災難,李藍柚思考幾天後,才決定重建,從最上頭的一區菇寮開始挖,把大石頭變成石(石剝),把土石堆在原本的懸崖填出一塊空地,變成停車場,一個半月後,第一包香菇重新生產出來,村民都稱他是,「上安鬥士」。

[上安村菇農
李藍柚]
後來才做,跟飯店,跟民宿做一個結合這樣子,沒想到說,有了這個停車場方便停車,把客人帶進來也比較方便。

於是李藍柚開始轉型,帶遊客參觀農場、了解菇類生長過程。

[上安村菇農
李藍柚]
我們用這個方式,去推廣一些這個來源跟客源的,目前的話,幾乎我們的香菇就不用再用盤商來做行銷了。

六公頃的菇園,完全自產自銷,還不夠賣。把災難帶來的土石,變成後來轉型的機會,上安人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危機就是轉機」。



九二一和桃芝後,政府積極振興災區產業,上安也順勢成立休閒農業區,結合不同產業,規畫套裝行程,讓遊客參與。

[槑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宏忠]
我們當時就協助做社區的產業重建,因為這個社區作物非常地多元,像梅、茶、葡萄,這叫做三大產業,這三大產業的產區,差不多就是可以囊括整年度。



[上安村茶農
陳敏聰]
剛開始的話,我們是以茶葉為主,這種體驗的話是比較單調,因為是單項,就希望結合社區的其他產業。



[遊客
周先生]
以前都不知道怎麼在喝茶,不過經過他的介紹以後,對什麼茶葉、分成什麼全發酵、半發酵,還有沒有發酵的,就比較認識得更清楚。

[遊客
王先生]
這裡只有一句話形容說讚這樣啦,因為這邊旁還有溪流,這邊又是山,風景又美,還有吃的(美食),都天然的東西,很好。

[遊客
謝先生]
到外面讓心境比較寬闊一點,在都市的生活,能夠在這邊,帶著家人散散步、走一走,看山、看水、看綠,對心境比較好。

只不過一開始要說服其他農民,從傳統耕作轉向休閒觀光,也是經過一番努力。

[上安村茶農
陳敏聰]
因為陳先生在講了,不好意思不跟他配合,但是他們也不看好,然後開始辦了幾梯次之後,欸 大家都有信心。因為人的營造很重要,人的凝聚很重要,還有我們整個社區的發展分工得很明確,大家都有分享的心。



修剪梅枝是每年的固定工作,以前會撿回去煮飯、燒水,現在用不著了,就丟在樹下。盧振祥想說,乾脆拿來做成紀念品。梅枝晒乾後,在中央鑽洞,放入筆心,就成了花紋各異、獨一無二的梅枝鉛筆,還取名為呆呆筆,沒想到很受遊客喜愛。

[上安村梅農
盧振祥]
二個呆黏在一起,它不是呆(字)啦,它是「梅」的古字,這中國辭源裡面,它還有介紹到這個「槑」,它是梅的古字,它裡面的介紹說,「反杏為槑」啦。

於是他們也稱自己住在呆呆社區、呆呆休閒農業區,不僅令人莞爾一笑,更加深了外地人對於社區的印象。轉型後,遊客進來了,盧振祥說,業績因此增加了一半以上。

[上安村梅農
盧振祥]
因為以前我們就傻傻地種,傻傻地投資啊,就等人家來買啊,來買的價格不一定好啊,不過現在不一樣啊,有人會進來買。

[上安村茶農
陳敏聰]
當然目前,目前整個改善,改善整個地區農民的收入,當然平均起來有增加,但是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最主要是能夠鼓勵第二代回來,第二代的話,願意回來,表示這個行業一定成功。

從單純種植到要直接面對顧客,農民一開始也不知要怎麼做,於是請老師來上課,學習如何投入觀光產業,如何講故事給遊客聽。

[上安村茶農
陳敏聰]
比方我的茶,從茶園開始到成品,消費者能夠,他能夠全程的參與,比有機的認證,或是比其他的認證都還要有效,但是這個走起來會很慢,也會很累,因為你沒有辦法很大量的,提供給消費者去參與。

[槑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宏忠]
每一個,個人的業者都是小而美,一個業者,他沒辦法有很大的業績,但是呢,組合起來,比如說組合成一日遊,對社區的幫助就很大。

[上安村梅農
盧振祥]
在這裡生活的人,我們當然要投入我們自己的社區,投入我們自己的社區,我們自己好也是沒有用你知道嗎,要讓我們社區整個好起來這樣才有用。

總長225公尺的鵲橋,是遊客到上安必訪的景點,然而它不僅僅是個觀光景點。吊橋下的三廍坑溪,桃芝時,發生嚴重土石流,河寬變成十倍,沖走了23棟房屋和17位居民,兩岸聚落被隔絕了半個月之久,災後,村民向政府申請設置吊橋,希望災難發生時能發揮救命功用。

[上安村茶農
陳敏聰]
當地方發生災害的時候,要救援是當地的居民,互相救援是最快、最迅速也最有效的,因為三廍坑溪(阻絕)的關係,就沒有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平常最主要是觀光的據點,滿多遊客為了走鵲橋來上安消費,希望說這天然災害發生的時候,能夠當做我們南北兩岸的互相救援的主要通道。

而這條陶甕牆步道,也是社區的鮮明意象,因為上安有一半客家人,醃漬、釀酒等都會用到陶甕,九二一時,上安全倒92戶,半倒65戶,陶甕也碎滿地,上安人就把破碎的陶片鑲在步道旁,不僅是紀念,也代表他們重生的開始。

[上安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雅情]
大家把你家的甕、我家的甕都搬出來,不一定要用藝術的形式,他只要他高興的方式就可以把它鑲嵌上去,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你家的甕、我家的甕還在,這些都是撫平傷痛一個最好的方式。

災後重生,轉型發展,呆呆社區還在99年,得到內政部卓越社區第一名,100年得到水保局農村再生獎。

[上安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謝雅情]
其實我們的主題叫做自主防災,那從這個地方你可以看得出來,其實這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因為我們旁邊就是陳有蘭溪,我們會遇到很多的災難,所以我們的居民大家自組了自救隊,那我們也定期的訓練。

社區營造融入防災教育,住在呆呆社區的居民並不呆,他們把危機變轉機,儘管受到地震、颱風一次次的打擊,他們總是不放棄希望、越挫越勇、努力重生,展現堅毅的生命力,就像枝頭上的梅花,越冷越開花。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