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竹東二重埔,隱身在新竹縣頭前溪和寶山水庫之間,至今仍保有一片金黃良田,充滿傳統客家農村風貌,但這片景色,三十多年來卻好多次差點挺不過土地徵收,大家對二重埔農民的抗爭,應該也有印象,不過大部分民眾對他們的印象,大概也就只有聲嘶力竭的不平之鳴。應該還有其他方式表達農民的心聲吧?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便與二重埔農民合作,發展農民社區劇場,以環境劇場的方式,展現田間勞動的情形,也讓觀眾踩進田裡,更深刻感受農民和農田相互依附生存、對土地深厚的感情,也更能了解土地徵收對當地農民帶來的衝擊。嘹亮的山歌聲劃破天際,以天空和大地為舞台,二重埔農民劇場就要揭開序幕。

<為我們帶來這一個農民劇場的演出了,你們都準備好了嗎?>

觀眾或站田埂,或踩進田裡,滿心期待等著農民劇場開演。結滿金黃稻穗的稻田是舞台,和煦灑落的陽光便是舞台燈光,平日在田間忙碌的農民就是演員,演員上台演出沒有特別裝扮,戴著斗笠、捲起褲管,是平日裡農忙的樣貌,他們有人彎腰割稻,有人踩著舊式打穀機,揮汗如雨,重現民國三十年代田間勞動的情形。

[二重埔農民
呂正盛]
以前用打穀機,然後再改進到這個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就是改成引擎的,馬達的,第四階段現在改成割稻機了,發展,一直發展,農業一直發展下。以前我們這個,我們老一代的,我爸爸那一代,就是用這個,用這個打的,那更辛苦。

[捍衛農鄉聯盟
會長 劉慶昌]
像我三十八年出生的,我就有用過打穀機,以前踩打穀機的時候,以前(稻田)沒有乾,割稻的時候沒有乾,田裡還有泥濘,一直踩一直陷,一直踩一直陷,又要放打完穀子的稻稈(放在地上)墊腳,又再站起來,一直踩一直踩又陷下去了。

新竹竹東二重埔,距離車水馬龍的新竹市不到二十分鐘車程,卻有著稻田、三合院,有如隱身於城市的世外桃源,然而工業化與都市化進逼,二重埔農地一直面對徵收危機,先是竹科三期,後有工研院附近都市計畫、二重交流道徵地,土地抗爭戲碼不斷上演,三十多年了,抗爭仍未結束。

[捍衛農鄉聯盟
會長 劉慶昌]
政府,民國六十八年就開始要徵收我們這裡幾千甲的土地,我們六十八年開始就抗議,要保護這些良田,不讓它徵收,我們農民就只會耕作,我們耕作,雖然吃不飽、餓不死,最起碼,我的(田)傳子傳孫,我的田傳子傳孫,有得吃,不會餓死,政府怎麼會把我們農民,最基本謀生的良田拿來廢掉給財團呢。

[二重埔農民
范金水]
(要)保留我們的農地,我從小就耕田耕到大,你現在徵收去,你要讓我吃什麼呢,我這麼多歲了,我沒什麼工作,就(農事)做到現在,你要徵收,我們要吃什麼,沒有工作啊。

[二重埔農民
呂正盛]
講到徵收,我們非常反對,怎麼政府,你這樣無緣無故要徵收我們的土地,你全部是為了那些財團,為財團要挖我們農民的骨頭,你把我的土地拿去改變,說要改建住宅區,蓋這麼多房子要幹嘛。

<不用真的割了,因為剛才已經割得很辛苦了,不用真的割,我們就是走一次那個流程,練一下那個流程就好了。>

長期經營社區劇場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與二重埔農民合作,希望透過戲劇,讓更多人了解土地徵收對當地農民帶來的衝擊,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負責人 賴淑雅]
這兩、三年,其實台灣的農業,台灣的農村發生了很多的議題,所以我們就在想說,那我們的這個社區劇場,可以怎麼樣去回應這一些,這一些農村的議題,然後我們跟自救會劉大哥這邊,有一些溝通之後,才決定,我們在這裡,做這樣子一個劇場的發展。

[捍衛農鄉聯盟
會長 劉慶昌]
我們農民就是和土地有感情,和良田有感情,我們靠土地種菜、種稻,種糧食來維生,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戲劇應用系就將我們抗爭的心聲,用劇場的方式,社區劇場的方式表演出來,有比較文一些,不是只會丟雞蛋而已,我們透過這樣的戲劇的方式來表演給大家看,給政府看,我們不只是,就是說會抗議以外,我們也有比較文雅的表達我們對土地的情感,對我們農業的精神,讓大家瞭解。

<我們稻子割下來之後,我們要先把這些稻稈篩掉。>

二重埔農民劇場的這場表演,其實就是尚未機械化前,當地農民歷史記憶的縮影,他們搬來古董農具,重現早期農業社會農忙的情況,

<我的手使力要平均,這樣出力,兩隻手出力。這篩好的穀會圓圓的,以前人就是樣子啊,全部都是這樣篩的呀。>

[二重埔農民
鄧秀丹]
回復以前的農作方法,不錯啊,我們之前的農作物就是,確實就是這樣子做啊,就是從頭到這完成收割都是一樣,我覺得大家都表演得很盡力,很賣力地在表演。

務農一輩子的老農民,要他們空著手表演農忙實在是彆扭,於是在三個月的劇場上課期間,老農民總是搬出一些農具、秧苗來「實做」,讓上課的老師印象深刻。

[新竹縣社區劇場
種子講師 張育雯]
因為他們長期就是實際勞作,就是有那些東西的時候才會去做嘛,所以當第一次說,請他們做個收割的動作,然後做個那個翻土的動作的時候,他們就覺得,做得很不順,然後等到下一次練習的時候,那真的是,一倉庫的農具全部跑出來了。

田間手工割稻、禾埕篩穀、晒穀,農耕勞動的再現,不只希望帶著觀眾走入時光隧道,體驗從前的農村生活,更盼望傾訴出,農民與土地的情感連結生存連結。

[觀眾]
因為我們,現在小朋友都在都市嘛,都沒有體驗這種農村的生活,那它這邊很特別的是,它不只是農村的生活,還保留一些很古早以前的這個作業的方式,那能夠讓小朋友體會到說,其實種稻子、收割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事。

[觀眾]
透過他們生活的呈現去跟大家說明,他們這樣生活的一個重要性,還有一個回憶吧。

[觀眾]
因為知道這邊的一些農地重劃的事情,對,然後想要關心一下在地的,對,在地的一些狀況,然後也順便帶小朋友過來體驗一下,對。因為他的偶像是農夫伯伯,對,他每天一早起床就是,就是要看農夫伯伯跟農夫婆婆。

更特別的是,這齣農民劇場演出擁有三個舞台,觀眾得跟著演員走動,在稻田、晒穀場、高台之間移動,戲劇跟環境緊密連結,相當有意思。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負責人 賴淑雅]
因為大家既然已經到農村裡頭來了,我們就不要把大家限制在,某一個地方而已,同時也是大家來看這個農民他們表現他們故事的同時,也在體驗我們的農村的生活,跟這個環境做連結。所以觀眾其實,可以感覺到說,戲劇其實跟農民的生活是整個連結在一起。

[新竹縣社區劇場
種子講師 張育雯]
我們會想要用這種方式是讓就是來看的人,他其實也踩在田裡去感受一下說,真的,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然後那個感受是什麼,然後去體(驗),就是一個將心比心,然後去感覺說,他們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塊土地。

<各位鄉親,各位鄉親,各位鄉親,各位鄉親,現在稻稈放下,不要堆了,我收到縣政府公文,要來徵收我們的土地,這要怎麼辦呀。>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二重埔農民,三十多年來始終未解除的土地徵收危機,當然是表演的重頭戲,農民向大官員抗議的場面,還找來反璞玉計畫的阿祥伯演出。

[竹北農民
謝見祥]
我有帶(碗)來,之前在內政部前丟碗丟飯的人,就是我,就是我,等一下我就要表演,等一下我要罵,罵一罵,我就要表演。(會緊張嗎)?不會,(不會喔),不會,不會緊張,那個大官,我問他,我說你們大官吃什麼長大,問你啊,問你吃什麼長大,我就丟(碗)下去。

<我問你,你中央政府,你吃什麼長大的,你吃什麼長大的。(老人家不要這麼激動),你看,你吃什麼長大的。抗議、抗議、抗議。>

拉起白布條,二重埔農民重現抗爭情景,透過劇場形式,更細膩呈現他們和農田相互依附生存,對土地深厚的感情,讓民眾看見,他們多年來堅持抗爭的原因。

[二重埔農民
呂正盛]
要表明出我們農村人的生活還很繁榮,大家很團結,你看這樣的情形,像這樣繁榮的社區、繁榮的團隊,你來破壞,把我們的土地拿去、徵收,你徵收不是要用,蓋那麼多房子要幹嘛。

[觀眾]
這個還滿重要的議題,對啊,那需要,因為總不能一直把農田去開發,然後蓋房子,那以後真的,大家就會沒飯吃,所以大家真的要一起愛護農田。

[觀眾]
有一個名人講過一句話,就是說,你必須要有了解,有了解之後,你才會產生一種行動,所以我想,這樣子一個,讓我們能夠更了解他們跟土地的感情,多多少少對我們來講,我們會去比較了解,也比較認同他們的立場,那進一步去支持說,原來這東西不只完全只是經濟的一個考量。

<我叫做林陳菊妹,我住這裡,我是土生土長,土生土長的二重埔人,所以我們等,全部所有的觀眾圍繞著我們的時候,場面很大,我們再開始,有的人篩穀子。鍾森妹,今年74歲,今年74歲,住中興路二重埔,現在,像現在的情形,你要怎麼做,你要怎樣處理,我住在學府路,我今年70歲了,我叫做鄧煥雄,你出現了,剛才沒有看到你,他去炒米粉,我們是炒米粉,彭英雄,民國27年出生,今年75歲,從8歲開始耕田。好了,我住二重埔,我是彭宋清妹,我從小就在農田種田、長大。>

這些農民演員沒有舞台經驗,演出或許生硬、不流暢,但卻是他們的真實生活與勞動情景,樸實無華流露出他們對土地的熱情與真心。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負責人 賴淑雅]
就我們也希望,觀眾來到這裡,一方面了解,我們這些農民,他們在做的這些農事的整個過程,然後二方面也可以了解,這些農民世世代代住在這裡,在這裡耕作,在這裡繁衍子孫,他們跟土地之間的感情那麼的濃厚,然後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強烈的抗議這個,土地被徵收,也要讓外面的觀眾知道,就透過這樣戲劇一個很軟性的一個溝通的平台,也讓大家來親近這些農民跟這個議題。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蔡培慧]
我們過去因為都有一些比較急迫性的壓力,所以我們就可能會選擇比較街頭抗爭的形式,可是事實上,人們的日常生活,對這片土地不是只有抗爭的時候才表達,他可能在耕種的時候,他怎麼照顧這個水圳,他在收割的情感,所以我覺得,戲劇是可以表達比較不同層次的,對土地的感受,那不只是對土地的感受,還有人們在過往的記憶,其實是在這個空間上呈現,所以我覺得,可以透過結合民眾劇場來表達二重埔,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歷史記憶,是非常好的。

赤腳踩在良田美地,跟著四季節氣律動,感受土地的呼吸,耕作對農民來說,本是理所當然,二重埔農民卻得用生命捍衛這樣的天經地義,三十多年來,從未停歇的良田戰爭,這回二重埔農民回到大後方,用劇場呈現真實生活與勞動場景,讓大家親近農田、農民與農村,關心土地議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