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的鄉親有沒有看過綠鬣蜥呢?屏東自從2004年在野外發現綠鬣蜥幼體,懷疑有「野化」的族群,也就是不是野生動物在野外建立的族群,十多年來日益擴散,目前在屏東市、竹田鄉、麟洛鄉、萬丹鄉、潮州鎮等一帶都有綠鬣蜥的蹤影,成體的綠鬣蜥愛吃花和嫩葉,讓農民相當困擾,但目前仍沒有專責單位調查牠對生態的影響。南有綠鬣蜥佔地為王,北部也不遑多讓,在新北市的新店、林口等地也出現了,有「亞洲水龍」之稱的綠水龍,綠水龍的SIZE雖然是綠鬣蜥的一半,對台灣野外環境的破壞力,更甚於綠鬣蜥,但中央和地方的處理態度都相當保守,這也讓學者相當擔憂,如果不趁現在積極移除,等到數量暴增,也不需考慮如何控制或移除了,而是大家有沒有辦法忍受。
冬日裡南臺灣的日頭暖烘烘。

椰子樹頂端稀稀疏疏的有些躁動。

有恐龍嗎?1隻、2隻、3隻,你猜上面有幾隻。

這樹上不只五、六隻,最起碼一、二十隻啦。

這裡不是侏儸紀公園,是南台灣的屏東,而這些貌似恐龍的大型爬蟲類,其實是來自南美洲的外來入侵物種綠鬣蜥,牠小時候吃葷,長大之後改吃素,但是牠不吃瓜、不吃果,專挑花和嫩芽

[萬丹鄉民]
牠吃得很厲害啦,因為牠一吃的話就量也滿多的,對對吃嫩芽。

[麟洛鄉民]
我們本來以前這邊菜園、菜圃的,都沒辦法種了,種不到來吃,一夜之間全部吃光光,(種不夠牠吃),差不多那麼高的時候,一夜吃光光,全部吃光光,一點都不剩。

綠鬣蜥在2004年於屏東野外被發現,目前仍未有專責單位調查牠對生態的影響,但對農民造成的困擾是確定的。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目前比較沒有一個正式的統計,有農民反映了,大體上還不會造成說多大的農損啦,不過農民大體上還是會有一些捨不得。

在野外,綠鬣蜥的分布情形、數量究竟有多少,目前也尚未有確切的統計,但我們從106年的移除數字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今年抓了差不多900多隻了,950多隻了。

成年的綠鬣蜥,身長可以到150分以上,憑著壯碩的體型,牠在台灣可說沒有天敵。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台灣的這種生態環境,牠比較沒有天敵,沒有天敵,在國外牠有天敵,譬如說牠有鱷魚、或是美洲豹的這種天敵。

他,就是綠鬣蜥在高屏地區唯一的天敵。

[麟洛鄉民]
牠很有靈性,不要看牠這樣,(怎麼說)? 陳老師來,牠就爬上去,牠看到他的車子,只聽到車子的聲音,牠就知道說,他來了。

屏東科技大學動物保護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添喜,從102年開始和政府合作綠鬣蜥的移除試驗,但至今沒有一個單位接手。獵捕綠鬣蜥,就成了他教學和研究之外的重要工作。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學術研究單位,一個可以做的,就(是)幫忙做監測,那當然前面我們可以把,牠一些生態習性,把一些分布地點,那把它弄清楚,那接下來,應該就是地方政府,要接手,要介入,那另外當然,還有包含中央政府,要有一個很明確的一個行動計畫,當然要搞清楚,你是要去控制牠,還是要把牠移除,移除牠。

看到了嗎?河堤對岸的綠鬣蜥發現我們了,正晃動著喉垂向我們展示領域,老師轉身說,太囂張了,我們去抓牠。

說時遲那時快,牠一下好像察覺了我們的動機,瞬間加速的消失在草叢中。

行動敏捷,有尖尖的利爪便於攀爬、能游泳、憋氣,繁殖力極強,加上氣候適宜、沒有天敵,綠鬣蜥輕易的在南台灣形成強勢入侵物種。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牠在原產地,牠是屬於樹棲,而且森林性的,大概都是在熱帶的溪流或是大湖旁邊的樹林上面,如果牠受到干擾的話,牠就直接跳到水裡面,游泳能力很強,另外就是牠可以憋氣幾十分鐘。

陳老師說,要移除綠鬣蜥,不是單一縣市或是任何一個研究團隊有辦法解決的,因為這牽涉到管理和買賣。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其實現在綠鬣蜥的問題喔,它還是,最主要是管理,就像政府老是喜歡說源頭管理,那源頭管理它有兩個,一個是輸入,那另外一個就是,不要讓這些動物去流動。

[萬丹居民]
之前是在潮州,對,那邊有抓到,給我們的啦,是潮州那邊那個地方,送給我們的,(送給你們),對,就有跑出去了啊,因為我們沒有弄好,牠又跑出去了,沒有關好牠。

綠鬣蜥會在野外暴增,說穿了還是老問題,人類的棄養,而政府的開放進口更是雪上加霜。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一般民眾他們飼養,當寵物飼養,大了,比較大隻,因為牠會長得很大隻,1公尺,1公尺半以上左右,牠會,重量也可以到4、5公斤,看起來很大隻會怕啊,就放掉了。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我們如果去查那個,華盛頓公約貿易資料庫,從世界各國,2004年,輸入到台灣超過2萬3千隻,你大概可以想像2萬3千隻怎麼一回事,市場需求可能只有幾百隻跟幾千隻,差不多在2010、2011左右,所以正式開放進口大概不到十年,其實在野外就開始有那個野化族群被發現。

這是他們抓到這個,然後他們要去賣的時候,牠尾巴斷掉,人家不要,所以就會把牠丟掉。

當供過於求,或是賣相不佳時,綠鬣蜥失去了市場價值,便會從寵物到棄養而後變成外來入侵物種,到最後族群擴散就難以收拾了。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很多入侵種,牠一隻沒有辦法建立繁殖族群,那常常是在某個地點牠同時要很多隻,他們不會把牠帶回牠原來那個抓的地點,就是回來的時候,上高速公路之前,那過橋之前就把牠丟了,那丟了數量常常都不是一隻,所以這樣的點牠很快就會建立起繁殖族群。

入秋之後,成年的綠鬣蜥開始向繁殖場移動,為來年的繁殖季節做準備。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這個季節,大概,從秋天一直到明年的一月,是牠們求偶交配的季節,那牠們會選擇比較特定的地點,那個一般我們叫做求偶展示場,那是優勢的公的牠會先過來,就是那個橘紅色的,牠會過來以後就會佔據最好最明顯的點,在那邊就是搖頭晃腦的,其他的母的,就會聚集,再過來,來交配,當然有其它的公的也會過來。

而此時也正是移除綠鬣蜥成體最好的時機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所以有時候我們移除,大概,譬如說這個季節能夠掌握這樣一個點,那持續的去把大隻的移走,那另外就接下來到差不多3到5月,尤其差不多3、4月的時候是牠們的產卵季,那產卵季,一樣牠們,除了求偶展示場,牠們忠誠度很高,都會滿固定地方,那另外就產卵的點,牠們也都還滿固定的,所以我們大概只要掌握這樣的點,在這個季節,密集的去把那些繁殖的成體把牠移走,這樣是最有效率的啦。

但陳老師無奈的說,經過這麼多年的移除,掌握了移除的時間和地點,卻不見政府單位積極投入時間、經費和人力接手。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很多物種牠是進來的時候,我們有機會去控制牠,其實綠鬣蜥也一樣,現在我們要處理的可能幾千隻,還有機會。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現在目前,比較沒有一個完整的這個計畫或是經費在執行,所以我們目前,當然林務局它現在目前也有在準備,也有開會在做這些事情,看看怎麼下去防治,或是移除這些外來的這個綠鬣蜥,動物的部分。

如何防治或是移除仍在規畫中,族群的擴散卻是不等人的。水性極好的綠鬣蜥,經常會順水而行,目前在台南、嘉義、雲林到台中也都開始陸續出現。

[屏科大野保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添喜]
台灣那個山區水溫都很低,所以基本上綠鬣蜥不太愛那個,像台灣山區那種環境,所以牠入侵大概都在平地,都在農墾的那種環境,牠是,但是牠就會順著像台灣平原很多那個灌溉系統,還有那個溪流的系統,然後不斷的擴散。

走進嘉義某處溪流旁的雜木林,在兩、三層樓高的樹冠層裡,成年綠鬣蜥正在晒著太陽。

在那棵樹應該還會再有一隻,只是不知道牠現在在哪裡,(所以這邊路都是你走出來的),基本上。

他是陳添喜老師的學生徐偉傑,跟著老師一起參與移除試驗的工作2年多了,這天,他帶著我們一起去見識,他意外發現的綠鬣蜥在嘉義建立的野化族群,意思就是,不是野生動物在野外建立的族群。

(所以預估這邊有幾隻),這個嗎?(這邊),那種大小的嗎?這種的,這種的,我認識的有7隻啦,我認得出來的,(公的喔),對,就這個大小只算公的,母的我已經不想算了太多了。

南有綠鬣蜥佔地為王,北部也不遑多讓,目前在新北市的新店和林口等地
也出現了,有「亞洲水龍」之稱的綠水龍,牠 的身長大約是綠鬣蜥的一半,但是對台灣野外環境的破壞力,更甚於綠鬣蜥。

[屏科大野保所 研究生
徐偉傑]
這種綠水龍牠是飛蜥科的,然後綠鬣蜥是美洲鬣蜥,牠們其實在分類上是不一樣,然後綠鬣蜥是吃素為主,亞洲水龍,牠這種綠水龍牠都是就是雜食性但是偏肉食,牠主要還是吃一些比牠小型的動物,像是昆蟲啊,然後比較小型的脊椎動物,然後還有甲殼類,牠會吃這些東西,所以單論就是對生態的影響的話,就生態面而言,綠水龍可能就是最直接的會影響到本土的動物。

一樣因為人類的好奇被寵物業者引進台灣的「綠水龍」,因為幼體時全身翠綠色很受歡迎,但長大後,具有攻擊性,經常遭飼主棄養。

[屏科大野保所 研究生
徐偉傑]
你看這個牙齒,牠有,前面有兩顆特別強壯的這樣,這邊有特別強壯的那個大型門齒,它這個東西是用來撕咬,它可以固定住大部分的獵物,然後再來就是牠的下顎這邊,牠的下顎肌肉很發達,它可以做出一些嚼碎的動作,所以一般台灣的原生樹蜥,攀木蜥蜴,或是其他的石龍子都沒有這麼發達的大顎肌肉。

而肉食性的綠水龍來到台灣野外,一樣沒有天敵,有極強的生存優勢,如果不積極移除,終將危害本土生態。

[屏科大野保所 研究生
徐偉傑]
因為其實本土的台灣的蜥蜴都沒有這麼,體型都沒有這麼大的,因為蜥蜴這種東西,牠要看東西,看別的獵物能不能吃是取決於說,牠覺得我這個東西能不能放在嘴巴裡面吃,如果可以的話牠就吃,可是牠第一個的優勢就是體型很大,就是比一般的肉食,就是台灣其他肉食蜥蜴都還要大。

而綠鬣蜥、綠水龍這南北兩霸,是否會安分的各據一方呢?

[屏科大野保所 研究生
徐偉傑]
很難說啦,因為其實像我們前幾年最北在嘉義嘛,現在到台中了,對而且之前有一些大型寒流那些比較怕冷的都冷死了,那些不怕冷的就繼續在繁殖這樣,政府再不管下去的話,牠們會,可能會製造出,就是讓牠們就是適應台灣的氣候,會變成那種,比較不怕冷的個體會活下來,那這樣那就是提升牠們整個往北遷的可能。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但目前我們仍然沒有專法來控管這些入侵物種

[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 科長
陳超仁]
我們現在的做法跟美國一樣,美國它也沒有一個專法,它是有一個,各個單位自己去做它的專長的物種的控制,那我們在100年的時候有定一個叫作外來入侵種管理的行動計畫,那這個計畫裡面呢其實就已經分工,有涉及到入侵或者是進出口部分的法律其實就5個啊,譬如說野生動物保育法、或者是動物保護法,防疫的,或者是那個,我們看漁業法啦等等。

目前綠鬣蜥、綠水龍都為未列入政府移除的黑名單中,莫怪陳添喜老師會感嘆說,如果這些入侵物種還能控制的時候,政府單位不積極處理,等到數量暴增,根本就無可奈何了。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