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寶山鄉新城社區是黑糖的故鄉,以前社區全村種植甘蔗,居民大多曾是寶山糖廠員工,因產業型態改變,甘蔗田在社區裏逐漸消失,為了重現「糖香」,新城社區發展協會有了「復耕甘蔗」的構想,利用休耕的農地和路旁零星的土地來種植甘蔗,一方面重現昔日盛景,另一方面希望能帶動觀光人潮,在這重新品味寶山糖香的過程中,社區也找回了新生命力。以前這邊整個都是種甘蔗。 以前沒荒園甘蔗也沒人種,沒落了,所以社區就在想怎麼找回過去的糖香味。

[新城社區居民
吳聲馨]
這個要洗乾淨,髒髒的,洗乾淨來榨汁,現喝的,現喝的甘蔗水。

從甘蔗堆中拿起一根根甘蔗,奮力刷洗乾淨。不畏冷風襲來,老伯的手繼續沾水,不停刷去甘蔗上的髒汙。

[新城社區居民
吳聲馨]
難刷喔,那個黑黑的通通要刷掉,要刷乾淨,才不會不乾淨。不然榨汁會有髒髒的。

有人忙著刷甘蔗,另一頭,兩個老伯為一組,忙著榨出甘蔗甜美的汁液,

[新城社區居民
黃騰豐]
榨甘蔗汁,為什麼要榨甘蔗汁,榨了要煮糖。

新竹寶山新城社區,這群七十幾歲的老伯,年紀一大把了還不得閒,其實是為了重溫幾十年前村子裡的蔗糖文化,希望找回他們記憶裡頭,那隨風飄盪的陣陣糖香味。
紅磚砌的大灶上,甘蔗汁煮到沸騰滾燙,大鍋中冒出陣陣白煙,空氣裡飄散著淡淡的甘蔗香甜氣味,老伯站在香氣蒸騰的白煙鍋旁,邊仔細端詳,邊攪拌著甘蔗汁,避免煮焦
捨棄現代化的鍋爐,因為大灶才燒得出古早味,連續煮五個小時,到水分收乾,時時得有人在旁邊添柴火,火候怎麼拿捏,全靠老經驗,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鄭德有]
以前做(糖)的方式有十幾個鍋子,一貫作業,一直榨汁 一直煮 一直包裝 一直出廠,這樣子做,我現在七十幾歲,我還小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製糖)做法,現在也還是這樣的做法,就是說沒有廢掉這樣的技術。

新竹的黑糖產量一度冠於全台,寶山鄉新城社區,從日治時期就是甘蔗的主要產地,寶山糖廠民國十七年成立,當時新城社區到處都是蔗田,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種甘蔗的工資 運費逐漸提高,因不符成本,蔗農開始轉作其他作物。

[新城社區居民
吳聲馨]
種甘蔗大概有十年以上喔,從跟著我爸幫忙工作時就有種啦,種到差不多(民國)五十幾年那時候,就換種洋菇了。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傅秀妹]
不敢種了啦,種越多的甘蔗就虧越多錢,因為人工貴 又難做,那時候交給糖廠,就說東扣西扣,也剩不到多少錢,要錢的人,也換不到多少錢回來。

甘蔗產量變少,寶山糖廠的重要性也大不如前,新城社區昔日產糖的繁華景色,也逐漸褪為歷史記憶。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鄭德有]
新城的糖廠,可以說從新竹縣來說,桃園、台北、北部地區,都使用我們新城糖廠的糖,我還小的時候(糖廠)就有名了,現在就要沒落啦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傅秀妹]
要找出自己的文化,所以我們新城社區來說剛好還有一百年歷史的糖廠,都還有在做黑糖,就說不然我們來種甘蔗就開始,從九十六年就開始種甘蔗。

要找回在地文化,於是新城社區的居民開始復育甘蔗田,利用休耕的農地和路邊零星的土地,種下約四分地的白甘蔗,盼望重建寶山糖廠和新城社區的糖業風華。

[新城社區居民
吳聲馨]
種(甘蔗)要打坑洞,一路除完草,再插下去種(甘蔗),很多工作,還要施肥、除
草,像這些田荒了 很多草,要除乾淨,到甘蔗茂盛就不怕長草了。

蔗田裡該做的活,通通都是社區裡的志工義務幫忙,對於這群老蔗農來說,雖然已經好幾十年沒種甘蔗,但談起甘蔗經仍頭頭是道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鄭德有]
像這個還不能砍,還會生長還會長得茂密,像那種高高的,上面已經不會再長了就是比較紮實,表示已經成熟了。那種應該就可以採收了。

[新城社區居民
李文榜]
去年開始榨甘蔗,因為我們社區的理監事,大家都很熱心,在種甘蔗、削甘蔗一直到砍甘蔗,都感覺到很有以前的味道,所以一直做下來,還找出以前煮糖的老師傅,糖怎樣煮

找回古早的蔗糖文化產業,從種植甘蔗到後端製糖,社區志工「無役不與」,就連打造煮糖的大灶也自個兒包辦。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傅秀妹]
其實我們社區志工全部很努力,講實在的,我沒那麼緊張他比我還緊張,一直說我們的甘蔗種好了要榨了、要煮了,但是沒有灶要怎麼辦

[新城社區居民
李文榜]
當然呢以前要煮糖,灶和鍋子都要很大,這個灶,好險有這些理監事,都七、八十歲了還來幫忙,他自己親手來打造這個灶,這個灶是很傳統的,燒柴 燒柴的大灶,煮起來火會很旺,甘蔗水會滾透,表示這個灶打造得成功

<有人要喝熱的(甘蔗汁)嗎好香喔,要要要, 好香喔,我不知道甘蔗香是這樣的耶。>

冷天裡喝上一杯熱騰騰的甘蔗汁,香甜滋味在嘴裡化開暖進心窩裡,嚐了「甜頭」的遊客個個笑咪咪,還想回味。

[遊客
曾淑芳]
在地特色(吸引人),也想介紹一下客家文化,因為其他朋友都是河洛人。

<大概要煮四、五個小時,這個水分要通通把它煮乾,然後很膠著的狀況,才把>它(糖)放在盤子上面,然後再去撥動它,一直去撥動它。

雖然從甘蔗榨汁過濾、到放進大鍋中煮成糖,過程耗時費工,但這古早的製糖方式,不只讓社區裡的老人家們找到新的生活樂趣,甚至更進一步帶來了觀光客的駐足留連。

<下次早一點來就可以吃軟軟的軟糖,軟糖是吧。五個鐘頭才賣你這一千塊,一千多塊而已很便宜,五個鐘頭還送兩顆饅頭。>
<哇 好香好香 來吃我 來吃我>

熱騰騰的黑糖饅頭出爐了,看見一顆顆圓滾滾又大又飽滿的黑糖饅頭,一旁的遊客實在忍不住,直喊著「饅頭的心聲」,

<好好吃喔,我們怎麼都沒有明天 明天有,受不了了>

純手工製作的黑糖饅頭,吃起來的口感,當然不是一般機器製作的饅頭可以比擬的。新城社區不只復種甘蔗,還開發一系列黑糖商品,黑糖饅頭、黑糖糕,全都是社區裡的婆婆媽媽手工捏製。
正因為手工捏製,各個步驟的流程品管都輕忽不得。

[新城社區居民
葉玉珍]
發酵比例要抓好,一顆(饅頭)要多重,像她現在就在秤(麵糰)要多重,要一樣大做到一樣大。要讓它發酵,蒸了以後才會大大一顆,才會看起來漂亮又好吃。

黑糖糕是以蓬萊米漿製作,不添加麵粉,吃起來有濃郁的黑糖香氣,為了供應每天上百盒訂單,社區媽媽一早就得開始忙碌。

[新城社區居民
李筱華]
(黑糖糕)要放到冷,冷的才能切,不然會黏,所以差不多要一兩個小時。晚上就要先做好,發酵後,早上蒸,才會熱騰騰的。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傅秀妹]
黑糖糕對我們客家人來說,是以前人沒什麼好吃,全部就會蒸黑糖糕吃點心,現在就是說文化附加價值,我們就想說加些產品,不然就來蒸黑糖糕,我們也不是很會蒸,所以一直學一直學就比較會蒸,到最後大家都說,你的黑糖糕不會輸給澎湖的。

從一開始連銷售市場都不知道在哪,到後來,黑糖饅頭、黑糖糕幾乎是供不應求,但為了維持傳統滋味,社區的婆婆媽媽不嫌過程麻煩,堅持用古法製作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傅秀妹]
我們要說我們是手工純手工去做,我們專門去柴火去蒸的,所以我們的產品就是保持著,以前最古早生活味道的東西,做出來讓大家去品嚐。

這些和蔗糖結緣一輩子的新城居民們,能夠親手重現新城的糖業風華,讓社區繼續飄著淡淡糖香,一切的付出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的。

[新城社區居民
吳聲馨]
老人家了閒閒就來跟休閒一樣,就當休閒啦哪是做什麼工作,做一做又休息。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鄭德有]
我們的年紀也大了,想說閒閒到這裡來坐坐聊天講古,來泡茶喝,在這邊一方面煮糖就這樣,(希望)糖業就這樣再興盛起來。

古早的氣味,令人回味再三,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即使物換星移 糖業逐漸沒落了,新城社區的居民依然團結在一塊,凝聚共識,把蔗糖文化一點一滴找回來,他們要用記憶深處飄盪的糖香,讓新城的糖業和人文再度起飛。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