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65歲以上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於1993年就達7.1%,已經是高齡化國家,2006年提高到9.9%,這樣人口老化現象將因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進入老年而更明顯,預估到了2025年我國人口將有五分之一是老人,因此老人問題是社會的重大議題,2007年政府提出了八百億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但計畫推行不到一年,最近南投卻傳出許多社福團體,因收入銳減,考慮暫停老人送餐服務。一大早,南投中寮鄉龍眼林福利協會旁的公共廚房裡,工作人員早已忙進忙出,有人即便雙手有部分缺陷,仍動作俐落的修剪著青菜,而一旁的婦人更忙著料理一大盆一大盆的豬肉、食材等。料理完成,便趕緊擺進桌上一行行的便當盒,好讓這些熱騰騰的飯菜能快速的送到每個老人手裡。
[龍眼林福利協會
理事長 陳秀富]
經過921後搭了一個公共廚房,所以都在這邊吃飯,這邊搭伙,還有些老人要來這邊吃飯又不方便,所以那時候思考,要不然就近的開始送便當就漸漸送,送到現在已經擴張到全鄉的服務。
而這些工作人員,一句句再平常不過的問候,卻可能是老人家一天難得的對話。
像住在廣福村的廖錦彰,由於早年車禍,造成半身癱瘓,連最基本的站立都有困難,即便有一個小孩,但在外讀書,因此要自理伙食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中寮鄉居民
廖錦漳]
左邊都比較不方便,怎麼說,半邊不能動作,平常要用拖的,手就右手抓左手這樣。
[龍眼林福利協會
工作人員 吳東榮]
因為我送便當來,遇到好幾次,他行動不方便,倒在地上,我就把他抱起來,也曾經在戶外跌在駁坎下,他算是行動不方便,我們一天送一次便當,如果遇到就抱他起來,那如果他自己若是,如果我們沒有送便當,不知道有人來看他嗎,我們不知道。
[暨南大學社工系
助理教授 黃志忠]
其實送餐不是只是說,我們把餐點送到那邊去,老人吃飽就好,其實要藉由這個機會慢慢了解老人狀況怎麼樣,那我們去問候一下,去關心一下,這也是社會接觸的一個很重要的機制。
但這項已經維持九年多,送出超過百萬個便當的服務,今年寒冬中出現危機,原本一天兩餐,減少為一天一餐,甚至未來還可能完全斷炊。
[龍眼林福利協會
理事長 陳秀富]
以前我們一個月,自然的募款差不多進來20萬,20幾萬,如今到現在減到剩五分之一,五分之一就是差不多剩下四萬元左右。
[龍眼林福利協會
總幹事 廖振益]
(送餐)成本以過去的話,一個月大約要40幾萬,那假如停止一餐的話,那每一天 每一個月可以大概減少20幾萬左右,那這樣的話才不會累積虧損上,造成協會很大的負擔。
捐款匱乏,龍眼林福利協會並非特例,國姓鄉的南投生活重建委員會也面臨送餐服務無以為繼的窘境。
[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
理事長 邱慶禧]
事實上在國姓鄉老人的成長,一年大概成長兩百人的老人,那我們出生的孩子不到兩百,他的比例老人現在比例是很高,所以說面對未來老人化的社區,那怎麼辦。
而這樣的改變,受影響最大的當然就是這些社區邊緣的老人。
[中寮鄉居民
廖文鄉]
(有便當)比較方便,要不然還要去買東西,行動上比較不方便,走一走會跌倒,有便當會比較方便。
[中寮鄉龍安村居民
李白審見]
很麻煩,煮一餐很麻煩,早上吃這便當,晚上要吃一點也很難煮。
[中寮鄉龍安村居民
李白審見]
今天晚上就吃算是昨晚剩的湯圓,放在哪,放在冰箱裡,冰箱嗎,就是這樣包著,要吃就煮一包這樣,看要吃多久,這樣沒營養。
冬至剩下來的湯圓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就是李白伯母這兩天的晚餐,能填飽肚子就滿足了,哪顧得了營養。對此龍眼林福利協會也是無奈。
[龍眼林福利協會
總幹事 廖振益]
其實我們從12月1日停餐以後,我們就接到了很多的回應,還有我們到實際去了解,很多老人家其實我們看了也很不忍心,但是因為福利協會的經濟關係,我們也沒有辦法。
而主管社會福利的政府部門卻也是愛莫能助。
[南投縣社會處
處長 熊俊平]
像獨居老人是需要照顧的,那麼政府的政策就是說最起碼每天有一餐能溫飽,就是中午送餐,所以他們擴大到晚上,我們當然是樂觀其成,可是這是政府沒有補助的區塊。
[暨南大學社工系
助理教授 黃志忠]
可能他們會覺得說行政方便,然後就是說,一餐或者兩餐,但是它(政府)沒有去根據每個老人的狀況,去看到說這個老人他家庭的狀況,通常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說,可是現在都用生理的角度去看。
光是照顧生理,政府與民間的認知差距就已經很大,對在地民間福利團體來說,能幫多少盡量幫,而政府是依據巴氏量表,就經濟、健康等條件評量,並僅補助中低收入戶的獨居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因此<CG IN>像國姓全鄉,政府每個月僅補助60個便當,但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就要提供130個便當,而中寮全鄉,政府每個月補助53個,但龍眼林福利協會卻要提供160個便當。<CG OUT>
[南投縣社會處
處長 熊俊平]
一個行善者一個機構,他當然要看自己的力量,在目前不景氣,募款那麼困難,所以這些如果真的沒有辦法,我是認為說,有一些當初是在名額之外的人,也可以暫時請他們子女加強來照顧。
[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
理事長 邱慶禧]
甚至有老人是被老婆趕到外面,住在烏溪床,河床上的工寮裡面,像那個老人根本沒辦法得到補助,唯獨呢就是保護他,就是提供餐給他食用。
由子女擔負起照顧之責,也許是天經地義之事,即使被棄養或經濟負擔不起,在傳統家醜不外揚的心態下,這些無聲的老人便成為社會邊緣人,也隨時可能成為社會事件的主角。
[龍眼林福利協會
總幹事 廖振益]
這一百六、七十人都是一些高危險群啦,甚至說沒有辦法自理,甚至說,他真的連吃飯都有問題的這些人。因為假如他們沒有依賴福利協會,福利協會沒有服務的話,他們就會相對產生危險。
[暨南大學社工系
助理教授 黃志忠]
政府到底怎樣看待這樣的一個福利的規劃,是不是真的能夠針對他們的需要,如果有這樣的需要,其實政府本來就有這樣的責任,就像我們說我們常常送餐的對象,其實很多都是獨居或者說身體狀況非常差的,這個或者說中低收入戶,這樣的部分其實政府還是責無旁貸,還是要去做這一塊。
但即便是在中低收入戶送餐名單內的人,也未必能夠安心過年,由於目前政府部門對社區送餐服務是採取政府採購法的招標機制,因此每年的招標轉換程序若一延誤,就可能讓他們沒有便當吃。
[暨南大學社工系
助理教授 黃志忠]
今天我要招標這個你單位來標,你有標到就有,沒有標到,不好意思就沒有,你可能的服務,就會不連續或者說不完整的內容,那它就是因為行政上的需要,它必須要分開來招標。
[南投縣社會處
處長 熊俊平]
今天我給某一家,今天我是某甲得標的,你要照顧這些53個老人,好過了年你還沒完成招標手續,公務上可能會要銜接,所以就是你還繼續做,可是到了2月份、3月份是別人標到,這中間的錢還是你來領,這就是公務上的銜接,這我們注意到了。
隨著悅耳的小調,身體隨意擺動,氣氛悠閒令人愉悅,這裡是南投埔里鎮九二一大地震後,長期照顧老人家的組合屋社區,目前仍有大約30幾位無依無靠的老人家在此生活。
這個老人安置社區,每個月的花費動輒數十萬元,這天一群來自台中市的愛心人士,便捐了一整車的民生物資。
[光明國際同濟會
前會長 邱榮華]
我們就想說同濟會幫助這些老人家,他們的生活也很困難,所以我們想說有這樣的物資,100多桌的米 油 鹽來幫助他們,同濟人就盡一分心力。
[菩提長青村
居民 許允得]
現在來這關心的團體,比較少,不夠費用,我們村長就想辦法說我們自己,自己加減賺一點,來彌補費用,要不然不夠就要解散了。
面對景氣寒冬,居民並沒有坐以待斃,開始思考各種方式開源節流,就是不想有一天愛心減少了,造成整個長青村的營運困難。
[菩提長青村
村長 陳芳姿]
包括我們賣咖啡,我們去擺夜市,我們接受團體訂餐,我們甚至到外面外燴,扣掉成本,扣掉人事成本,那扣掉一些費用之後,剩下來的結餘在作為老人生活基金。賺錢比例,今年比較多一點點。
這天長青村的老人家也為同濟會準備餐點,無論是烤香腸、切烤肉或是洗菜,收拾餐具等,老人家都盡量幫忙,也讓長青村有額外的收入。
[菩提長青村
村長 陳芳姿]
你的需求是什麼,就用自己的勞力賺錢,那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阿公阿嬤覺得,你不能是一個寄生蟲,你不能是一個依賴的,即使你今天老了,可是你還是有一點能力呀。即使你在做社會福利你也不能是一個依賴,因為依賴畢竟不長久。
而龍眼林福利協會或南投生活重建協會等,其實早在幾年前,也種菜、研發農產品販售,增加額外收入,以減少捐款或政府補助的依賴,卻仍無力回天。
[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
理事長 邱慶禧]
事實上還有待加強,因為畢竟一個工藝產品不像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那事實上我們今年又整個跨到農民的身上去,幫忙一些網路上販售一些在地的草莓,在地的農特產品,來補我們自己的營收,佔比例大約10%左右,比例不高。
[南投縣社會處
處長 熊俊平]
甚至縣政府這邊需要公務上的贈送,我們都會去找他們來買,我們在各種方面來協助他們。
在賺錢這方面,政府的協助可以說是消極的,如何讓民間社團有更多元的收入來源,卻也是目前台灣福利政策較少著墨的。
[龍眼林福利協會
總幹事 廖振益]
像中寮鄉補助20幾個(便當),就是20幾個(人)受益,假如說能夠輔導民間組織壯大起來,他們有自己的收入機制,那這個民間組織,就不必依靠行政部門。
[暨南大學社工系
助理教授 黃志忠]
那政府就是規劃一個制度,然後這個制度呢是很能夠發揮的,或者說它(社福團體)的經費或者它(社福團體)的支持是無虞的,那這樣子才能夠發揮它(社福團體)的功能。
一個熱騰騰的便當,不只填飽肚子,還能滋養老人的心靈,敬老餐引起社會關注,也呈現出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生存困境,與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的不足。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