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巧克力,你可能會聯想到瑞士、比利時、德國等國,台灣的巧克力你吃過嗎?而且還是得金牌的喔。今年屏東在地種植的原料可可、在地發酵、研磨製作而成的巧克力,在英國倫敦的世界巧克力大獎賽亞太區競賽,在超過1000種參賽巧克力中脫穎而出,奪得5金2銀1銅,不少人也認為南台灣的可可產業大有可為。屏東超過九成的可可就種在檳榔園裡,因為檳榔樹可以幫可可樹遮蔭擋風;農委會推行多年的檳榔廢園及轉作政策,在屏東的效果並不好,這也是部分原因。屏東縣大概有1300多公頃的檳榔園,已申請廢園的約300多公頃,實際砍除約160公頃。可可農便希望轉作政策能延續,將可可樹列做轉作品項,讓可可產業更壯大。
[畫面提供 許華仁]
就是這小小一塊,來自屏東東港的台灣一號巧克力,在倫敦獲得了2017年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地區的5面金牌。

[巧克力製作者
許華仁]
這次得到這五面金牌呢就是,第一個是原味黑巧克力,再來是得到全品項,所有競賽的巧克力裡面,不分類最佳巧克力,然後再來呢就是一個產地直購可可,另一個金牌是,也是特別獎,就是可可生產國,那它就是鼓勵我們可可生產國這邊的巧克力製作者可以利用自己國家生產出來的巧克力來製作,那最後一個呢就是全自製巧克力。

從可可樹到製作場地,食物里程短,保留了可可種籽絕佳的風味,是這次屏東巧克力,能收服所有評審的決勝關鍵之一。

[巧克力製作者
許華仁]
就是我們跟傳統的這個巧克力的製程呢,其實是不一樣,我們的製成其實是叫作From tree to bar,那如果在歐美的話,那它們是只能做到,From bean to bar,它們從可可豆開始,但是我們可以從可可果開始。

拿著剛得到金牌的巧克力,許華仁開心的和可可農分享苦中帶甜的得獎喜悅。

很香吔,很香,然後,很不錯,有一種那種果香味,這個,這是這次英國比賽,好好吃喔,第一名的。

這是林向烈家的可可園第一次的收成,第一批果子就能做出得獎的巧克力,我問林先生怎麼這麼厲害,老人家笑說一切都是緣分。

[第一代可可農
林向烈]
(緣分喔),也是一樣啦,這一般的我們都撒肥料啊,或者是營養劑啊,給它吃,要夠吃喔,它營養不夠的話,它不會長出來嘛。

帶有淡淡的果酸,嚐起來有芒果、鳳梨等台灣水果香氣,是台灣巧克力獨有的特色。

你分株出來之後你要(找)它在哪裡啊?然後這個母株是從哪裡出來的。

因為屏東可可樹都是以實生苗的種植為主,因此很難在茫茫果海當中找出每一批巧克力風味的源頭,為了穩定風味、產量和品質,育種就成了現階段最重要工作。

[第二代可可農
林莉苹]
目前來講,華仁他們還在研究這一塊,就是說這樣的果樹,這樣的果子,出來的味道是不是他們想要的,還有其它的果子比起來,相比起來他們需要哪一種的,然後我們再配合他們的,然後去作一個嫁接分株的部分。

屏東從日治時期就開始栽種可可樹,因為沒有人推廣,又沒有加工技術,種出來也不知賣給誰,直到13年前邱銘松開始以可可樹汰換園中的檳榔,可可樹才又在南台灣的土地生根發芽。

[第一代可可農
邱銘松]
內埔沒有產業,我們的產業就是檳榔,現在檳榔的價格越來越不好,所以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新的一個東西來替代這個檳榔。

巧克力的製程,從栽種、發酵、到研磨步步都要留意,只要稍有差池就前功盡棄,所以直到找到了後端研製的技巧,可可才有機會成為屏東的新黑金。

[第二代可可農
邱育廣]
還沒有做出好的巧克力,爸爸就會先砍樹,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沒有鼓勵大家種,他的觀念就是說,他要先下地獄,前面就花了好幾年,倒掉的巧克力的量也好幾百公斤,我還記得有一次,他就提著我們那時候失敗的東西,要提去倒掉的他的,人家說的父親的背影,就很無助又這樣,很無奈,又很不捨得,他又把巧克力又倒給可可樹吃。

2007年到2012年是屏東可可擴大種植面積的重要時期,而當產量也有了一定的經濟規模時,新問題又來了。

[屏東內埔文化促進會協會 總幹事
黃琬倫]
雖然說種了很多的可可,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怎麼真正的去做好的加工,跟做好巧克力的這個部分,所以後來我們就去跟屏東縣政府,去跟它們要,請它們幫忙,然後提供給我們一些培力的課程跟培力的活動。

2013年屏東縣府開班授課,打破了後端加工的瓶頸,目前屏東的可可農大概有160多位,種植面積約300公頃,如何行銷又成了可可產業的新課題。

點上檀香,滿上一杯可可茶,原來是廣告人的蘇一明,賣巧克力講究氣氛,5年前返鄉種可可,就以誘人的包裝行銷手法,帶入可可產業。

[里港可可農
蘇一明]
台灣巧克力在目前來講,還有很多的人不曉得台灣有種植可可樹,有做巧克力,那當然在還不了解的情況下,我們先用包裝跟質感去吸引他,然後藉由包裝來認識說,其實台灣種的巧克力是很不錯,很好吃的。

仔細的包裝每一片巧克力,蘇一明說,包裝不只是為了美觀,更能延長風味和鮮度。

就差不多這樣,然後要挑啊,因為要挑這小顆的起來。

剛在屏東首屆精品巧克力風味鑑賞認證賽,包辦金獎、銀獎的邱家父子,趕著今日天色正好,正忙著翻動發酵好的可可豆。

你不要看它這樣喔,你知道這晒幾天了嗎?這已經晒了要3天,上個禮拜我們在客家博覽會是上個禮拜嘛,我去客家博覽會之前就已經開了。

才翻動過可可籽,邱濬文有開始忙著疊貨,為了突破行銷的瓶頸,才剛從客家產業博覽會回來,今天又得趕著北上到希望廣場擺攤。

[第二代可可農
邱濬文]
不是只有我們啦,(行銷)這個東西是比較麻煩一點,台灣裡面來講的話,比較不容易吃到從原豆製作的巧克力,它大部分都是用國外進口的嘛,你進口的東西它味道都差不多。天然的巧克力會有一點酸,有些人會以為你的東西壞掉了,沒有讓人多(試)吃,外面不會有人幫你解釋。

透過一次次的跑攤,和消費者面對面解說,是目前行銷屏東可可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代可可農
邱濬文]
因為我走入都會區,接觸人群的話,第一我接觸的人比較多,廣告打起來的效果比較好,所以我覺得現在來講,在外面跑,會比在自己在屏東好更多。


除了行銷的難題,檳榔廢園及轉作政策,在106年底就要截止了,也讓可可農很兩難。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計畫是到106年的12月31號,那我們也希望說,中央可以再繼續有這個計畫來支撐,來繼續推動這部分,畢竟它是一個比較,這個就整個農村的經濟來說,它有一個轉型的一個指標意義。

[農糧署南區分署 分署長
姚志旺]
我們也是有建議到中央部會那邊就是說,希望能夠延長時間,那也在中央部會也會慎重來考慮這個問題,那希望讓農民申請的期限
能夠延長。

根據縣府統計,屏東縣大概有1300多公頃的檳榔園,目前已申請廢園的約300多公頃,實際砍除的約160公頃,成效不如預期。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老一輩的農民他有時候比較,沒有這麼多氣力再去耕作的時候,檳榔的這個固定的收入,其實也還是一個比較具有金流的一個品種。

屏東有九成以上的可可園都是檳榔轉作的,但農民對整園廢除,意願不高。

[屏東老農
宋鳳妹]
以前屏東縣的人要找能存錢的人很難,都不知道什麼是存款簿,哈哈種稻子又不是很好,土地不好,割檳榔之後,那時候才知道什麼是存款簿,檳榔那時候不錯,(種檳榔之後才有錢存),才有錢存。

[第一代可可農
張鳳英]
因為檳榔樹可以遮蔭,可以作柱子我們可以綁東西,不影響到可可。

[第二代可可農
林莉苹]
新興的可可或者新興的產業起來的話,檳榔我們可能就是會,慢慢的讓它自然的老化,然後就不會再去做新的種植。

可可園裡面黑色的塑膠繩牽像是蜘蛛網一樣,曾經為了砍檳榔種可可和父親抗爭的陳瑞光,種了可可之後才發現,其實檳榔是可可最好的支柱。

[第一代可可農
陳瑞光]
這檳榔樹本來應該要廢掉的,但是為了要作柱子,所以留下來作柱子,這些繩子綁著固定這個樹不會被風吹倒,現在最好是檳榔要廢掉,但是你如果說種可可樹要作柱子,這投資很大,還有有些管子,可能金屬的管子可能會被偷走,所以檳榔就留下來當柱子。

農民對檳榔樹,有情感和它也有實際的功能,農民除了希望延長政策推動的時間,也希望能將可可樹列為轉作推薦作物,逐步汰換。

[屏東縣農業處 副處長
鄭永裕]
就檳榔廢園的這個計畫來說,它的廢園可以分為兩個模式,一個是一次全部砍除,那另外一種是可以分3年逐步砍除,那分3年領,那1公頃來說它就是補助15萬的廢園的這個補助,那另外如果說在我們推薦的,農糧署它規定的品項之內的話,它還有加發1公頃5萬塊的這個種苗的補助費用。

[農糧署南區分署 分署長
姚志旺]
如果說可可,我們縣市政府認為這個東西,在縣市有發展的空間,只要報到署裡面我都,我們都會同意列入,它是一個補助種苗費的一個項目。

屏東的可可產業從2002年開始復育成功,後端加工和製作技術漸漸純熟,在106年獲得了國際的認同,雖然起步晚,卻是最有可能反轉地方產業的契機。

[第一代可可農
邱銘松]
假使我們這個產業做起來的時候年輕人都會回來,現在我們屏東有26家有品牌的巧克力,26家,這麼多年輕人回來做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欸,這個產業會越放越大。

[屏東內埔文化促進會協會 總幹事
黃琬倫]
跟國際全球的可可產業比較起來,台灣是很有很好的發展條件的,第一是我們有很強的農業技術,第二我們本來,本身的農業加工技術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的,第三我們的巧克力製作技術在全球也是排得上名的,那所以最強的強強聯手對我們而言,你要做成好的原豆到製作的巧克力,其實在台灣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走過了13個年頭,屏東的可可產業逐漸嶄露頭角,有人培育獨特風味的可可樹、有人致力於可可加工、有人將可可入菜調製成地方風味餐,或是開放果園帶動觀光,有人積極的奔走行銷,有人摩拳擦掌準備來年的國際賽事。一如邱銘松所說,屏東難得找到了極具市場潛力的產業,可可產業在屏東正要開枝散葉。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