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葉,用來包檳榔的葉子,台東產量最多,但彰化永靖鄉才是發源地,由於荖葉幾乎都是搭配檳榔嚼食,往往被與口腔癌劃上等號,盛產荖葉的永靖鄉四芳村村民為了打破這樣的負面印象,將荖葉入菜,研發出荖葉蛋、荖葉蝦等料理,甚至有荖葉冰淇淋,他們還以荖葉故鄉為主題,融入社區營造,彩繪圍牆美化社區,希望賦予荖葉新形象,讓荖葉產業轉型。這整桌菜餚,全是永靖鄉四芳社區媽媽精心烹調的風味餐,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些菜色的共通食材竟然是荖葉。
只見大夥拿起荖葉蛋吃得津津有味,荖葉蛋之外,還有以燒酒蝦改良而成的荖葉蝦。
把薑片、辣椒、蒜頭爆香,加入調味過的荖葉汁煮滾,再將蝦子倒進鍋裡煮熟,不一會兒荖葉蝦就完成了。
[四芳社區媽媽教室
班長 楊周麗花]
這也是荖葉切絲,然後放一些糖,少許糖、少許鹽,還有少許胡椒粉,還有起司粉,這樣就可以炸了,炸荖葉酥,這樣很好吃喔,不會苦苦的很香。
裹好粉的荖葉絲丟入油鍋裡炸,炸至外層酥脆、呈金黃色澤,就可以起鍋了,這道是酥炸荖葉
荖葉不只入菜,還能做成冰品。
搭配檳榔嚼食的荖葉一向被與口腔癌劃上等號,四芳村民推出荖葉風味餐,就是想打破一般人對荖葉的刻板印象。
[四芳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雍讓]
(荖葉)這個東西因為早期只是都在包檳榔,那我們認為說,其實它本身是一個好的東西,我們怎麼會只用在檳榔,因為檳榔給人家感覺都不好,那我們要怎麼樣讓這個荖葉,能夠在另一方面去做一個改變,那後來我們試著說,把荖葉入菜,結果做出來結果還不錯,大家的反應都還不錯。
[四芳社區媽媽教室
班長 楊周麗花]
這(荖葉)也是很好入菜的,我們都試過才可以上桌,大家可以試吃看看,這個味道很香啊。
荖葉風味餐的發想,其實源自去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進駐社區的中興大學學生,他們發現東南亞國家會將荖葉入菜,建議社區可研發具地方特色的料理,學生也在宿舍大膽嘗試。
[中興大學學生
巫佳容]
我們(在宿舍)有試做茶葉蛋,然後也有炸的,可是我們荖葉是一整片去炸然後就很糟,也有把它裹肉然後去烤,也有把它放在,就是去外面拿幾片荖葉給那蔥油餅的老闆,叫他幫我們加進去,還有做什麼,就是很多,(可是)就是都還滿失敗的,可是我們有挑幾個比較OK的,拿來給社區他們(居民)吃
彰化永靖鄉其實是台灣荖葉的發源地,也是台灣三大產地之一,屬於高經濟作物的荖葉,可說是永靖鄉相當重要的經濟產業,更是務農為主的四芳村民賴以為生的重要農作物。
[四芳村耆老
張談語]
荖葉的發源地就是在永靖,永靖(有)全省唯一的荖葉市場,(荖葉的)價格什麼都是永靖市場在訂的,後來台東那邊的(荖葉),就是我們這裡的人過去台東,把苗帶過去台東種的。
[永靖鄉長
李詩焱]
尤其在我們四芳村,就種了差不多有六十公頃左右,在我們幾個附近的村庄呢,總共種了差不多有兩百公頃左右的這種荖葉,所以荖葉對我們永靖鄉是個真的很重要的經濟產業。
[四芳村長
盧金天]
荖葉很久了,從先人大陸移民過來就開始種了,開始種了,像我的祖先就(種)兩、三百年,兩、三百年就是一直種,這個荖葉就是我們村裡面百分之百靠這個荖葉為生,荖葉為生,因為先人留下來的長久就是靠荖葉為生。
四芳村共有兩百多戶人家,人口數近千人,是個福佬客的小村庄,村民的信仰中心芳濟宮裡都還供奉著三山國王。
[四芳村長
盧金天]
這裡全部都是福佬客,都是(從)大陸過來的,先人都是從廣東饒平過來的,全部都是。也是祀奉三山國王,漸漸漢化,漸漸漢化,這個福佬客的客語就比較不會講了,就比較漢化就講河洛語就是這樣,對,我們村子裡面百分之百全部都是福佬客。
[四芳村耆老
張談語]
聽老一輩的說,我們這裡都是客家人,不要說別的,我的祖籍就是廣東省饒平縣,那邊也是客家庄,過來這邊以後,福佬人比較多,就變福佬客了這樣,客家人說的客語就消失了。
雖然語言消失了,但老祖先從中國帶過來種植的荖葉,卻持續繁衍。手腳俐落,摘下一片又一片「綠金」,荖葉農的手指因為長期採摘荖葉,被汁液染得烏漆嘛黑。
[荖葉農
魏獎利]
(你的手都會黑黑的),這個都是荖葉汁,我們採整年這樣採它,它的汁都已經滲進去了。(之前就是爸爸、阿公),(手也都是這樣)?對啊,媽媽也是,(媽媽也是),現在老婆也是。
兒子、女兒,來幫你爸爸洗手,謝謝他,好 拍手。
這樣長期累積的痕跡,竟也成了大學生,在村裡舉辦父親節活動的創意設計,他們安排子女幫父親洗手,藉此感恩父親工作的辛勞,凝聚社區居民的情感。
[四芳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雍讓]
因為他們(大學生)有去觀察,看到這邊摘荖葉的人他手都很髒,就是黑黑的不是髒,是因為那有荖葉汁,所以他們就想說我們辦一個活動,又是八八節,然後請自己的小孩子來幫自己的父母親洗手,我本身也幫我爸爸洗手,我爸爸八十幾歲了,我洗手下去我自己都覺得那 種,(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出來。
荖葉一年四季都可收獲,葉子採下來就可以賣錢,當地人稱荖葉為「搖錢樹」,不少村民從小就開始幫忙「搖錢」,因此讓許多人對荖葉是又愛又恨。
[荖葉農
魏獎利]
小時候是會恨,現在因為是靠它生活,也因為它讓我養孩子、成家立業,沒錯,對它真的是又愛又恨,現在應該不會恨啦,因為它是我的衣食父母。
不過荖葉淡旺季價格波動非常大,淡季最低一斤只有三十幾元,旺季最高曾飆到一斤八百多元。
[荖葉農
吳清文]
台東(荖葉一斤)一千多元,但是永靖就比較便宜了,永靖去年,我最好賣到(一斤)八百六十元。
[永靖鄉長
李詩焱]
荖葉它經濟價值也是滿高的,在去年的話,每台斤的價格是八百多元,那今年價格(是)比較稍微低一點,也有達到每台斤目前是三百多元,所以對整個農村的,農民的收益,是占非常高的比例
從園子裡採摘下來的荖葉,還需要經過整理,才能交到中盤商手中,因此在四芳村裡,時常可見家家戶戶婦女疊荖葉的忙碌身影。
[四芳村民
盧邱換]
(有沒有什麼訣竅)?訣竅喔,沒有吧,看各人的手法,手腳啦,手腳啦。我們娘家在羅厝(村)就沒有這個荖葉,嫁給他才過來學。
與村民息息相關的荖葉產業,也成了四芳村做社區營造的主軸之一,圍牆彩繪不忘畫上在地色彩濃郁的荖葉園。
[四芳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雍讓]
我們從環境來做一個開始,那我就看到說,我們這些牆滿多可以來畫我們地方的特色,那我們這邊是荖葉的故鄉所以我就想說,把我們的荖葉畫進去,所以我一直提到說,我們用在地的特色,所以就把荖葉入鏡。
中興大學學生也帶著社區小朋友,在圍牆上以荖葉故鄉為主題,拿油漆自由創作,塗上繽紛的色彩,美化社區。
[中興大學學生
藍順醴]
我們這個畫的主題是荖葉,因為四芳村是以種荖葉為主,那我們就想說就是畫個荖葉的形狀,然後當作是這個地方的特色。
[中興大學學生
巫佳容]
就想說,跟社區的小朋友一起玩,然後這邊的牆剛好都是小小的白色的,然後因為,他們其他的牆都是請外面的人來畫,那我們想說,有一些地方可以社區的人、小朋友自己畫,對,就請大家一起來畫這個牆,然後大部分都是以荖葉的形狀為底圖這樣,然後大家去畫想畫的圖案。
[中興大學學生
曹廷萱]
比較有趣的就是,還有些爸爸、媽媽會寫說,我家的店啊,像那個什麼好吃的刈包在這裡,還有賣檳榔的、什麼雜貨店都有,比較有趣的。可是後來就是,參加的人太踴躍了,然後就變成,他們就自由創作
大學生以多元的駐村活動行銷荖葉,為四芳村帶來活力與創意,甚至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
[四芳村民
張維堯]
在我們農村裡面(要)一些像比如講一些資料什麼的,因為比較沒有專業的人士,因為現在人口都外移,所以說他們進來以後會把一些老年人的觀念改變,你改變之後,你相對的,鄉下的一些比較年輕的要把社區做起來才有辦法。
[四芳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雍讓]
有很大的期許,就是說要把它做一個改變,改變什麼呢,改變就是說,讓社區的居民大家能夠一起來參與,那讓社區的凝聚力能夠提升,然後社區就是說,比如說大家,人跟人相處不是只有說見面時候打個招呼,會覺得說,會覺得說以這個社區為榮
在永靖四芳村流傳百年的傳統農作,養活了世代子孫,現在四芳村民推動荖葉產業轉型,還發現了經濟以外的文化價值,要重塑荖葉新形象。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Feb 09 Thu 2012 12:09
266集-四芳荖葉轉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