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鐵牛逐漸取代了耕牛,為了讓孩子們能認識早期農村的耕牛文化,彰化溪州一位年輕農民,現在養了5條牛,還帶大家一起體驗當一日養牛人,重現早期的農村文化,也延續耕牛的價值, 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冬日午後的暖陽,照得讓人覺得歲月靜好,就連動物也很享受吧。這隻水牛叫拉拉,從新竹來的,是高一鑫養的第一頭牛,牠的好朋友,另一隻水牛,叫拖拖。
(牠會撒嬌),會啊,會啊,牠很會撒嬌。
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 高一鑫(左)
後來就是養拖拖,那時候就是算救援的耕牛這樣,就是說,牠可能會被賣去屠宰,那把牠救援下來,對,就是退休的耕牛。
(排隊是不是,排隊來跟你撒嬌),對,有時候會輪流這樣,(拖拖跟拉拉怎麼分),怎麼分,就長得就不一樣啊,你如果仔細看就會看得出來,牛角就不一樣,牛角形狀就不一樣,然後長相也不一樣啊。
牛主人可是一眼就看得出來誰是誰,對其他人來說,要分出牠們還真不容易。除了兩頭水牛,高一鑫還養了三頭黃牛,其中一隻叫小白,也是被救援的牛。
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 高一鑫(右)
小白就是,以前就是在那個,芳苑海邊做海牛,就是幫那個蚵農工作的,在潮間帶工作,然後後來牠的主人老了、退休了,然後牠跟著退休這樣,然後後來就,我知道牠退休了,就把牠收養這樣。
小白幫人工作了一輩子,高一鑫希望,牠可以在這裡好好安養晚年。
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 高一鑫(右)
牠大概20幾歲了吧,22、23歲那邊,然後人類年齡算可能,我不知道,這很難算,就7、80歲吧。
只是來到這裡,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咖啡色一坨一坨的東西,沒錯,這些都是牛大便。
Stand
記者 林秋伶(左)
鄉親你看,現在我手上拿的這個是牛糞,當然它是乾的,不是才剛大出來的,牛糞它都是草,所以它其實也不會臭,它也是一種寶,因為它有很多的用途,有人會用它來當肥料,還有以前它也可以使用在建築上,抹牆壁,現在還有人把它做成這樣小小一顆,可以拿來燒、薰香、還可以除溼。
其實它很多作用,但是我們一般都是,一般人就是,需求就是驅蚊這樣子,對,(點了它就會自己慢慢燃燒),對,其實它就是一種,它也可以在室內用,就是把它當成那個,就是它有除溼的功能。就是這樣有煙就好了,它就會慢慢的燒進去,(真的有聞到,還滿香的欸),因為它其實都是草的纖維,對,就是以前的牛糞就是,以前的人運用,就是把它當柴火用。
牛糞不只一點都不臭,甚至還有香味,這實在是顛覆一般人的想像。
牠想要在這邊薰蚊子啊,就是,會燒到牠的毛,就是說把它再利用,增加它的價值這樣,(所以這個製作過程會很困難嗎,步驟會很多嗎),不會啊,就是,最困難的就是你要先養一頭牛。
不只加工做成薰香的牛糞,完整的一坨牛糞也很有價值。
(所以它還溼潤的時候你就要去撿嗎),對,不然你放太久,牛會踩到,很新鮮喔,(所以牛一天大概會,大的分量是多少),2、30公斤吧,(哇,是喔),對啊,你像這樣一坨,這樣,它如果是剛大出來,就是全溼的話,應該就10公斤就有。
牛糞之所以不會臭,是因為它的成份很單純,就是草,把牛糞一鏟一鏟的鏟上車後,高一鑫就把牛糞載到園子裡,接著就全都鏟進灌溉池中,然後放水。
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 高一鑫(左)
就是說它是給土吃的,不是給植物吃的,就是說它可以讓土壤的結構比較健康一點,然後增加土壤裡面的生物多樣性這樣,讓土壤變好,植物就會好。
來當一日養牛人活動總籌 巫宛萍(右)
那其實在一鑫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會是只有臺灣農業這件事情,他看到的是,講的更未來是循環經濟、循環農業,也就是說其實牛牠存在本身,比我們人類更不耗能,因為牠吃我們人類不吃的,那牠今天所排放出來的這些牛糞,又是一個很好的,在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好的運用價值。
這是一個有機循環,牛吃草,草變成牛糞,牛糞灌溉回到田裡,再讓草長得更好。
現在自己種已經輕鬆很多了,(怎麼說呢),你沒有自己種的話,你沒有這麼多可以砍啊。
是說,要餵飽一頭牛還真是不容易,牠們一天要吃自己體重約10%重量的草,以一頭黃牛4、500公斤來算,一天就要吃4、50公斤的草。高一鑫今年養牛第十年,從一頭養到變五頭,也希望藉由這些牛,讓更多人了解漸漸消失的耕牛文化。
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 高一鑫(左)
農業這塊就是一直長期被忽略的,對啊,就是被,就是社會主流價值都不在這裡,那其實就是說,你今天可以有這些穩定的生活,然後有足夠的糧食可以吃,也不是說是理所當然的,就是說,這個是,以前的人,還有我們跟動物一起合作,然後,才有那些成果,就是產出那些糧食來。
來當一日養牛人活動總籌 巫宛萍(右)
關於牛的照顧這個東西,其實是滿,花更長的時間在做的,那我們想把這樣的機會跟日常,去讓一般的民眾可以去互動跟理解,我相信他們對牛一般的照顧,就不會是,去動物園看到一個動物,它其實還有更多生活上的細節,然後它的溝通方式,去慢慢從這個遊程裡面去感受到這樣子。
它的花跟那個種子有沒有,它開花的時候就是這樣,就是有點像野狼的尾巴有沒有,所以叫狼尾草,那為什麼用這種草餵呢,因為它的體積跟重量都比較大這樣,就是我們蒐集會比較有效率這樣。
照顧牛就是要讓牛吃飽、睡好,小朋友拿著比自己高兩、三倍的草來餵牛,看起來有點吃力,卻興致勃勃。再來就是要清牛舍,也就是要把糞便清出來,然後再把種完菇類的太空包殘料,舖在牛舍。
那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說,對,就是比較乾燥,然後再來就是,可以保護那個牛的關節,因為牛很重,如果你直接踩在水泥地上,對牠來說,就沒有緩衝了這樣子,畜牧業最大的消耗就是水資源這樣,如果你要洗的話,你還要做廢水的處理,對,那像我們這個一般的、老式的農村社區,其實排水都沒有很好,所以我們就用這樣的方式,就不用洗。
減少水資源浪費,也不會造成環境汙染,清出去的牛糞還能做堆肥,真是一舉數得。
遊客 黃同學(右)
幫牛把那個大便,然後搬到放牛糞的地方,然後再把那個(牛糞),變成那個土壤的那個養分,太空包放進牛的窩那邊,(那你覺得照顧牛會很辛苦嗎),會。
來當一日養牛人活動總籌 巫宛萍(右)
那我們其實是,這個遊程是比較是偏,在吃飽、睡好這件事情上去做一個照顧,那如果這個東西它可以變成是一個日常的話,我覺得有機會可以讓這個事情走得更長遠這樣。
這個牛車它是四輪的,等一下裡面還有一台兩輪的,那差別就是在於,如果在海邊的話,就要用兩輪的,因為四輪的下去,會卡住。
雖然只是一個體驗,但他們想傳達的東西更多,例如生命教育,例如農村文化。
來當一日養牛人活動總籌 巫宛萍(右)
因為牛當然在現在社會其實已經很少見了,可是牠還是有牠存在的價值,只是在這個機械化時代裡面,不容易被看見,那如果可以透過一次次的活動,跟這樣互動,我們想要把一些人跟動物之間的關係,再重新建立起來。
牛在早期農村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現在雖然被鐵牛取代,但牠仍然深具價值。
來當一日養牛人活動總籌 巫宛萍(右)
那不是要大家回到臺灣傳統農村社會,而是要去,臺灣是一個很特別、多元的國家,那共農或是共活這件事情是,我覺得是很好的面向,那包括人跟牛,這件事情,我覺得跟以前是,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了。
來,go,走就是go啊,go go,來,go,啊ㄨ,啊ㄨ就是停,就是這樣,就走跟停,基本的,go,啊ㄨ,其實還是要繩子輔助啦。
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 高一鑫(左)
對生命的一個了解跟尊重,就是了解說,牠以前對我們的社會奉獻那麼多這樣。
遊客 劉小姐(右)
其實我從小也是在鄉下長大的,對牛其實不陌生,但是要這麼親近的了解牠的那個,日常的活動,或者是說怎麼樣餵養牠、照顧牠,好像不是真的那麼了解,所以覺得收穫滿多的。
遊客 蔡小姐(右)
照顧養牛的一天,其實也可以知道不同行業、不同物種,它們的整個生長,然後整個的成長環境這樣,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是,沒有來參加這樣的活動,就是沒有辦法想像得到這樣。
遊客 賴小姐(左)
我們本身是,這幾年是從事水稻務農,然後想要讓小朋友再更貼近說,以前耕作是怎麼做的,因為以前都是從課本上面知道牛很辛苦嘛,對,然後現在能更貼近、更親眼看到,牛牠的工作的事情。
辛苦了一天,也得祭祭自己的五臟廟,下午茶宴席特別準備了用溪州在地黑米所製作的吐司、餐包等餐點,讓遊客們藉由餐食來認識在地。
來當一日養牛人活動工作人員 周意潔(右)
特殊的黑米下去做的黑米穀粉,做成的黑米餐包,然後黑米吐司,那水果也都是我們自己在地當地的農民,然後下去種植,其實真的農民是非常的辛苦,所以我們也希望藉由這種活動來,就是支持農民。
香嗎,香嗎,沒有味道。
當然,下午茶也要來點特別的,都說牛糞在早期是用來當燃料的,於是他們竟然要用牛糞來烤馬鈴薯。
就把那個聖火點燃起來這樣,就是點燃那個稻草,點稻草,要放那個大塊的可以,現在可以放。
瞬間煙霧瀰漫,像在仙境一樣,點燃牛糞後,再把馬鈴薯放進去烤,半小時後,就能享用。
小力一點喔,丟準一點,這一顆好像,有點可以喔。讚嗎,(弟弟你知道這個是用牛糞烤的嗎),叔叔在問你,你知道這是用什麼,牛糞的嗎,牛糞烤的嗎,真的喔。
來當一日養牛人活動總籌 巫宛萍(右)
但是其實烤完出來,其實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就是沒有感覺,欸,我好像跟牛糞有什麼接觸的感覺,反而覺得好像是滿自然的,然後也就是直接拿起來吃了。
牛糞烤馬鈴薯,聽來有趣也充滿新鮮感,但更深層的是,藉由各種體驗,拉近人們和牛、和傳統農村的關係,也藉由彼此之間的互動,更懂得尊重生命、與疼惜這塊土地。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