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光復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占地1250公頃,種了近二十種樹木,15年來已成蔭,一年四季都有不同風情,漫步其中、或是騎乘自行車,都是一大享受,而且生態豐富,還有為數不少的環頸雉族群。這廣大的園區,早期全是種甘蔗的。光復鄉,因為糖廠的設立,造就許多工作機會,許多西部或南部的客家人,也因此聚集在這兒,但民國91年,糖廠停止製糖後,村子也就慢慢沒落下來。一群志同道合的光復人,不捨家鄉文化消失,成立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和農民契作了兩公頃甘蔗園,不噴農藥、保護環境,更重現手工製糖歷史,從文化、生態各角度切入,帶著遊客認識自己的家鄉,希望藉以活化地方、找回曾經的榮景。
外行人看不出所以然,以為只是一堆雜草,身手俐落的阿伯,一抓、一砍,砍下一根根甘蔗。

[光復鄉大富村 村民
楊振昇]
(砍甘蔗不是很累,那很熱吔,會不會),流汗,衣服都濕答答啊,也是要做啊,鋤的人鋤,削的人削。

花蓮縣光復鄉,因為糖廠的設立,曾有過一段輝煌過去。

[光復鄉大富村 村民
楊振昇]
糖廠有那個五分車鐵路那個,把它放到那裡,糖廠的車子就會來交去糖廠。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憲堂(客籍)]
耆老呢,他們有煮過甘蔗糖,因為童年的時候呢,你要吃糖不容易,所以說會,偷砍甘蔗,偷啃甘蔗,在甘蔗園裡面吃到飽了之後才跑回來啊,才跑出來啊。

講到以前糖業興盛時期的點滴,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光復鄉大富村 村民
羅香菊]
喔,很辛苦喔,以前種甘蔗,又有那個要做蔗種的鋤起來,鋤起來,以前都用鋤的,鋤起來,那個尾巴又要削掉。

[光復鄉大富村 村民
楊振昇]
這個,砍過,種的時候,這個芽點放這樣,不能放這樣,放這樣叫天地目。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憲堂(客籍)]
那時候小朋友嘛,沒有東西可以吃啊,就會偷偷的去挖那個糖,一塊一塊的,就把它挖起來就吃了,早期,台糖在這邊有小火車,還去追小火車來偷拉甘蔗。

因為國際糖價低迷及WTO的衝擊,民國91年糖廠停工,80多年的製糖歷史就此畫下句點,縱谷區廣闊的甘蔗園,也消失不見。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
簡冠軒]
因為從東南亞進口糖,比要它自己生產要更便宜,所以為了利益的考量,它只好轉型。

糖的味道,是光復人的共同記憶,不捨糖業文化消失,在台北工作了30多年的張憲堂,回到家鄉,決定重現製糖歷史,從種甘蔗開始。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憲堂(客籍)]
我們要把這個,表皮的這些雜葉,這些雜質呢,把它弄掉,包括它的那個,鬚鬚啊,什麼東西我們都要把它弄掉,剛才我們看這全部都是草,其實呢,我們是對,友善對待這邊土地的一個農作方式。

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三、四月時的甘蔗,糖度才夠,才能拿來製糖。

經過層層過濾,濾去雜質,柴火正旺,甘蔗汁越煮越稠,泡泡越冒越大。

煮到什麼程度才能起鍋炒糖,全得靠經驗,糖好不好吃,就看這步驟。

不炒也可以,可是呢,你要好吃的時候,你就是要把它動。

緩慢流動的糖漿,越炒越香,連空氣都甜甜的。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憲堂(客籍)]
台糖也結束了,所以現在只有辦法就是像,這樣的一個手工製糖,但是我們這邊呢,沒有辦法去做大量的生產。

[照片提供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回到花蓮後,張憲堂和幾位好友成立了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也開始學做黑糖,以產業和其歷史來吸引外地人認識光復,而會取名為環頸雉的家,就得從這片土地說起。

以前種甘蔗的時候,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人,很多工作機會的,大家都可以靠這個甘蔗來賺錢,不過自從糖廠關起來之後,沒有種甘蔗了,年輕人沒有工作可以做,都只好去北部。

冷澟的溫度,為葉子染上溫暖色彩,襯著藍天,好不美麗,這裡是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占地1250公頃,種滿了楓香、樟樹等,而眼前所及,早期全是甘蔗園。

[光復鄉大富村 村民
羅香菊]
全部甘蔗,沒有樹,沒有什麼,全部都是甘蔗,有會社,那裡有糖廠,還有全都是種甘蔗。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
簡冠軒]
台糖屬於就是營利事業,它必須要有生產收入,所以它不能讓這個土地荒廢在這裡,所以就轉,轉向於林務局申請造林補助,然後造了這個1250公頃的平地森林。

放眼望去,從台九線一路延伸到193縣道的這片林子,造林已經15年,儼然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

我們這裡其實有發現,野生的麝香貓,有嗎,有有有,林試所在這個地方有裝那個監視攝影機有沒有,有發現到。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
簡冠軒]
然後後來我們在種樹之後,因為本身就是低碳、低密度、低開發的一個狀態之下,沒有用農藥的污染,所以這個地方環頸雉的繁衍非常的興盛,我們調查過,這個地方其實是全台灣環頸雉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所以我們的協會會定為環頸雉的家也是這個原因這樣子。

民國100年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開幕,目前由環頸雉的家協會承接園區的管理和導覽解說業務,並且結合糖業文化,帶著遊客深度體驗在地。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理事
簡冠軒]
沒有種甘蔗之後,很多年輕人沒有工作機會,只好到外地去了,我們協會想要承接這個部分的話,第一個我們是希望帶動這個地方的一個活化,讓年輕人有機會能夠回來。

陽光灑落,樹影婆娑,輕風一拂,葉落滿地,這裡曾經是蔗糖的故鄉,因糖而興起、也因糖而沒落沈寂,如今糖廠不再製糖,但一群在地人,正努力找回小時候,糖的記憶,要和更多人分享家鄉的美好,也期待著,空氣中那股甜蜜的味道,永遠飄香。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