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生產過剩造成價格大跌甚至崩盤的消息,時有所聞,前陣子老薑價格跌到個位數,薑農苦不堪言,為了幫農民解決困境,客籍青年郭宗棣成立一個銷售平台,他們從花東產地載運滯銷的農產品到台北,號召志工上街頭擺攤叫賣,發動企業團購,發起「好人運動」,盼望大家一起協助農民度過難關。雖然這並不是治本的做法,但他們希望,至少藉由民眾的幫助,能幫農民先解決作物賣不出去的燃眉之急。

熙來攘往的台北街頭,傳來販售高麗菜的叫賣聲,奇怪,這群年輕人怎麼會走上街頭賣菜?原來是受到天氣異常影響,菜價波動大,在農民的請託之下協助販售高麗菜,他們稱之為「好人運動」。

[志工
王棋]
我們畢竟都是城市小孩,然後就是,比較鄉下的農民真的也會需要一些幫助,那我們就想說,要抓出一些空堂時間一起去幫助別人。

[志工
朱軒霆]
剛開始(叫賣)當然會有點,就會有點害羞,對啊,(那你覺得今天),(叫賣的成果怎麼樣)?感覺還滿不錯啊,剛來就感覺很多人都在買。大家都很有愛心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執行長 黃榮墩]
當它的菜價跌價到沒有利潤的時候,其實大盤商不買來賣,所以這個事情如果沒有志工幫忙,這是不可能在台北來做成這件事情。那因為志工的幫忙的關係,所以就可以把很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變成義工的方法來進行這樣。

於是他們從花蓮產地載滿一車的高麗菜,在台北街頭堆放成小山,吆喝聲也成功吸引路人注意,掏出錢來買菜,事實上不只賣高麗菜,前陣子台灣薑價跌到個位數,花東小農數萬公噸血汗作物待銷,志工們也上街頭四處賣薑,希望能幫助花東農民。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北區負責人 郭宗棣]
最近因為薑崩盤,然後價格真的,產地價真的太低太低,然後很多農民打電話來求救,那我們就一直在幫忙販售薑,幫忙協助銷售薑。

郭宗棣成立「好人會館」銷售平台,帶著志工在台北街頭奮戰,賣出一箱又一箱滯銷的農產品,期盼能止跌回升,這樣的助農行動,讓長輩們對這群年輕人感到敬佩。

[中正區東門里長
劉兆琳]
去年柚子盛產的時候,他就幫台東、花蓮的那些農民,推銷那些滯銷的農產品,我認為這點,他們也很辛苦,賣也不是賣得很好,不過年輕人,有些學生、有些年輕人有這樣的精神,想要為農民來服務,為農民的農產品來推銷,這個真的,我們是非常敬佩。

[顧客
張太太]
就想說幫助人家啦,品質也不錯,沒有錯,薑也看起來很好。



不過好人會館的熱血街頭運動,在過程中也遇到許多挫折,雖然是助農,但在街頭販售農產品仍被警察視為違規擺攤,不時因而遭受驅趕。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北區負責人 郭宗棣]
我們沒有固定的場地,警察一來,我們就得離開,所以我們是非常非常需要場地的,就需要大家(的幫忙),如果有一個合適的場地,只要能停車,那我們的東西就可以到那邊來做一些銷售,對。

擺攤叫賣,當然生意越好越高興,但遇到殺手級的家庭主婦頻頻殺價,這些年輕人也莫可奈何。

[志工
王棋]
有些媽媽永遠都嫌貴,那這個當然也沒辦法。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北區負責人 郭宗棣]
我們不是菜販,那如果他真的硬要把我們當菜販,那對不起,你真的沒有辦法接受,我的成本就是比一般中盤商還要高,那我跟你講清楚,你沒辦法接受,那請你去菜市場買

在薑價低迷之際,為了開拓薑的用途,好人會館也努力推廣薑對人體保健的功能,比如說煮薑湯、喝薑茶,或者是在母親節前舉辦薑泡腳運動。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北區負責人 郭宗棣]
今年的薑是爆產,是盛產,生產過剩的狀態,價格很低很低,何不這時候用薑來慰勞媽媽,幫媽媽洗腳呢,用洗腳來盡孝道,一方面,又直接協助到花東的農民,整個台灣的薑農。

好人會館的義舉,讓開平餐飲學校大力響應,進了1400斤生薑,學生發揮專長,打破薑僅是料理配角的框架,用巧思研發數種薑味糕點和飲品。

[開平餐飲學校學生
劉孟鑫]
因為那時候只聽到說有,就是薑農(的薑)盛產太多,所以就是需要,就是太大量,然後就想說用薑來做一些飲料。

[開平餐飲學校
校長 羅俊彥]
因為一個好的廚師他應該他要了解到,哪時候是出產什麼,那(請學生)你們來想想看,如果現在有薑,這麼多的薑,那你如何去做一些的料理,然後順便,我們提供給民眾就是說,這些料理的一些配方,然後他們可以在家裡面做。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北區負責人 郭宗棣]
把薑從原本我們都覺得它是個配料,用得少少的,把它變成主要的食材。這樣子直接讓大家知道說,我買薑回去要幹嘛,這樣才能直接幫得到農民啊。

上街頭促銷,發動機關團體團購產銷失調的農產品,郭宗棣希望能夠幫助鄉間農民度過危機。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北區負責人 郭宗棣]
產銷是出問題了,可是現在我們其實沒有時間去討論到這一塊,因為這個(街頭叫賣)是幫得上忙的,因為像玉米,我們就曾(經),我們就讓它從2塊錢升到30幾塊、20幾塊,可見我們這樣街頭的運動街頭的活動這樣的銷售,是對農民直接有幫助的

農民的費盡心力種出的心血結晶,都不耐久放,這群「好人」,從單純的消費者「轉型」,在產銷之間扮演新角色,在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試圖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