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持一個不被看好的理想,很不容易!屏東麟洛一個生態農場主人吳宗憲,將家裡兩甲多的農地,不種檳榔香蕉、不種蓮霧,他挖水池,也不養魚,只做生態復育,這樣的堅持,當然引發兩代之間的不同意見,不過,這些年來,生態農場的復育成果,讓他們看見,堅持理想,總有一天會有回報,來看看吳宗憲的故事。一大早怪手在整地,駕駛的年輕人,操作得很熟練,他是農場的主人,想要把這裡整理成蝴蝶復育園區。

[農場主人
吳宗憲]
因為我們復育螢火蟲,這幾年有一些成果了,就是說用環境來改變,改變環境,牠蟲自己就會來,環境自己會變,這裡我們現在要做蝴蝶園

吳宗憲,和綜藝節目主持人的名字一字不誤,他不想留在繁華的台北,選擇落葉歸根回到麟洛,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農場。

[農場主人
吳宗憲]
我是獨子,想一想,我在外頭,給你做十年、廿年,你最後還是要回來啊,那我那時就想說,要不然就早點回來,人脈那些也可以建立,這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說,奇怪,在異鄉的時候,你對家鄉會一直想,想一些有的沒有的。

吳宗憲笑得很歡喜,他本來念的是台大園藝與景觀研究所,可以回到家鄉,又能圓自己的夢想,可沒幾個人有這種運氣!

[農場主人
吳宗憲]
以前我念碩士的時候就有寫生態教育園的規畫,回來後有機會做一個生態園,做了以後,因為我們遇到說,那個地方很小,交通也很不方便,家裡剛好祖父有留下一塊地在這裡,我就想說,要不然就用自己家的地,主要也是比較廣,交通也比較方便這樣。

用自己家的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聽起來理所當然,但是農地不拿來生產,長輩認為匪夷所思,兩代之間拔河的結果,最後吳宗憲用公司的名義租家裡的地。

[農場主人
吳宗憲]
家裡人一定有意見啦,認為說,做這個幹什麼呢?因為以前的觀念是說,土地就是要生產,種農作物,結果我們就是想做這件事,就會有一些衝突,最後就是說要不然我們用租的好了。

[農場夥伴
林俊豪]
有些朋友啊,或是親戚會覺得說,為什麼要做這些?把好好的一塊地,不種檳榔、不種香蕉、不種蓮霧,然後挖一個水池也不養魚,然後做一些好像,我們自以為很理想化的工作,但是,這個到後來慢慢地都,我們很高興的是,後來慢慢得到了,附近一些朋友還有親戚的肯定

無論是蝴蝶園,還是這些看似雜草的生態園區,其實吳宗憲在做的是,復育一個像是大自然的環境,讓學生可以接近,對他來說,與其說是復育蝴蝶,還不如說是復育蝴蝶所需要的環境。

[農場夥伴
林俊豪]
讓他們(學生)有機會把課本上的知識,變成大自然裡面的常識,那我們提供了一個人工營造的環境,就變成有點類似「安全的野外」,因為大部分的老師、家長可能會很擔心說,進到野外探索的同時,遭受到什麼危險,然後一些不安全的地方,那我們就把它做成安全,但是又讓小朋友幾乎可以親近自然。

即便方向是對的,摸索了十幾年,吳宗憲仍在找一個,對土地是好的商業模式,支持年輕人繼續做下去。

[農場主人
吳宗憲]
其實,以現在的經濟(發展)方面實在看不出在那做什麼?不過你說它沒有前途,很多人來看(的時候)都說這個方向是對的,很有前途,但你說我們看到什麼(利基),要如何靠這個生活,我們其實,老實說我也看不出來。

在台灣要靠生態農場賺錢很難,吳宗憲現在是以景觀設計的專業接案,再回來支持農場。

[農場主人
吳宗憲]
會找我們做私人(景觀)的部分,一定有一些(經濟能力),收入不錯的,這樣的人,我也希望說,偷偷(地)讓他改變一下對環境的想法,所以在我設計的時候不會說很人工化,有些生態的觀念,比如說,要透水鋪面,要有滯洪的池

吳宗憲一直在思考,台灣的生態農場,難道只能靠餐廳和住宿獲利嗎?他也沒有答案!但是他在幫屏科大設計濕地,幫住家規畫生態池的過程,卻發現生態保育的觀念慢慢被落實,這條路雖然很漫長,堅持下去,他也看見了希望。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