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改變種植方式,盡量開始友善土地,果本山農組合也嘗試和消費者建立更深也更長久的關係,舉辦親子食育體驗營,拉進農友跟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者走入農村,也讓農友走出去。<要採紅的喔。越紅越好吃喔。>

在農場主人詹德昌的指導下,小朋友爬上梯子,採了顆楊梅品嘗。

<好酸喔,什麼味道?讚,讚。>

這天是「東勢,很多水果」親子食育體驗營第一梯,採楊梅只是開胃小菜,重點活動是要讓孩子到梨園,了解平時吃的梨子是如何生長。

<這個秋水(梨)因為它是,它要比較冷的地方,海拔比較高的地方,所以我們就利用這個橫山梨,下去做高接的動作。>

住在城市的父母親帶著孩子進到梨園,聽著農場主人詳細介紹,增加農村知識外,也體驗農村生活,學習如何為梨子套袋,農場主人才拿出工具,小朋友便好奇地發問。

<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釘書針,這是從日本進來的,它為什麼結構不一樣,你看,它不會(被樹枝)擋到。>

掛上工具袋,小朋友有模有樣地要幫梨寶寶套袋。

<對,葉子要撥開,葉子不要包進去。葉子是要幫助水梨長大的,葉子不要包進去。有一個交叉,把它釘起來。好 要釘好喔。都爛掉了,對啊 你看生病的,這樣套進來,然後這個是這邊,壓下去 出力,密一點這樣子,好 釘下去,不對 釘裡面一點,釘這邊 好。>

套上牛皮紙袋,小朋友不忘簽名,認養小梨子,三個月後,就能享受甜美果實。不過光是套袋,就有小朋友覺得,果農的工作真是好辛苦。

[學員
蘇玉奇、萬閎]
我們兩個好辛苦喔,(你們兩個很辛苦),(怎樣辛苦)?不知道,不知道就覺得很辛苦。

[學員
楊宗霖]
(如果要你套),(就是一整片梨園你願意嗎)?好多喔,(太多了喔),(那你今天套了幾顆)?四顆,(四顆),(那你會期待這些梨子長大),(然後你之後可以吃它嗎)?會呀。

[家長
劉麗娟]
我就想說讓孩子體驗一下這樣的(農事工作),不然很多的活動都是很表面的,對,就是好像很觀光的行程這樣,然後是真的很希望他們可以體會,所謂真正的農事是什麼。

這次的親子食育體驗營,每三週就會到產地拜訪,總共五次,希望讓參與活動者不只是走馬看花而已,替梨子套袋、除草,一直到採收階段都能親身參與其中。

[果本山農組合
成員 童智偉]
這整個農作物的節奏它是有一個時間性的,有一個節奏的,那你如果只是一次,那就很可惜,就是說從現在套梨子開始,他們也寫上他們的名字,那中間他們可以再回來整理,然後到採收的時候,他們也可以回來參與採收,那我覺得這樣整個過程,會讓參與在裡面的親子他比較有參與感。

[東勢果農
詹德昌]
小孩子得到的、現場看到的、真的整個做到的,下次他到學校裡他會大聲講,我哪時去,這梨子怎麼生長的、怎樣結果、怎樣種的,我全部知道,在學校講話可以很大聲,這小孩子(就)會產生自信感

<要用力這樣子壓,放著就一個水餃。>

不僅是農村、生產的樣貌,連帶農村的生活面向也不忘設計進活動中。這天體驗營的午餐是水餃DIY,為什麼選擇包水餃,有段歷史淵源不能不說。

[果本山農組合
成員 童智偉]
在中橫開通的時候,有很多的外省的軍兵,他們來這邊開墾,然後來這邊工作,所以就把這個北方麵食這個系列帶進來,那它也慢慢就是,整個融進我們東勢的食物裡面,所以其實在東勢,最出名的東西反而變成水餃、牛肉麵。

將東勢農村生產、生態、生活的樣貌,完整呈現給消費者,更希望藉此拉近都市和農村的距離,讓消費者和生產者不僅只是買賣關係而已。

[果本山農組合
成員 童智偉]
因為城鄉它距離很遠,那城市跟農村它之間的的關係,常常變得只是,消費上面的、買賣上面的關係,透過很多的中間商,那你已經沒有辦法直接接觸到農村了,你不知道它實際的樣貌,你接觸到農村的只是它的產品,所以說我們才會辦很多,像昨天那樣子的直接體驗的活動。

童智偉也設計包裝、架設網站,協助友善耕作的農友銷售農產品,

[果本山農組合
成員 童智偉]
這些東西要農友自己去做,他比較沒有時間,或者是那不是他們的專長,所以我們自己也就,每一季的產品推出的時候都有一些文宣品出來,對 就像,這是我們去年的梨子的文宣品,裡面也是介紹說,我們為什麼,果本想要做的原因,那東勢山城這邊的一些歷史,梨子的歷史、然後我們的組成,然後我們的理想,對,那當然還有我們產品的資訊。

「果本山農組合」,把生產過程故事分享出去,博取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讓消費者了解耕作方式,而不是一味比較水果的外觀、大小。

[東勢果農
孫昌楙]
因為還沒有「果本」的時候,我們種的東西出去的時候,沒錯你是做到很好、很安全,但是市場上沒有明顯的區隔,所以說,我花這麼多工,很用心去做,但是你看,(我)種出來的東西賣的價錢和一般的一樣,所以說你會很灰心,後來有「果本」,有些消費者他會認同之後,無形中等於說,我這樣做的話,大家認同,對這土地也比較好、環境也比較好,還有消費者會認同,這樣無形中也會(增加)我們的收入。

[資材行老闆
曾光明]
希望是(更)多人進來參與,是每一個人會,全部一起來做,對這個環境是(用)友善的方式來經營的時候,我們整個山城地區,整個東勢地區的環境全部就會變好,當然期待的就是說,我們所有的,(友善耕作)經營的農友都能賺錢,吸引一些年輕人進來我們這裡,我們的子弟,他會繼續經營這片土地,讓我們的農業有辦法永續,永續來一直經營下去這樣

<就是你這邊一定是對齊的,這可以拿起來,這裡太高我弄不到,往上,好 媽媽教你>

生產者不斷改變、進步,並嘗試與消費者溝通,拉近農村和都市的距離,讓年幼的孩子接觸農業、認識食物,「果本山農組合」,期盼農村不只是表面的美好,而是能讓農民活得尊嚴自信,能美好地永續下去的農村。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