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消暑的方式很多,不過中部人,尤其台中,有個特別的消暑方式,就是喝苦甘苦甘的麻芛湯,台中人還說,要分辨一個人是台中人嗎,只要問他認不認識麻芛就會知道。麻芛,是黃麻的嫩葉,黃麻在農業時代可是相當重要的作物,它的表皮纖維可以拿來製成麻繩、麻袋,麻梗可以做屎摒,嫩葉還能吃,用途廣泛,不過在塑膠出現後,黃麻也就逐漸被人遺忘。為了推廣麻芛文化,南屯萬和宮成立了一間麻芛文化館,老街裡的百年餅店,也把麻芛融入糕餅和咖啡裡,要延續這記憶中的味道。
陽光下,嫩綠葉子隨風擺動。
[台中南屯區民
陳阿秀]
差不多農曆過完年種,差不多要種兩個月,有的都自己種、自己吃,我是種給那個賣湯的,麻芛湯的。
麻芛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盛產於夏季,家裡有園子的,多少都會種些。
[台中南屯區民
陳阿秀]
現在的就是割了又長、割了又長這樣啦,(割了又長要等多久),差不多要一、二十天。
眼前這片園子,種的是甜麻品種。
[台中南屯區
陳阿秀]
有時候如果比較醜,它會開花,就要再整園清掉,再重新播種,(它這會開花),會啦,(開花就沒用了),開花就老了,老就不會漂亮了,不漂亮了就要換。
中部人盛夏都會煮麻芛湯來消暑,採收簡單,但後續的處理可麻煩了。
[台中南屯區民
陳阿秀]
這是不會說很難種啦,挑比較慢,挑要挑很久啊,你如果要挑兩斤,要挑兩、三個小時啊。
[台中南屯區民
鄭夷秋]
葉脈留下來,把葉子撕下來這樣子,每一片都是要這樣子做,(所以葉脈為什麼不要),葉脈它一個纖維太粗,我們吃的時候口感不好,再來一個就是它會苦,不好吃。
一葉一葉挑,汁液還會沾染到手上,挑好的葉子,市場上一斤可以賣到150元。
[台中南屯區民
鄭夷秋]
是處理的過程很麻煩,像人蔘一樣很珍貴這樣子。
要吃一碗麻芛湯,得經過層層手續,把好不容易挑好的葉子裝進洗衣袋,用力搓揉。
[台中南屯區民
李淑娟]
這樣子揉的話,把那個苦水有沒有,綠色這個啊,給它用掉,那個會苦啊,(那要洗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可以),洗到它這個有沒有,黏黏的這樣子,洗完,你就要把它打開看看,看有沒有揉成,它本來是一葉一葉的,現在快要完成了,就這樣子。
邊搓,泡泡直冒,約要十幾分鐘,才能把苦味去除,搓好的麻芛,放進預煮的地瓜湯中,再加魩仔魚,就是麻芛最傳統的吃法。
這個不可以蓋蓋子喔,會黃掉,你要讓它自然涼,你加蓋就會像那個蘋果一樣,十分鐘之後,你如果加蓋會整個都會黃掉,不好吃。
[台中南屯區鎮平里 里長
廖秀麗]
地瓜它本身就比較甜,本來我們的麻芛就有稍微會苦澀苦澀,所以我們就是要揉過,這樣才會中和起來,魚干就是,魚干就是可以再提鮮一下。
最後再勾芡,增加滑順口感。
[台中南屯區鎮平里 里長
廖秀麗]
秋葵那種,它也是可以加,就是增加它的黏稠度,吃起來那個口感就比較不會沙沙這樣,不然我們吃那個會口感比較粗。
台中人說,要分辨一個人是台中人嗎,只要問他認不認識麻芛、有沒有吃過麻芛就知道。麻芛是黃麻的嫩葉,黃麻原產於非洲,清朝才又自中國傳到台灣嘉義溪口的游厝庄。
[台中市萬和宮 導覽志工
張榮富]
在福建詔安縣,在三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要來台灣開墾的時候,一位叫做游念四這個先民,他無意中帶著這個種子,其中就有這個麻芛的種子,他們不會利用,後來,就一直被我們南屯這個地方,大量來利用。
萬和宮的廟埕上,正演著字姓戲,廟前這條路,是台中第一街。
[台中市萬和宮 董事長
蕭清杰]
他們剛開墾的時候,台中只有這一條道路,那北邊可以直通到豐原,南邊可以直通到彰化。
這裡是台中市最早開墾的地方,也因此,打造犁頭等農具的打鐵店很多,南屯舊名「犁頭店」,就是這樣來的。
[台中市萬和宮 董事長
蕭清杰]
後來因為大陸人士到這邊來開墾的時候,變成他們,荒郊野外給他開墾過來,那當時要開墾這個地方的時候,一定要用犁頭,犁具,耕田的犁具,還有用黃麻,麻繩。
[台中市萬和宮 導覽志工
張榮富]
米籮繩索,畚箕繩索啦,或是說牽牛的牛繩啦,都一定要用到繩子,所以這個表皮纖維就是在打繩索用的。
取下表皮纖維編成繩索,在農業時代用途相當廣的黃麻,遂成為大宗且重要的作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
[台中市萬和宮 導覽志工
張榮富]
當這個豬,牠的四隻腳其中踩到,這個豬腳布,然後這個師傅就給牠摔倒,然後將四隻腳綁起來,才來秤說這隻豬到底有多重。
剝掉表皮,剩下的麻梗還能利用,張榮富回憶,小時候下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剖屎摒。
[台中市萬和宮 導覽志工
張榮富]
要把它剖成一節一節,差不多三寸長至四寸長,然後給它剖一節,然後再給它剖半,以前農業時代,農家比較貧窮,那時候真的也還沒有什麼衛生紙,就是用這種來擦屁股用。
日治時期,因應米、糖運銷,需要大量麻布袋,日本人有計畫的在台灣種植黃麻,民國28年,全島種植面積有2萬3千多公頃,當時豐原,還有一家布袋株式會社。
[台中市萬和宮 導覽志工
張榮富]
就是叫我們種甘蔗,壓榨起來的糖,它就裝在這個菱織型的布袋裡面,將我們最好吃的稻穀,就裝在平織型的布袋,然後運回他們日本,給他們日本人來享用。
民國六十幾年,塑膠出現,漸漸取代黃麻。
[台中市萬和宮 導覽志工
張榮富]
塑膠袋又便宜、又輕,這個布袋就漸漸沒落了這樣,差不到民國71年的時候,幾乎就沒有人再種這個麻芛來做布袋了。
早期人們會取黃麻嫩葉來吃,不過因為真的很苦,後來,台中農業改良場研發出,整株的葉子,都可以吃的甜麻。
[台中市萬和宮 導覽志工
張榮富]
這個麻芛以前是苦麻,很大株,都吃那個末端發出來的新芽,但是到民國46年的時候,經過我們台中改良場,來開發成可以吃,整株都可以吃的麻芛,那個葉子幾乎每一葉都可以挑來吃這樣。
為了延續並推廣麻芛,萬和宮在民國93年成立了麻芛文化館,呈現黃麻的演變過程,也鼓勵農民種植。
[台中市萬和宮 董事長
蕭清杰]
當初我們要農民來種的時候,他們認為是銷路不大,因為有一段時間,可以說是中斷了,那後來因為改為,種甜麻,漸漸的比較簡單,就有人食用。
[台中南屯區鎮平里 里長
廖秀麗]
我們鎮平里這邊也滿多的,中和里也有,像永定里現在是比較,已經重劃了,不然以前永定里那邊也很多,(所以很多農地消失,麻芛這個文化也有受到一點影響),對,也是滿擔心的,如果開發,前衛性是發展啦,但是還是有一些舊有的會(有)一些,沒落下去。
南屯是台中市種植黃麻、甜麻最多的地方,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麻芛,南屯老街一間百年餅店,也把麻芛融入到糕餅裡。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那其實餅店,很長的時間以來都是,記載的就是,台灣人的生活習慣的改變跟演化,然後,所以從最早的喜餅啊,然後紅龜啊,到現在伴手禮,然後再加上現在在地性的麻芛,讓這樣子的東西,像麻芛太陽餅、麻芛狀元糕,跟習俗有關的東西,可以透過新的型態,然後流傳出去,甚至代表台灣。
從一碗湯,變成加入糕餅製作的原料,光研發就花了五年時間。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我們的麻芛其實用的量非常的重,那可是我們中間會稍微調整一下,怕一般人吃不習慣,就會有麻芛香,但是會有一點苦味回甘,我們希望做到這樣的感覺,可是台中人,在地人,吃麻芛就(會覺得),怎麼會沒有味道,怎麼沒有味道。
要有麻芛味,又不能太苦,要讓台中人和外地人都能接受,餅店試了又試,後來決定用古早較苦的黃麻來當原料。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把苦汁洗掉的過程裡面,它的麻芛味道會減少,那經過高溫,或經過拿鐵,就是牛奶的結合,味道可能也會有流失,(用)黃麻的方式讓味道,比較深層、然後比較有韻味,然後比較更是我們懷念中記憶的味道。
餅店用麻芛來製粉,一方面利於保存,一方面也不會受到產季限制。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可能就是十斤的麻芛採收下來,只能用一斤的來做粉,然後在製作粉的過程,又會再少掉二分之一這樣子,然後所以,可是這樣的味道是最純正的。
以前老街上有十家餅店,現在只剩一家,老照片說著那些年的故事。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第二代在騎樓下烤餅的照片,然後所以以前這個,以騎樓為界,有內外之分,然後在門下烤餅這樣,所以我們這個動線設計是希望,顧客進來之後,會從這個騎樓,也就是這個拱門穿越過去,然後會看到好像彷彿穿越150年的歷史。
改造老餅店空間,打掉多餘裝潢,讓原貌重現。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五代人的概念都不一樣,以前會覺得這個東西是醜的,就把它包起來,然後現代人覺得這東西很漂亮,就把它拆開來,那我們就把這個東西,刻意的表現出來,然後不需要掩飾、不需要調整,那才是真正生活留下來的痕跡。
刻意保留的泥磚屋牆面、紅磚拱廊和歐風立面,呈現150年來的變化,改變經營型態,要讓更多人認識麻芛、糕餅、和台灣傳統文化。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讓年輕人,或是不常吃糕餅的人,有一個,另外一個角度、機會,嘗試到糕餅跟麻芛中間的結合。
用創意混搭,做出麻芛新滋味。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我們一開始會先請大家吃麻芛的果凍,它的味道是非常清楚,而且是清爽,然後冰冰涼涼的感覺,可以讓你口腔味道都清乾淨,然後我們再繼續享用麻芛的戚風蛋糕,跟麻芛的拿鐵。
這套「麻芛的三重奏」,豐富的口感,令人驚豔。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麻芛其實非常的好搭配,然後它其實可以說是台灣的抹茶,然後它在,製作上或延伸上面,它跟很多元素都可以相結合,然後它會有甜味,跟它的回甘味,味道是很有層次的。
餅店傳到第五代,接班人小心呵護百年招牌,也肩負使命,林玉凡希望,大家都能以自己土地上的文化為傲。
[百年餅店第五代
林玉凡(客籍花蓮)]
其實很有趣的是,一開始的時候是外地的人,然後先來找這樣子的東西,後來就變成是由外而內,台中人就會帶這東西去證明自己是台中人,或是表示台中的東西,送給外地人。
越在地,才越國際,南屯是台灣麻芛最大產地,其實員林以北、豐原以南的中部地區都有,麻芛苦甘苦甘的滋味,是老一輩人的共同記憶,而年輕一代,要讓它延續。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May 31 Wed 2017 18:25
542集-麻芛的滋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