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投竹山長大的邱炳昌,曾在台北從事設計工作多年,2009年因為要照顧重病的父親,返回家鄉。邱炳昌家的工廠原本是生產扇骨原料的,因為竹產業沒落,扇骨也只能堆置在角落,回家後,他想著也該找些事情做,於是把一支支的扇骨,加上他的設計專長做成書籤,還去學做竹編,讓竹編跳脫傳統、融入生活,他把自己喜愛的插畫及家鄉的竹產業結合起來,走出自己的風格。
編織前先噴水,除了保溼,也增加彈性,只用四根竹片,三兩下,邱炳昌就編出一朵可愛的小花。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有一些竹片它會帶竹皮,那我們加了水之後,其實它就會變得比較澀一點,然後我們在編的時候,其實就會比較好編,它就不會,比較不會滑來滑去的。

台灣桂竹韌性好,適合做竹編,但編織前的前置處理,可麻煩了。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像這個比較小的話,我們就是還要再把它做比較,比較,寬度比較沒有那麼寬的一個加工,然後也是要自己再手工下去拉。

邱炳昌是竹材加工廠第二代,他的父母親一開始在阿里山設廠,後來才搬到竹山。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我們需要水煮、或者是烘乾的一些製作流程的部分,那就有上面的那個上游工廠,它會幫我們專門的去製作、幫我們去取我們要的材料,然後相對的其實,時間跟成本其實就會便宜很多,所以後來他們才決定來竹山這邊定居下來。

早期專做扇骨,外銷日本,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傳統產業紛紛西進,邱家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因為我(中國大陸)的一支做好的扇子可能才一、二十塊,可是我買你一個扇骨,一支的扇骨可能就要一、二十塊,所以就整個單,全部就都是大陸市場那邊就吃下來。

從小看著父母沒日沒夜工作,自己放假也不能到處玩,從沒想過要接家裡的事業,後來竹產業沒落,念設計的邱炳昌,也一直在台北工作,以為自己不會回到竹山了,卻因為要照顧口腔癌末期的父親,回到家鄉。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那時候我媽每天都要從竹山然後坐車,跟他一起坐車到台中的榮總檢查,然後她就說,她覺得這樣子很累,然後所以我就說,好吧,那我就回,回到家裡來就是照顧我爸這樣。

回家了,也該找些事做,看到把他養大的竹產業,已失去光采,於是邱炳昌力求改變,也開始學做竹編,花了幾年時間摸索,設計了竹編證件套、明信片、燈罩等等,用創意把竹編帶入生活。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我們沒有老師他們那樣子有名的知名度,那我們只能用一些我們會的一些比較,比較不會費那麼多人力成本的一些竹編的作品,然後下去開發成一些比較不一樣的商品的部分。

另外,他看到角落成堆的扇骨原料,漂亮又沒瑕疵,棄置實在可惜,於是就運用自己的設計專長,把一支支的扇骨,做成書籤。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因為回來家裡,其實都是一直在講,在所謂的工廠工作,然後就覺得,其實可以用到畫圖的地方,我自己覺得還滿高興的,所以做起來做得還滿開心的,所以一不小心然後就做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圖案。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如何走出和其他竹藝大師不同的路,繪畫專長就是他的優勢。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那我就是用圖跟竹工藝做結合的這種方式,然後來,來呈現我自己,我自己的一個
竹工藝的一個世界這樣子。

「惡」系列插畫裡的紙袋人,代表的是靈魂,邱炳昌以地獄為題材,驚惕世人。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如果你浪費食物的話,你以後下地獄就會像這樣子,就是把你沒有吃完的東西,下地獄的時候就是,它就會把它集合成一桶一桶,一桶的,你就是要把它吃完。

「拔舌地獄」講的是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但許多訊息並不正確,要人不要製造或傳播謠言。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它有所謂的廣播電台、電視台的傳播,跟一些網路媒體的一些,一些資訊在傳播,其實就是意味著我們現在的資訊很發達,可是有很多資訊其實不是那麼的正確,有些可能都是人家造謠出來。

好玩的是,邱炳昌把紙袋人用竹子編成公仔,由2D變3D,有的飛上天、有的坐在畫框上,讓整個展覽更饒富趣味,還有這個「尋找心中的小小孩」系列,圖畫裡的金魚,也從平面延伸到整個空間。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如果說我的圖,可以由平面的、變成立體的、然後再變成另外一樣的東西的時候,是不是它給人家的一些,視覺的感受,跟一些震撼其實會比較大。

剛回竹山時,邱炳昌還得兼差送便當,現在則靠教學與接案。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這個不是可以足以唯生的一種工作型態,可是我是覺得就是,讓自己樂在其中這樣子其實會有,有,有許多比較不一樣看法,而且你也不會覺得,過得那麼的辛苦。

從台北回到竹山快7年,邱炳昌也從竹子學到許多人生哲理。

[竹藝家
邱炳昌(客籍)]
它就是要彎的時候可以彎到很彎,可是它彈起來的時候,它的力道是非常強大的,我覺得其實這個就像我們人一樣,如果你肯,肯彎下腰,你其實就是可以看到很多,各式各樣不同的一個東西,一個世界這樣子。

在竹山長大的邱炳昌,還是回到了家鄉,以自己擅長的繪畫,建立獨樹一幟的風格,也為傳統工藝創造更多可能。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