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狹人稠,許多農民在河川地種植農作物,早年種植稻米、蔬菜便足以為生,後來農業利潤越來越低,農民紛紛改種高經濟作物,因此香蕉、芒果、蓮霧等高莖、喬木型的熱帶果樹便出現在河床邊。高雄市六龜區也有這樣的農業地景,而這是違反法令規定的,八八水災時,暴漲的荖濃溪水沖破河堤,淹沒百餘甲農地,河川地上的農作物便成眾矢之的,認為阻礙了水流,即使農民不滿也不服,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原本決定自今年四月底開始,將強制剷除荖濃溪沿岸的高莖作物,就在執行日前的協調會上,剷除計畫卻生變,七河局不再堅持全面剷除,僅禁止新植高莖作物,一起了解這複雜難解的爭議。老舊的伙房被漆上淡黃色,畫上老鷹等彩圖,一側的廂房,卻堆積著滿滿的泥沙,八八風災過後,屏東高樹新豐村,這座鄰近於荖濃溪的老伙房,「忠實第」,遭洪水淹沒,爾後由社區整理為八八紀念教室,提醒世人洪水的驚險。

[高樹鄉新豐村
前村幹事 龍逢榮]
八八水災過後,泥土這些覆蓋很深在這邊,後來就說,他也沒在用了,他就說給社區整理,整理好後讓大家知道河水的嚴重性,像那間的沙子就完全不清理,讓大家知道當時河水有多大。

而八八紀念教室至荖濃溪畔,上百公頃的土地,也被規畫為八八紀念公園,更要作為荖濃溪氾濫的緩衝帶。

[高樹鄉新豐村
農民 沈榮福]
河川做好了,水就比較不會沖過來,有這樣遊憩的地方,大家有空就可以來這邊玩。

高樹大津、新豐地區,剛好位於荖濃溪與濁口溪匯流處,隨著兩支流水流量而改變河道,因此當地也常有,「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之稱,而高樹舊寮堤防,自日治時期,幾乎每兩、三年都會被洪水損毀,八八風災時,舊寮堤防潰堤2500公尺,農地流失50公頃,災損嚴重,而新豐村民認為,主因是對岸的高灘地,讓河水改道,大量沖往新豐方向。

[高樹鄉新豐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永富]
因為這有兩條溪,這個濁口溪,那個是荖濃溪,這個交會點,它會融合,都會沖過去,因為我們這邊會怎麼樣呢,因為那邊屬於高雄,我們這邊是屏東,他們那邊的地方人士比較大,所以說他們那邊的高灘地都在種菜,我們這邊就變成沖水區域這樣。

八八風災過後,荖濃溪河川管理單位,第七河川局,斥資近十億元,把舊寮堤防打造為長2560公尺,基樁深20公尺的「超級堤防」,希望能抵擋200年洪水頻率,然而,「超級堤防」卻仍待考驗。

[屏科大土木工程系
系主任 丁澈士]
畢竟在這一個行水區裡面,有些防洪構造物,或者甚至一些的農事的活動等等,都會影響河川水流,這是難免的,因為即使是偉大的科學家也無法去預估,這個堤防裡面的,這個行水區裡面的各種的河川水流,沒有人知道,那麼最安全的就是遠離。

由於河川內農業行為或結構物,都會影響水流,因此水利法也限制河川地的使用,尤其禁止種植,檳榔、芒果、蓮霧、木瓜等高莖作物,六龜新威、新寮新興段,寬約兩公里的河床,卻長期遭到侵占,並違法種植高莖作物,河道縮減,嚴重影響排洪,被認為,是造成高樹鄉災害的原因之一。而第七河川局也貼出公告,要求農民,在今年4月20日之前,清除荖濃溪段河川公有地內的高莖作物,卻引起六龜新威、新寮居民的反彈。

[六龜產銷班第43班
班長 廖良興]
我們種高莖作物加減會影響到水流,但是影響水流(的程度來說),如果以百分比來說,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占不到3%,很簡單,你從六龜放下去到門口,你所有今天八八風災造成,我們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這些,最重要的還是什麼,上面的樹木下來,上面的砂石下來。

新威農民質疑,荖濃溪上游的漂流木或砂石才是禍首,不應該把六龜農民當作替罪羔羊,然而屏東縣環保團體,卻也以荖濃溪下游的高屏溪為例,直指高莖作物的種植,嚴重影響了河川。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左岸跟右岸之間的通洪斷面縮小了,像我現在站(的地方)(離)對面的土堤,只有250公尺,不到300公尺,那它的河堤退過去還有1600公尺,也就是說距離我們現在1900公尺的外圍,才是屏東的河堤。

==cg in==從空照圖來看,高屏溪里港大橋至里嶺大橋,長12公里,原本有兩公里寬的河道,五分之四卻都變成了一格格的田地及魚塭,不再是河水流域==cg out==而農民為了穩固養殖農耕環境,也讓高灘地越來越高,甚至高於河床五米以上。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上游帶來的河沙.通通都會受到這個植物定根作用的影響,讓它產生一個沉積作用,所以它就久而久之就越墊越高,所以高莖作物一旦入侵河道,它就形成一個自我的循環,它會抓住泥沙,就是我們說水土保持的原理。

也因此,高屏溪的左岸高灘地遠遠高於右岸,河水也越是往右岸沖刷,而右岸的台21線也就首當其衝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擠到右岸之後呢,所到之處無堅不摧,所有的河堤舊的水泥堆疊的,日據時代做的全部都毀掉,然後到我左(手)邊這個河流,楠梓仙溪匯合的地方也是啊,因為它的水流直接衝過來,我們這條公路台27線,幾乎每一年颱風的時候都斷。

[屏科大土木工程系
系主任 丁澈士]
很多民眾為了保護他的這個,一些農業的生產的活動,所以說就做了很的多防禦的工程,那麼就會影響到另外一邊。

八八風災時,高屏溪右岸的台21線嚴重毀損,里嶺大橋旁的佛光山紀念園區,也遭洪水侵蝕,然而該被淹的左岸高灘地卻少有災情,環保團體便指出,原因就在於,上游里港大橋下的過江河濱公園,巧妙的保護著下游的高灘地。




原本作為河川洪氾平原的河濱公園,2003年,河川局卻在河濱公園及下游高灘地間,築起垂直於河堤的堤防,2006年,更在河濱公園濱水岸,放置長達500公尺的大型消波塊,讓河濱公園更形穩固,六年來,消波塊早已因為水流改向減慢,淤積掩埋不見,而原本臨河的消波塊也已離河道上百公尺之遠。



環保團體質疑,因為河川局錯誤的處置方式,才讓過江河濱公園越擴越大,讓下游緊鄰的高灘地農民有恃無恐,甚至造成高屏溪通洪斷面不足,但河川局否認有這樣的情形。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那個(過江河濱公園)沒有越來越寬,反而這一次你看,它是,它不會越來越寬,因為它前面已經在沖刷了,前面已經在沖刷,所以我想不會使它越來越寬,所以我們現在要疏浚。

[屏科大土木工程系
系主任 丁澈士]
上中下游任何的跨河結構物,或任何的設施都會互相影響,那麼這條河川上,事實上有非常多的部會的一些設施,包括農委會的,包括公路總局的,交通部的等等,都是在高屏溪河段裡面從事非常多的這些,跨河結構物或者一些設施,這都會互相的影響。

環保團體更認為,這段1200公頃的高灘地阻塞了高屏溪,是上游美濃、旗山近年來淹水的主因,也讓這麼多年來的高屏溪整治,付諸流水。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我們過去20幾年,投給高屏溪治理的錢已經有1、2千億以上,治理到現在沒完沒了,每一年都還有新的災難,那代表,我們的老百姓辛苦的納稅錢,都被流到不當的設計跟不當的利益團體的手上。

而高灘地耕種或養殖漁業所使用的藥物,也流入下游的高屏攔河堰,污染了大高雄的飲用水。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以目前的慣行的農業來講,他一定要用很多的農藥,那農藥用在土地上,然後又直接降雨就洗出來,就進入我們的河道,然後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離我們大概4公里,就是高屏攔河堰,它就把你,不管你給它什麼的水,它都把你攔了嘛,攔了之後再提供給大高雄人喝。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魚塭那邊,確實這次莫拉克只毀了三分之一而已,確實水也沒上去,但是也是所不允許的,那魚塭不只是妨礙水流,那最主是它有污染的一個現象。

第七河川局也曾強力執法,2009年9月,高屏溪稽查人員查緝當地疑似非法魚塭時,便曾遭到200多位村民圍毆,至此河川公地非法使用變成社會事件,甚至查緝行動就此銷聲匿跡,而管理單位也被迫以拖待變。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那邊(里港)我們也是定了三年的計畫,那三年的計畫,我們第一年也是調查,第二年是溝通,那第三年我們才會真正去執行,那也是,其實也是循這個高莖作物的一個模式,我們一定要溝通,如果不溝通的話,會(衍生)變成一個社會事件,政治事件的話,我想這個也不是大家有樂見了。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民意代表去壓迫我們行政官員,要求他們要睜一眼閉一眼,然後甚至於,違法的讓這些非法的事實存在,所以我們說,高屏溪救不活,那代表台灣民主政治是沒有未來的。



把木瓜樹上枯黃的樹枝摘下,免得以後刮傷了果實,張富昌在荖濃溪畔耕有一甲地,種了木瓜、敏豆、高麗菜等,為的就是全家八口人的生計,但這一甲地都是河川公地,若不能種經濟收入較高的木瓜,生活勢必受到嚴重衝擊。

[六龜新威村
農民 張富昌]
(現在全家多少人),八個人,(全部依賴這個),是啊,不依靠這個要不然要怎樣要去搶嗎,小孩讀書,四個小孩讀書,還有我們兩個,還有我爸我媽不會工作了要不然要依賴什麼。

[六龜新威村
農民 邱裕昌]
我耕種已經好幾十年,耕種很多還是認為蓮霧最好,還有芒果,其他像是荔枝那些(都)沒賺到錢。

由於六龜新威、新寮新興等三村,山多田少,可耕種的田地,有近八成在荖濃溪河川地上,而木瓜、芒果、棗子等高莖作物,更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也因此,第七河川局的高莖作物剷除計畫,引起三村民眾的強烈反彈,在協調會上,更可見許多民意代表聲援。

[高雄市議員
朱信強]
水利署這邊應該要考慮到說我們農民朋友,從曾祖父就開始種,你現在要剷除,說這不能種,當然它原本就這樣,所以你河川治理線跟高莖作物,看要怎樣取得一個平衡點。

龐大的壓力下,第七河川局又不得不退讓,原本預定4月20日全面剷除的計畫暫緩,僅剷除新植的高莖作物。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張良平]
現在的一個河川規定就是禁止高莖作物,那在我的執行範圍內,我還是要跟百姓溝通,我也是強調,新的高莖作物絕對不行。

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屏東縣境內的其他河川,像是林邊溪的高莖作物剷除計畫,也一延再延。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處長 謝勝信]
本來我們去年就同意說,他們就同意說今年收成後就要砍伐,但是他們今年又要求說,今年的水果收成量不好是不是再延一年。

有農民不堪其擾,試圖在鄰近地區租平地耕種,卻又面臨許多地主寧願休耕也不願出租的窘境。

[六龜新威村
農民 張富昌]
(大哥有想過租平地來種嗎),重點是他要出租給你嗎,(怎麼說),(租不到),租不到,他就甘願,老的不想租給你,他甘願轉作綠肥這樣,休耕,怎麼會想租你。

河川公地的耕種爭議由來已久,更影響公眾安全與農家生計,但農政單位卻未曾介入給予輔導,也就讓河川公地種植問題變成零和遊戲。

[六龜產銷班第43班
班長 廖良興]
你木瓜、水果樹這些全都不給我們種,可以,我不種,假設我一分地的木瓜,一年可以賺30萬來講,假設啦,我可以賺30萬,30萬我可以維持我的家庭的話,今天我不種木瓜,你河川局和農業單位,你幫我們輔導另外一種作物出來。

[屏東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洪輝祥]
如果我們只一味的一直要追求這個經濟,而忘掉了土地的倫理,忘了尊重大自然的機制,那我們只能坐以待斃不是嗎。

地狹人稠的台灣,有人寧願任農田棄耕廢耕,有人卻是冒著洪泛,在河川地上討一口飯吃,矛盾的土地使用,所造成的環境成本與危機,又該誰來承擔。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