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桃園有越來越多年輕朋友注意到自己的家鄉,開始想要深入了解。2014年,有一群八年級生,組成了「桃步走」團隊,他們關心大型建設進駐桃園舊市區形成的改變,因此在舊市區、火車站、傳統廟宇做文史調查,推廣社會創新與設計。今年更成立一間實驗空間,規畫社會議題活動、創作工作坊、系列課程等等,他們也提出「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希望吸引來自不同領域和專長,關注桃園議題的朋友,希望為桃園留下些什麼,也帶來更多可能。
在桃園的舊市區裡觀察拍照,桃步走工作室創辦人林采鴻和夥伴李志家,準備要到附近的永和市場做訪調。
你們好,哈囉,我們是在附近有,我們是逃圍然後我們在這一帶,做這邊文史的調查,然後也想要知道說這裡,不是要有捷運站,然後捷運線開過來了,所以想問說,像是在這邊你們做生意應該做很久了,那捷運過來之後,對你們有沒有什麼影響。
桃園區永和市場,未來是航空城捷運G08站預定地,市府預估要拆除建捷運,許多攤商都反對,桃步走工作室夥伴透過訪調方式,想要將市場的歷史故事做記錄,這天他們來拜訪中藥行。
[永和市場中藥行 老闆
張博智]
那這個市場,我們店在這裡將近第四代,我是第四代人了,我曾祖父 我阿公我爸爸到我,對那原本早期十幾年,原本我自己也不願意認同傳統產業,但是慢慢的當兵退伍之後,才覺得傳統產業也是很重要的,必須要有人傳承。
[桃步走工作室創辦人
林采鴻(客籍)]
這個市場其實從日治時期就有了,然後是經過幾次改建等等的,但它一直都是舊市區這一帶很重要的大型市場,那大家除了平常早市會來這邊,就是市場內外其實都非常地熱鬧,然後大家在平日或是說過逢年過節,都會來這裡辦一些年貨這樣子。
團隊創辦人林采鴻從小在桃園長大,念台大社會系的他,對社會議題相當關心。得知永和市場將要拆遷,他希望在拆遷前為當地留下些什麼。
[桃步走工作室創辦人
林采鴻(客籍)]
一方面是會來這裡做一些拍照跟訪問,然後盡量去把這裡的居民跟攤商,對於舊市區的一些記憶,透過一些口訪的部分還原出來,因為老實說,這裡的,歷史的文獻,其實滿散落的,就是有點破碎。
林采鴻2014年和朋友成立桃步走團隊,在桃園舊市區火車站附近做文史調查,但在參與許多社會運動的過程中他也發現到,桃園人對在地議題不是那麼關心。
[相片提供 桃步走工作室]
[桃步走工作室 創辦人
林采鴻(客籍)]
到大概大二的時候開始,因為那時候不管航空城事件,或是桃園其實有一些不管是拆遷的議題,還是像是其實東門市場是,在我大學以前發生的事情,那也在想說為什麼好像桃園的議題,都比較缺少一些媒體上的曝光度,或是說我們自己比較少去討論它。
為了要喚醒桃園在地人關心自己家鄉的事物,今年他和夥伴們成立了一個實驗空間,以共同工作空間為主體,希望讓更多想在桃園生根或創業青年一起加入。
[相片提供 桃步走工作室]
[桃步走工作室 創辦人
林采鴻(客籍)]
我們覺得在這樣的舊市區,讓人能夠進來是很重要的,那能夠進來在這裡提供一個空間,可以讓你來這裡工作,來這裡認識其他朋友,然後進而關注到這一帶的議題,是我們覺得能夠去回應這裡,不斷在開發,不斷被改變的那個浪潮,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桃步走工作室 行銷與設計
李志家]
那我們透過的方式,可能會比較會運用社會設計這個概念,把它導入到桃園,那它主要是解決於說,社會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問題,那包含說可能改善街道的市容,或是說改善交通的問題,人生活中的一些議題吧,那其實這個層面是滿廣的。
為了能深耕在地,他們經常會拜訪當地曾參與社會議題的前輩,像是當地獨立咖啡廳的老闆,就曾參與因都市計畫更新而拆遷的東門市場連署活動。
[獨立咖啡店 老闆
蔡奕勳]
我覺得最大的關鍵點就剛才提到就是,要跟居民互動,因為畢竟市場這邊,他們一定是很多攤商,那如何去跟他們做有效的溝通,跟他們年紀也大了,那我們的觀念其實是不一樣,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後續的發展,跟我們在跟公部門,或是在跟外面在對話的時候,其實都會有一個很困難的地方在。
他們也拜訪了有桃園西門町之稱的博愛商圈,這裡曾是逢年過節在地人必逛的商圈,但在大型百貨行設立後,逐漸凋零。
[桃園區長美里 里長
邱愛香]
以前就,說真的跟,就跟西門町沒什麼兩樣,這個街上都是人來人往的,後來就是店每一家都開,沒有,沒有開的店,我希望我也期待說,我們會看到博愛路,再重新走上繁華。
在年輕人回流進駐與在地人有緊密的互動下,沒落老街的命運改變了,年輕人更開設文創店面,桃步走團隊也從中吸取經驗。
[博愛文創商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得均]
我覺得跟街區的互動是很重要的,我們會辦一些共識會,讓大家知道說,我們預計要怎麼去做,做什麼,我們夢想是什麼,我們目標是什麼,那做什麼,我們都會讓街訪鄰居都很清楚,大家一起來做。
[桃步走工作室 行銷與設計
李志家]
還是希望從在地的居民開始,那跟這些居民打好關係,然後讓大家有共同的意識之後呢,從在地底層的居民,然後由下而上的,去讓這些公部門看到我們努力。
從團隊成立到開設實驗工作室,這群桃園青年,希望凝聚更多在地人關注公共議題,從觀察、文史調查、舉辦講座主題活動、地方小旅行來了解都市議題,讓桃園舊市區能有更多新的想像。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戴志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