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是頭份一年一度的盛事,農業時代整個中港溪中上游的三灣、南庄都會互相探問要不要參加四月八,甚至還扛著桌椅碗筷參加盛會,不過時至今日,許多年輕人只知道是一場熱鬧的盛會,四月八的意涵卻越來越模糊。四月八其實是為了調和地域內的族群衝突,而發展出由義民廟出發的媽祖遶境特殊模式。今年頭份四月八藝文祭籌辦人邱星崴就鎖定年輕族群,舉辦一連串藝文活動,在民俗慶典之外,再現四月八精神,要頭份人重新看見家鄉,找回人與人緊密的連結。
珊瑚印刷行老闆在長滿厚灰塵的鉛字櫃中搜尋,其實鉛字活體印刷早已多年沒用,在頭份四月八藝文祭紀錄片組成員的拍攝下,老闆成了主角。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紀錄片組 學員
劉欣宜]
來拜訪老闆之後覺得老闆講的故事很有趣,他說以前他在做的一些過程,我們就覺得以前的做法會需要這麼多時間,現在我們好像很迅速就可以打出來這樣。

[影片提供 葉振煜]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紀錄片組指導導演
蕭立峻]
本來帶工作坊的初衷是希望可以訓練在地頭份人來拍頭份的地方,因為頭份這個地方很多角落發生的事情其實被淡忘掉了,也慢慢好像,頭份人自己的認同感沒有了,透過找回一些頭份比較老的記憶,然後想要重新喚起,可能作為一個頭份人的感覺。

[影片提供 劉欣宜]
不少頭份老店舖成為紀錄片組取材對象,用影像留住老店散發出的獨特味道,這天紀錄片工作坊進入最後一次看片,指導老師和學員們不斷腦力激盪,希望呈現出完美的影像作品。

通常我不會建議你整段都用配樂,對我來說,就是沒有一些情緒的轉折,一直在那個配樂,容易忽略了,就是某些訊息好像就沒有那麼明顯。

或許這群剛接觸影像的學員技巧仍不夠純熟,但投入的情感絕對真心不騙。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紀錄片組指導導演
蕭立峻]
關於頭份的影像其實是非常缺乏的,我覺得這些素人他們有一些雖然沒有什麼經驗,但是他們表達出來的那個東西,因為他們其實也在這一個半月裡面,花了時間跟這些店家的人跟那個店跟這個空間相處,所以我覺得那個東西其實是有味道的。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紀錄片組 學員
劉欣宜]
我覺得對頭份的意義反而沒那麼大,因為我們就只是小小的人物,然後頭份是這麼大,然後文化是這麼久傳承下來的,但是對我們自己比較有意義的是我們更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

這些紀錄片安排在頭份的老牌戲院「東聲電影院」播出,要讓頭份人從大螢幕觀賞自己家鄉各角落持續不斷上演的故事。

[影片提供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紀錄片組指導導演
蕭立峻]
這次課程裡面有兩個是頭份人,他們拍的東西比較活潑一點,一個他老家在頭份,2000年就回到自己的家鄉,然後記錄他自己回到家鄉的生活跟地方的一些文化事物,另外一個比較年輕的女孩,她也是土生土長頭份,而且幾乎一直在頭份,她選擇了一個她在老街遇到一隻跟她不知道什麼原因特別有緣分的貓咪,她想用貓咪的視角,重新看到頭份這個地方。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籌辦團隊
邱星崴]
請了一個很厲害的導演來教,讓在地的年輕人去拍,拍地方的事情,讓他的作品可以上大螢幕,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其實頭份很漂亮,有很多有趣的小角落這樣,所以讓頭份人練習自我觀看。

[影片提供 黎振君]
動態影展是頭份四月八藝文祭活動之一,四月八是苗栗頭份市獨有的宗教慶典,尤其過去農業社會時代,更是被頭份人視為地方盛事。

[影片提供 黎振君]
[頭份市民
劉秀梅]
全頭份人都把它當成盛事在辦,在前一個禮拜我們就要準備,要請人、要打電話、碗盤要清出來,我記得我那時候還在上班,為了四月八還請假來辦,每家都準備很多東西,等遊街到我們這裡,我們大家大人小孩都很歡欣鼓舞的。

[頭份市民
徐琳彬]
十幾年前的四月八,一直以來,以前四月八非常熱鬧,有(辦桌)請客人這些,迎神熱鬧這些,很多人就對了,到這五、六年來,時代一直變啦,現在就沒有請客人了,沒有請客,人還是很多啦。

不過問到四月八的由來,卻沒幾個人能說分明,時至今日,年輕人對四月八也只剩逛夜市湊熱鬧的印象。今年籌辦團隊特別突破往年活動模式,鎖定年輕族群,用藝文角度切入,希望吸引年輕人進而更認識四月八。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籌辦團隊
周亞璇]
的確是有鎖定年輕人,希望讓年輕人可以更注意四月八,因為我們問過滿多頭份人,大家都會說,四月八是什麼,就是吃夜市,或者是遶境,它太單一,對這個想像太單一,就覺得可以讓他們認識更多,跟老一輩的四月八,透過這些東西可以有一些連結。

年輕人愛喝咖啡,籌辦團隊就選了頭份九間時髦咖啡店辦展覽,展出不同年代頭份四月八活動的老照片,主動出擊。

[咖啡廳業者
林妍茜(客籍)]
慢慢的可能這個活動因為沒有人去推廣它,沒有人去了解它,所以現在比我們年紀再年輕一點的孩子,只會知道有市集、有夜市,但不會知道這個活動是在幹嘛,也藉由這次老照片展,四月八的活動團隊,這樣帶給我們更多,年輕人可以更了解這個活動。

[影片提供 黎振君]
[咖啡廳業者
林冠毅]
我們只知道四月八要去逛夜市,去買小吃,買熱狗、買珍珠奶茶,那藉由這次的活動才知道原來四月八是要處理當時的閩客問題。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籌辦團隊
周亞璇]
像四月八是他們以前為了要團結這邊的閩南、客家人,它有這樣子的一個過程,你就會知道喔原來這個儀式是這樣子來,我覺得這次籌辦四月八就有知道這件事情,就會想其實台灣很多的不論是廟宇的這些儀式信仰其實背後都有很多很好玩的東西可以去挖掘。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籌辦團隊
邱星崴]
我就去找些資料,訪問老人家,才知道以前四月八其實它是一個團結的用途,頭份有四大庄,以前頭份跟竹南是不合,很常打架,團結彼此的一個功能,這個團結就涉及到很多的交流跟整合,所以我覺得可以在宗教慶典之外,再辦一系列的活動,我們重新看見頭份。

籌辦團隊邀請在地作家王幼華,帶著民眾穿越大街小巷,走讀頭份的文學地景。

這裡有一幅也是用長聯,你看這個聯要寫這麼長,不簡單喔。

王幼華帶民眾走進頭份人的信仰中心義民廟,這裡頭竟然藏著不少文學蹤跡。

[頭份在地作家
王幼華]
頭份義民廟裡面有幾個重要的作家,譬如說苗栗詩仙賴江質,還有張漢文先生,還有一個筆名叫做老來耕,確實從日治時代到現在,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文史的前輩,另外還有一個是螺陽的駱君實先生,螺陽是泉州,這位駱先生是這邊的副分局長退休的,他的詩、對聯寫得非常好,我們到義民廟主要是介紹這三位在地作家。

從作家視角出發,讓在地民眾重新認識家鄉,也讓移居他鄉的頭份子弟開了眼界。

[參與民眾
詹小姐]
讓我很訝異,原來很多頭份的文人在那邊(頭份義民廟)都留下了很多他的文化的足跡在裡面,除了當地信仰中心以外,還讓我覺得說,原來頭份還有那麼多的文人在裡頭,除了歷史,文化都在這裡面。

[參與民眾
陳先生]
我的印象都是在很小的時候,所以我會這次也很開心有在地作家可以介紹就是家鄉,尤其頭份這個地方,讓我們可以回到以前小時候一些在地的文化特色,因為這些特色都已經沒有了,所以我也回老家,也是重新開始認識頭份這個地方。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籌辦團隊
邱星崴]
可以呈現頭份人到底是什麼的一個活動,就是在宗教慶典裡面它具有一個再現,就是重新去洗滌的功能,把一些屬於塵世的東西都洗掉,那我想藉由這個活動,原本的口號是「在四月八、重做頭份人」,我們是想說宗教有這個功能,我們延伸,就是怎麼團結,怎麼再現,我們一樣辦類似的活動,四月八有宗教的活動,我們也同時藉這個機會我們也辦藝文祭,就是四月八藝文祭,讓大家知道頭份四月八文化的厚度、文化的精采。

苗栗不少地區還保有農村社會「交換」的形式,籌辦團隊特別選頭份荒廢兩年的老客運站作為「書菜交換小舖」,在流動空間裡,讓年輕人感受一場浪漫的交換。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籌辦團隊
邱星崴]
我們只能透過很多細節的安排去讓人家想說這個是屬於頭份,是很不一樣的,只能這樣,很難講,因為大的時代過去了,這種革命啊、激情啊,還我母語那個過去了,那個沒有了,現在都是生活中小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透過這種老照片的展覽、這種小交換的活動,慢慢去喚醒,一點一點的知道,其實頭份可以不要有什麼商城,頭份可以不要有豪宅,都不用,因為我們本來就很好,我們透過這些小東西去呈現這件事情。

[頭份四月八藝文祭 籌辦團隊
陳祺忠]
在以前,他們(頭份人)也要邀請中港溪流域的三灣、南庄人一起出來吃拜拜,甚至請竹南的人一起出來鬥花燈,這個東西表示說他們以前是強調人和人之間彼此的關係的,所以說這不是我們要來改變它,而是我們要來找回它,這是它原本就有的精神。有時候也不一定要由我們領頭來做這個事情,而是我們如果真正有很多頭份的年輕人來關心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是要由他們來決定說這個東西要長成什麼樣子,然後這個東西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要由所有參與的人一起找到的。

頭份市人口突破十萬,但頭份人的身影越來越不具體,透過地方獨有的四月八盛事,籌辦團隊盼望藉由藝文活動一點一滴拼湊頭份人的樣貌,找回頭份魂。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