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高樹大埔村,是一個淳樸的農村社區。七年前社區想要進行農村再造,卻找不到發展方向。幾經討論後,他們決定將在地的農家釀造文化加以擴大、提升。社區老人製作醬菜、醋等等食品,大家生活有了重心,也增加社區活動的參與度,販賣這些產品,社區也多一份收入。現在社區出產的產品,質和量都很穩定。一個原本沉靜的社區,也因為這場持續性的社區總體營造,更加活絡。又到了鳳梨盛產的季節,社區媽媽們這回準備製作鳳梨醋。她們先將皮去除,然後切成塊,由於這批的鳳梨心比較粗,所以決定另外利用。
早上剛採收回來的桑葚也已經洗好,要來做桑葚汁。桑葚放在大鍋子裡,放入冰糖,接下來就是火候的控制了
[高樹大埔社區媽媽
劉楊松蘭]
(這要煮多久),要煮四小時,(四小時),(加冰糖下去就可以了),對 加冰糖,不能加水喔。很小的時候,我們媽媽她採收起來,我自己有種,就採收起來熬煮,煮原汁,就泡茶這樣
很快地鍋子裡沸騰了,避免燒焦,得稍微攪拌。
等待熬煮桑葚汁的空檔,還沒切完的鳳梨要快點處理好,以免引來蒼蠅
屏東高樹大埔社區,一群老人七年前成立這個合作社,他們主要是將當地的農產品再製,創造另外的價值,像是醃醬菜,泡水果醋等等來販賣。
[高樹大埔合作社
總經理 鍾秋香]
我們農村都老化現象,剩下都是老人家,沒什麼年輕人在這社區,所以我們就說,我們老人家要做什麼事情,七、八十歲的老人家,要的不是賺錢,他們要的就是有一個事情做,有一個可以讓他們,整個活絡起來的一個生活。
[高樹大埔社區媽媽
劉楊松蘭]
這個是要切了做(蜜餞)來賣,我們老人家就有生活費。(平常)滿無聊的,有做這個,有一直動手,我也有運動也比較好。
七年前社區想要進行農村再造,一直想找出特色。幾經討論後,推廣在地常民文化,不失是個好方式,因此合作社找到了目標。
[高樹大埔合作社
總經理 鍾秋香]
以農養工,我們經營農產品是創造這個社區的經濟,社區經濟的背後就蘊含著一個釀造的文化。
[高樹大埔社區媽媽
劉楊松蘭]
我的阿嬤,她都會教我們,阿嬤,還有我的媽媽這樣,(一代傳一代這樣),對,(傳統的好滋味),是 對,這個那麼好的東西,我們不可以斷掉,要一直傳一直傳下去,才有這樣的滋味好吃,不然就沒了。
社區的老人們都會醃醬菜,這樣參與度可以提升,再加上當地農產品的多樣性,所以更確立合作社的經營方向。
[高樹大埔合作社
總經理 鍾秋香]
高樹,是全台灣省,其實少有物種很多樣化,所以我們透過這個物種多樣化的農產品,來再造它的價值,就是釀造,我們釀造不只醬菜,還有水果醋,還有香草,我們水果醋和這個醬菜,都是我們在地的農產品,它的原料都是我們在地的農產品,就有超過二十幾種
合作社扮演中間角色,把原料送到社區老人家裡,也負責收醃好的成品,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合作社的貨車就會在社區穿梭
[高樹大埔合作社
總經理 鍾秋香]
他們做好了,那我們就做末端包裝,我們送到合作社去,然後再做組裝成商品化,所以他們這邊只是做到,一甕、一甕的東西,我們又為了,為了說,怕他們會有添加什麼其他的東西,或者他有改變這個所以我們要貼封條。
[高樹大埔社區媽媽
楊玉珠]
這樣也很好啊,(生活也比較不會無聊),是啊,對生活比較不會無聊,也多一點生活費可以用這樣。你看 這是他的祕密基地。
老見阿伯的鳳梨醬已經可以出貨了,就等合作社來收。
[高樹大埔社區居民
陳老見]
老人家,要出去賺錢也沒辦法了,要做工沒辦法了,沒人要雇啊,來做這啊,比較輕鬆啊。
這幾年來,社區居民家中做的醬菜,已經從原本的自己食用提升到量產層面。因此衛生方面要特別用心,量也比過去多很多。不過之前要老人們做醬菜來賣,心裡還是有些掙扎。
[高樹大埔合作社
總經理 鍾秋香]
我們就是說,老人家對自己的東西沒什麼自信心,那轉變過來,他老人家其實對自己是長期是沒自信,這東西太平常了,他平常就做的,平常就用得到的東西,在早期他們認為說,這個東西我只是拿來送禮,不是一個很值錢,不是有一天它會變成商品
不起眼的蜜餞透過包裝,賣相和價值就可以增加,合作社把行銷的概念注入社區的釀造文化裡,老人們慢慢地認同,現在大家都常常聚在一起,參與商品的末端流程。
[高樹大埔合作社
總經理 鍾秋香]
這幾年的經營成果,我們看到的是,老人家因此而精神上有了一個重心
大埔社區的總體營造,不全然放在環境的改變或創新,而是將常民文化擴大、提升和形塑,社區更加活絡,也增加額外的收入。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May 04 Fri 2012 11:32
278集-高樹大埔合作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