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近年來發展快速,吸引不少人遷往居住。其實數百年以來,桃園一直是個移民城市,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客家人!根據客委會的最新統計,桃園市有83萬客家人口,全台最多,分布在山線、海線和都會地區,也因為樣貌多元,無論是要推動傳統文化活動,或是保留在地特色,很難套用同一個模式,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去年以學校為中心,先從桃114線的六所學校開始,以客庄聚落主題遊學,來推動客庄一日遊,結果大受歡迎,今年從114線,擴大到台3線,有十七所學校參與,十七所學校,就代表了十七個不同的聚落文化,它們讓在地文化的深耕,有了更多元的想像空間和可能性。
學生們很專心練習打鼓。
這是桃園市新屋區東明國小的特色課程,練習太鼓的學生,來自桃園市各地,他們是報名「桃園客庄聚落主題遊學」,利用假日,親子客庄一日遊!而新屋是北台灣最大的米倉,學校也把特色米食,納入遊學課程。
慢慢地拔,慢慢地,慢慢地,欸,你看!是不是很漂亮了啊!有,這是壽龜,這個叫壽龜!
把紅豆放進粄仔裡,再壓入模型,一個個紅粄成形,蒸熱就可以吃了!對於在都市長大的小朋友,製作傳統米食固然新奇,還是不如太鼓打擊來得吸引人。
[東明國小遊學團 學生
李同學]
(做這個好不好玩)?好玩!有學到打鼓,我覺得很好玩!
[東明國小遊學團 家長
李先生]
其實我們平常,就常常到一些,譬如說苗栗、新竹的地方玩,然後我自己也住桃園嘛,其實對這附近,就是在地的客家文化,其實滿有興趣,雖然我本人不是客家人,可是,覺得這些文化其實很貼近我們的生活,那像來參加這個活動的話,做這些紅粄啊,這些東西,真的很有趣,然後剛剛又體驗太鼓,帶小朋友來,自己親身體驗的話,跟平常自己看的又不太一樣!
來參加東明國小遊學課程的李先生,希望孩子更認識自己的家鄉,這項假日遊學活動,已經是連續第二年舉辦,第一年只有市道114線上的六校參與,結果班班客滿,今年除了114線,又增加了台3線,共有17校,東明國小是連兩年都參加。
[桃園市新屋區東明國小 校長
林志展]
我們從去年的114線,我們就開始參與了,在我們這條114線上有滿多特色的學校,那我們東明是以新屋最具有特色的米食,作為主軸。來我們這個學校遊學的,不僅可以看到我們學校的許多特色,他可以親手做米食的DIY。跟著我們太鼓社團老師,一起體驗太鼓。
這邊的建設,原本是一個榖倉。這個榖倉呢,是在民國28年的時候,它就興建到現在。
遊學活動不只在學校,也走進了社區與聚落!這裡是新屋稻米故事館,一個有特色的市鎮,至少要有一座代表性的博物館,稻米故事館就是新屋的代表!新屋在全盛時期,種了上萬公頃的稻米,這裡保留了百年木製碾米機和穀倉,東明國小列為聚落遊學的首站。
[桃園市新屋區東明國小 校長
林志展]
其實我們去年的風評非常好,兩個梯次其實都爆滿,所以今年呢,整個客家風務局,把我們整個桃園市的17所學校都組合起來,當做一個客庄的遊學地點。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局長
蔣絜安]
遊學這樣一個計畫,可以說是全國首創嘛。最主要的那個想法就是,我當時想我們客家語言,面臨傳承很大的危機嘛,那個語言的教育,應該要在家庭開始,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應該要親子共同來學習,那我就,有一個機會,我就找到這幾個學校的校長。
學校往往是社區或聚落的中心,比起社區,也有更豐沛的整合性資源,例如像是各領域的師資。但是桃園客家事務局,想要透過學校來傳承文化,並不如外界想像得容易,首先,教育體系的主管機關是教育局,並非客家局,教育單位也不可能只考慮客家族群,這就得經過跨局處協商、整合,再共同開會、決定主題。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局長
蔣絜安]
像我們去年開始做114的時候,大家也都想說,有可能嗎?怎麼會找得到學校來配合,所以我們從六間學校開始,我就是去拜訪這些學校的校長,尋求他們的支持,結果辦出來一點小小的成績,今年我們就擴大規模,有十七間學校的校長站出來。
十七間學校,在不同的聚落,就會有不同的主題特色!例如在龍潭的龍源國小在茶區旁,遊學主題是帶去體驗採茶,新屋東明國小就是米食之旅,而客庄遊學計畫的起點,就在東明國小旁的114線,這條路是桃園客家先民開墾遷徙的重要路線之一。
[新屋文史工作者
姜義溎]
我們現在剛好是在114線的起點,這個起點呢,它的路線,除了我們從新屋開始走以外,它會到中壢,會到大溪,甚至於會去到板橋。其實這是老祖先留下來的老古道、老官道,一般在新屋的客家人,這條路線,對新屋人非常重要。
當年的老官道,現在是新屋的中山路,其實114線全長只有57.7公里,起點是在新屋的永安漁港,經過桃園南區的楊梅、中壢、平鎮和八德,這些都是客家重鎮,再進入新北市的鶯歌、樹林和板橋,終點是在台北市萬華的龍山寺,從日治時代開始,這條路就是南桃園的產經要道。
[新屋文史工作者
姜義溎]
因為當時差不多是日本在二次大戰的後段時,日本人他主要的糧食,全部從新屋拿,所以它們限定這裡的人,農民的稻穀,徵收的量非常大,所以自己吃的,其實全部都會偷偷地藏一些起來。利用晚上時,走這個114線,直接走到台北去,剛好走到台北時天亮,賣米剛剛好,所以人家說「黑市米」、「黑市米」,其實這個是其中一個方法。
當年日本人當然知道民間會藏米,經常突擊檢查,不過,新屋人藏米藏出心得來,有一個故事就發生在百年石頭伯公旁。
[新屋區農民
徐媽媽]
就在這裡挖一個洞,以前都要藏米啊,那時候日本時代要藏米,他們藏米,很有意思,(上一代)他說那些(日本)人來到,只是看一看,腳就不會再移過去!挖開來,那個有沒有,以前人被它查到(藏米),你就會被它們罰,它沒有(再靠近),走到看一下,自然就走掉,你說我們的伯公有多靈,一百多年了耶,這個!
不過,桃園有83萬客家人口,客家先民遷徙也不全是走114線,還包括了淡水、南崁等等。
[平鎮文史工作者
吳家勳]
我們客家人喔,當時因為風向的關係,他的船一直操作的時候,沒辦法已走到這裡,他就在那邊的港口上岸。淡水是一條路,南崁是最重要的第二條路,這個平鎮的王家這些,是從南崁那邊。慢慢地搬到平鎮,搬到龍潭的。
吳家勳是國小退休校長,也是平鎮在地耆老,他研究台3線一帶的龍潭、大溪移民,多半是順著大漢溪進來的。
[平鎮文史工作者
吳家勳]
因為這個大漢溪的水源豐富,古時代來講,一直到我們(龍潭)三坑這邊,那個船還可以到,甚至那個大貨船也可以出入,可以出入。那就形成了一個姓氏部落在那邊。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局長
蔣絜安]
現在我們大溪很有名的一個老屋,李騰芳古宅,其實它也是客家的家族,這些,好比大溪豆腐很有名,大溪豆乾很有名,其實製作豆腐的,很多都是客家人,所以這些就,大家不知道的一個人文歷史,我們就透過這些遊學課程,讓更多人可以了解。
這個水呢,就是我們石門大圳的水,就是這麼乾淨,欸,要大力壓下去!
這個「黑白洗」是進入三坑的第一站,參加三坑國小遊學團的小朋友,開心玩起水來,導覽員的是孔子第76世孫,落居龍潭三代後,客語流利,也有客家認同。
[三坑老街 導覽員
孔俊凱]
我們本來就住在這裡,我爺爺這一輩以前來台的時候,就選了三坑。
從我爺爺的時候,就開始住到現在,這裡慢慢地看到以前都是人家的田,以前要來開墾,以前還種很多的樟樹有沒有,所以三坑有很多的樟樹伯公,樟樹壇,因為有許多樟樹,還有這邊還有一個蔗廍,所以其實這邊以前的風采,地產的東西很多。
「蔗廍」的意思是說,早期這裡是種甘蔗、榨成蔗糖的地方,三坑早在1744年就開墾了,是龍潭最早開發的一塊,不過受到都市計畫限建的影響,無法開發,也因此,包括三坑老街、永福宮、青錢第,甚至是綠油油的水稻田,都可以維持原來的面貌。
[三坑老街 導覽員
孔俊凱]
三坑老街五十公尺而已,有什麼?但是今天他們來上課,他們說,我們這裡的東西怎麼會這麼多,到現在還保存至今。
[三坑國小 校長
莊金永]
其實我覺得本來就是在地客家的文化,其實都有必要繼續地傳承,那我們結合在地的文創,像一郎木創,他也是我們的家長,他幾乎是用贊助的方式,那另外我們在地的古媽媽,三坑老街裡面最有名的菜包,這全部都是我們在地原汁原味。
三坑國小遊學團一樣是報名額滿,還有人是連續兩年都來參加,像這位陳小姐,帶著台法混血的兒子來,她很想17個學校都去報名,讓小孩多認識在地文化,可惜時間不夠,只好有些明年再來。
[三坑國小遊學團 家長
陳小姐]
這是我們第二次第二年來參加,那去年呢參加海線部分的學校的活動,那為什麼參加客庄的活動,是因為,爸爸是,小朋友的爸爸是法國人,那我本身是平鎮客家人,那一直很希望小朋友能夠對客家文化多了解。然後他也很喜歡客家文化。
[三坑國小遊學團 學生
陳同學]
這是我第二年來參加這個活動,然後我最喜歡的部分是DIY。我覺得好多DIY,都好有趣,好開心。
辦活動很熱鬧,但是在活動結束過後,對於文化扎根又能留下什麼?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想要做的是,除了能從活動當中,讓親子自然接觸學習客家,還能以最少的經費,創造出深遠的影響力。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局長
蔣絜安]
十幾二十年來,一直在推動客家,但是社區做得很熱鬧,但又留下什麼?活動辦完了,這還是說,語言還是沒有留下來,所以我們就應該要重新思考。在生活當中來學習客家,我認為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像現在我們遊學的課程,是讓小朋友們知道說。客家要走入生活,客家要結合城市,客家要連結歷史。
[台灣創意遊學協會 理事
陳新平]
未來我是希望這個平台,能建立起來,以後不只是我們桃園市的市民有機會,全國的,對客家文化有喜愛的親子,或者學校,他都可以,來找到這一個客庄文化聚落的一個遊學,還有戶外教育。
以客庄特色學校為核心,向外延伸至社區聚落中的人文景點,加入特色體驗課程,讓參加的親子透過活動,認識山客、海客等等的多元風貌!遊學,讓客庄感覺更易親近,當遊客了解愈多,也就更易接納在地文化。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May 04 Thu 2017 17:51
538集-去桃園遊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