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來也出現了許多新農民,人生走到某個階段,決定當農夫。務農學問很大,但對許多新農民來說,最頭痛的不是這個,想要耕作大一點面積,又需要人力的時候,往往很難雇到工人。另外有些新農民想以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耕種,但要找適合、沒被污染的土地,卻沒那麼簡單。[苗栗西湖農民
張智傑]
我已經把所有的心血跟所有的資金,不管各方面,全部都投入在這個農業上面,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會再離開農業這個行業了,對,因為我已經沒有退路了,我一定要繼續往前衝就對了。

因為嚮往簡單的生活,張智傑四年前結束大陸台幹的工作,選擇回台灣當農夫,但他不是農家子弟,也完全不懂耕作,因此他參加了農委會的漂鳥計畫,上了150個小時的基礎課程,又在公館鄉的有機農場實習一年後,才真正開始務農。

[苗栗西湖農民
張智傑]
以前在農民學院跟漂鳥營,都有上過專業的課程,所以技術上面是沒有什麼問題,那加上我們全省各地的改良場,他們專業的這些博士、碩士,他們都可以協助我們處理在這個作物上面的問題。

透過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張智傑在苗栗西湖這裡承租四公頃的土地,種植稻米和雜糧。張智傑說,三年來他還在學習和適應,雖然耕作技術都能找到解決辦法,但這麼大面積的農地,一需要人力就很傷腦筋。

[苗栗西湖農民
張智傑]
因為我們是有機的稻田,有機的田它不用除草劑,所以你一定要用人力去把這些雜草拔除,那這個時候就需要很大量的人力,去做這些事情,對,像這個時候就很難找到工人說,可以去做這些事情這樣子。

農村人口老化,張智傑又不好意思請老農做粗重工作,所以每到該拔草的時候,他都得去別村請朋友幫忙,去年光是拔草的工錢就花了10萬。什麼都得自己來,實在吃不消,所以他今年又剛花了190萬,添購這台大型機械。

[苗栗西湖農民
張智傑]
所以這是一台工作母機,可是它的後面的部分它可以掛施肥桶,它施肥桶一次就可以下十包肥料,然後可以做開溝的動作,可以做打田的動作,可以做水田的整平,那全部都是附加的東西,只要掛在這一台母機上面,都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有農民愁沒幫手,有農民則為了找地就花了好多時間。黃仕聰七年前辭掉工作,決定回歸自然,他先跟老農夫學習農事一年,後來又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在南澳找到7公頃的土地,種稻米和雜糧。

[宜蘭南澳農民
黃仕聰]
剛開始是四處放消息,然後請朋友幫忙打聽,有沒有土地要承租人家,那前半年是沒有機會的,(為什麼),大部分在台北問的地都是,大家等著要變賣,很少說因為你一點點的租金,他就租給你,因為他是,買賣的價格是高於小租金的。

期間黃仕聰也有透過,專門提供農地出租資訊的農地銀行,尋找耕地,不過因為他打算從事自然農法,又要大面積耕作才能壓低成本,很多農地卻都已經被農藥和化學肥料污染,要找到適合的耕地真的沒那麼簡單。

[宜蘭南澳農民
黃仕聰]
大部分都是那個,有噴藥,有施(化)肥的,農田就在旁邊,那你要一個一個地去,把他鼓勵成轉作有機的是很困難的,要長久的時間,或者是除非說,村裡面有人支持,或者是里長支持、村長支持,這樣才有辦法形成一個有機班,如果單靠一個小農,你要做有機耕作是滿困難的,就是在找適合的土地是不容易的。

有心從事有機或自然農法的年輕農民不少,張智傑和黃仕聰都是單打獨鬥,藉由契作,銷售不成問題,雖然無法賺大錢,至少漸漸回本了。他們最擔心的,反而是結構性的問題;農村的年輕人少,純淨的農地也越來越少,如何藉由農業,讓自己和生態環境都能安身立命,對新農民來說,是更大的挑戰。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