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萬丹鄉崙頂村,曾是全台最負盛名的木業聚落,輝煌時期,民國七十年左右,兩、三百戶的居民,幾乎都從事木業相關工作,崙頂出產的板凳、菜砧等享譽半世紀,後來因塑膠家具問世,加上中國廉價品衝擊,使得崙頂木業走向沒落,現在崙頂村民,透過社區營造,努力將在地產業與觀光結合,期待風華再現,再次打響崙頂村「板凳的故鄉」的美名。腳踏車上捆著十幾張圓板凳,把手旁還吊著砧板,以前崙頂村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到處去做生意,耐用的圓板凳,也是當時受歡迎的嫁妝之一。

[內埔鄉居民
溫廖菊妹]
用了四十、五十年了,所以你去看(現在)也不是很好了這樣,(這麼耐用喔),對啊,以前全部是用檜木(做的),(材質)很好 雖然薄薄的,(但)很好(用)這樣。

[萬丹鄉崙頂村居民
林玉梅]
以前的,現在變老人家了,他們年輕(的時候)他們會載砧板、椅子這些,去內埔、竹田這些(地方)賣,他們河洛人加減要學一些客語,不然要怎麼和人交流,這樣東西才可以賣出去,他們去到那裡就會喊,賣砧板、賣椅子喔。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以前騎腳踏車,要兩個人(一起)出去,騎腳踏車為什麼要兩個人呢,要互助啊,有時候,以前的路比較難走,要爬坡,爬上爬下,就像人說的上山下海,要互助,因為很重,要幫忙推。

屏東萬丹鄉崙頂村,曾是全台最負盛名的木業聚落,輝煌時期,全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從事相關工作。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在(民國)七十幾年那個時候最興盛,在那段時間算是,正好我們台灣經濟正在起飛,那時的經濟很好,所以這個東西,大家要用的,蓋房子,你如果很多人在蓋房子,是不是你的家具什麼的就比較需要,剛好那時也流行泡茶,所以就有做泡茶桌和椅子這樣,所以在那段期間,本來是幾間在做,越做越大,有人,有的做,有的出去賣這樣。

<不對,你要灑水,用水就卡得進。>

九十歲的老師傅,一手拿著槌子,一手拿著鑿榫工具不停敲打,要把卡榫接頭調整到最合適的大小。

[木工老師傅
陳明道]
做這個要拜師,要能出師就需要三年四個月,才能真正學到這個功夫,他會教你卡榫怎麼弄,怎麼裝,尺寸怎樣,這板凳的板子多寬,這個(椅腳)要配多高,你就是要學這個,卡榫要怎樣才會接得密合,椅子才會穩。

一旁的年輕人,專注地聽老師傅傳授訣竅。除了技術指導,老師傅也不忘提醒,做這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心細,動作快。

[木工老師傅
陳明道]
很常我一槌就槌到手指頭,手指頭就淤血了,你還是要忍耐啊,你沒有注意到就會槌到,你就是要有耐心,一天要做多少張椅子,你的動作要比別人快,你對尺寸要了解,要知道怎麼做,你才有辦法,我一天可以做十八張椅子這樣。

砧板工廠裡,老闆許明國正在切割巨型木材,準備要做肉攤、餐廳專用的大型砧板,憑經驗、抓準力道裁切,一個砧板馬上成形,將多餘木屑磨平拋光後,不需再上漆或多餘的加工,直立放著,把木材裡的水分晾乾後,就可以直接販售。

[砧板專賣店老闆
許明國]
之前早期喔,台灣很多烏心石、龍眼樹,還有芒果樹,都是很好的木材,之前是做台灣的木材,可是現在台灣的樹木越來越少,所以我們改進口高級的木材,我們木材完全沒有化學成分,沒有防腐劑,那個比較不會起木屑,我們有經過評選的,我們不是拿一般的,木材我們有嚴選。

早期農村,住家旁邊,幾乎都會種龍眼、芒果或苦楝樹,二十年後便是現成的家具木材,光復之後,原木管制鬆綁,更帶動木業發達。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以前我在看,那個板凳是都,用卡車載去西螺大橋,還有哪裡,那都是直接倒貨這樣,以前板凳銷量很大,剛開始的時候,板凳,我小時候一直看,我隔壁做板凳的,他都沒有休息,都是用卡車來載的,銷很快,沒幾天就一台(卡車),沒幾天就一台。

[木工師傅
陳明道]
樹材如果是好材,像龍眼樹材那很硬,現在是有印尼進口的木材,亞杉也是很硬的,以前還有櫸木、也有樟樹、肖楠,這個都比較硬,比較不會裂掉,有時候可以用一輩子,你這個比較少人在做,只有我們這裡的比較多人在做,所以就賣到不夠賣了,最遠賣到澎湖去。

木製品的銷路好,也吸引隔壁鄉鎮的居民,一起從事木業生意。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以前的生意,算是經濟正好的時候,也是有內埔,內埔鄉竹田鄉,麟洛鄉、長治鄉的客家人,也有來跟我們拿(貨)去行銷去賣。

但隨著台灣勞動成本增加,本土家具不敵廉價中國貨,加上輕便型塑膠家具席捲市場,崙頂木業從民國八十年起逐漸走下坡。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就是被塑膠製品代替了,因為塑膠的收納比較好收,不過我們木材的比較貴,但是你以一張椅子來說,我們可以用可以說好幾代人,它塑膠的椅子時間一到它就會氧化,就壞掉了。

[砧板專賣店老闆
許明國]
大陸的砧板,它是用竹子合併的,我們是整棵木材裁切的,我們是實木的,他們是竹子下去鑲拼裁切的。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大家紛紛往東南亞地區尋求木料來源,但仍難挽頹勢,目前崙頂村木工師傅只剩幾十人,很多還找不到徒弟,本身也是木工師傅的崙頂村長張福僑,兩個兒子退伍後,便在家裡幫忙,一家人努力守護著,這老祖先留下來的產業。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以前生意有比較好但是沒有利潤,沒那麼好啦,現在是工資一直漲,木材也漲價,我們就是,犠牲我們的工資抵木材(的錢)這樣,不然也是不好賣出去,所以就靠自己的工,這都是家庭式在做的。

[木工廠老闆娘
施金花]
我從竹田鄉嫁來萬丹鄉,二十多年了,然後嫁到這邊來就慢慢地聽他們說,這邊都是,做砧板、賣砧板,還有長板凳,圓凳,然後我公公,就是那時候他已經有在做那個圓凳、長板凳,我嫁過來之後就開始慢慢學習他的技術,然後就傳承下來,我們就開始學習油漆、上漆,了解要怎麼製作的過程,使得現在已經傳承第三代了。

[木工廠第三代
張智傑]
比較有技術性的,就先給師傅用,我們再比如說要組裝的部分,我可以的話就幫忙用。

從裁切拋光木材、鑿洞卡榫到組裝上漆,每個步驟都不馬虎,實實在在、不偷工減料,遵循上一代傳下來的經營態度,贏得許多老主顧青睞,像客家文化園區裡,符合園區復古意象,提供民眾休憩的桌椅,就是崙頂出產,因應客人不同需求,還提供客製化服務。

[內埔花生豆腐店老闆
鍾建弘]
因為我們的產品,不管是花生豆腐還是豆花,我們做了三代人了,有六十、七十年的歷史了,我們想要找這種較傳統,古早味的,他們本身工廠裡有固定應付一般經銷商的尺寸,一般人(要)的,但是因為我這裡比較,我認為我們比較特殊,所以我有自己的設計,我把尺寸給他,請他幫我代工。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我們的卡榫是依古早傳統的榫,古早榫的(方式)在做,所以它較耐用,現在的,像家具店在用的,它是圓卡榫,圓的圓卡榫比較不耐用,搖晃搖晃就鬆掉了,它那個品質較不好,我們這個是套榫的,你沒看到,那個卡榫都要穿過去

社區重要路口,設置了多張板凳堆疊而成的大型裝置藝術,清楚表達社區意象,也凸顯在地產業特色。

崙頂社區兩年前,還在萬大橋下的空間,打造一個木業藝術特區,介紹當地木業發展史,並規畫一間木工坊,提供民眾DIY,享受當木工的樂趣。

[崙頂村居民
林玉梅]
有陣子人家在推廣村庄的產業,傳統產業,我們的傳統產業就是板凳跟砧板,人們來這裡玩以後,都說東西那麼重,要帶回去,有些人會嫌東西太重了,我們就想說,不然我們來做一個縮小版,做一個縮小版,一方面讓志工媽媽有一點收入,也可以,將我們的這種傳統產業傳出去。

[崙頂村居民
黃淑容]
材料有些是來自於村長他家,不然就是外面有些樹材壞掉,擺在路旁,就把它撿來,撿來就可以拿來做,不錯。

[手工藝老師
林峰]
這件藝術品的本身,不僅在於它在社區有經濟活動,它的意義還在於,我們怎麼樣,把自己的這一個概念轉到環保上面,有很多的木片,我們都白白地燒掉、扔掉甚至浪費掉,那我們通過這樣的活動,就可以讓大家認識到。裡面的意義不僅在經濟,而且還有在教育

[萬丹鄉崙頂村
村長 張福僑]
我們盡量靠我們社區,在推動這個傳統產業,看可不可以發揚光大,再讓全國的人知道說,萬丹這裡有板凳的故鄉。

時下家具造型強調時尚、花俏,卻遠不及傳統木製家具耐用,老師傅見證崙頂木業的輝煌與沒落,心中無限感慨,現在在地居民,要齊心合力重塑產業特色,讓大家認識,崙頂木業發展史,知道萬丹這裡,有個「板凳的故鄉」。

採訪/撰稿 徐慧玲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