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佛像與廟宇雕刻藝術,具體而微地表現出累積了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在台灣雕塑領域,除了本土發展起來的奇木巧雕,有很大一部分是粧佛工藝,包括從原木雕刻,到細緻繁雜的漆線或粉線雕、安金彩繪等等。台中市雕塑學會理事長柯錦中,是彰化埔心的知名粧佛工藝師,也是台灣極少數無形文化資產傳統粧佛技術保存者,彰化境內三山國王廟,甚至全台不少廟宇的神佛像出自他的巧手。他現在除了傳統木雕創作,還以獨特的漆線雕技法,開創出台灣當代裝置藝術的新領域,讓這項原本隱身在神佛像龍袍內的美麗漆線,展現出新生命。
像這種圖文的話是,水波紋的,原始的年輪,後來加上水波紋,就像流水年華的意思!

一圈一圈細心地把漆線黏上去,漆線之美,就是在於以圓塑形,看起來更加立體,而柯錦中四十多年精湛的功力,讓人完全看不出來兩條漆線的黏接點。

而且它的膠如果,黏度太濕的話也不好做,太乾的又黏不住,所以說在整個,材料運用上,你要對它的材料還是要有一點,時間的控制。

他在竹子的原木色系上,用裸線的方式,表現出漆線的線條,連細微的小圈圈,都看不出破綻!漆線雕過去主要表現在神佛像身上,柯錦中將這樣的裝置藝術技法,創新用於現代高級茶席的茶則。

[台中市雕塑學會 理事長
柯錦中]
漆線上面大家看到都是有貼金過的,看不到裸線,因為裸線的東西,像我師父那一代,他是不給人家看的,因為這樣子,你看得到我這個線條的起承轉折,可以模擬得很透徹,但是你如果安金過的話,你看的都花花這樣。

一般神佛像身上的漆線,因為安金,也就是漆上金色,看不出來裸線的樣子,尤其以前的匠師怕被模仿。但是當代社會所有內容鉅細靡遺,早就全都上網了,柯錦中也不怕人偷學,反而鼓勵後生多來學漆線雕!所謂的漆線雕,其實是傳統神像雕刻泉州派的技法,福州派則是用粉線雕。

[台中市雕塑學會 理事長
柯錦中]
粉線雕的話它,像這個地方,你一個點,它會有一個圓圓的點,因為它是擠壓式,就像我們擠奶油蛋糕那種,它比較,比較稀一點。另外再來一個方面就是粉線雕它的保存價值也差不多五十年,五十年它就會氧化掉,就會散掉,但是漆線雕的話,它是會經過我們搥打。它是整個熟成之後,是可以放百年、千年都不壞的東西。

柯錦中是彰化埔心人,家裡開神壇,從小父親就灌輸他要有一技之長,十三歲國小剛畢業,就被叫去學粧佛藝術。

[台中市雕塑學會 理事長
柯錦中]
從小出世就是在一個家中庄中的神壇出世的,那因為爸爸本身認為說,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應該有一技之長在身,你以後養家活口沒問題。所以他在我小時候四年級就跟我說。
不然你跟你叔叔去學佛像、粧佛。

當年已有九年一貫教育,他是全班唯二沒有讀國中的,久久不能釋懷,又不敢反抗,一直到父親告訴他,三年學藝出來,已是師傅,晚上還可以再去進修,他才安心去當學徒,後來還是利用時間進修,一路念到大學畢業!柯錦中從原木雕刻的雕工刀法,到細緻的漆線、安金彩繪等等七大部分面面俱到,十七歲就自立門戶,2013年得到文建會「台灣工藝之家」認證,2016年榮獲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粧佛技術保存者」!近幾年來,除了傳統神佛像,他還將漆線雕發展出台灣本土裝置藝術特色。

[台中市雕塑學會 理事長
柯錦中]
其實傳統工藝的話,就是它在歐洲外國的話,它是一個裝置藝術,我們台灣的話,一般的話,沒有人去講這個區塊,所以說在整個佛神造像裡面,它整個的,精緻的角度、精緻的細膩的工法,很多人還是沒有去注意到它。

[藝術收藏家
賴思方]
其實西方,有很美的那種裝置藝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愛爾泰,那我們台灣也有,我們台灣的那種的裝置藝術,其實就在佛像,像這個有漆線雕,他可以說是,台灣這個裝置藝術傳承的代表人。

彰化縣有眾多三山國王廟,柯錦中雕刻的神佛像,散布各處三山國王廟,其中在員林市的青山宮,除了大王是百年佛像,廟裡其他神佛,都是柯錦中的作品!打開佛像的龍袍外衣,裡頭的漆線安金依然精緻完美。

好漂亮!對,像我們神像漆線雕,幾乎都是,傳統都是彩繪安金,因為有穿外面的龍袍,龍袍,所以說會把它蓋住,但是當我們打開的時候,我們一樣,我們做的神像還是一樣做得很精緻很完美!

[員林市青山宮三山國王廟 副主委
江耀坤]
有了我們這座廟,再請柯老師來,來雕刻我們二王、三王這樣,還有一些這裡的,我們這個廟內這些,像這個文昌啦。

埔心鄉是彰化福佬客聚居區,鄉長張乘瑜自認也是福佬客,從埔心義民廟、三山國王廟找到了文化傳承的脈絡,他認為柯錦中的雕刻,保留了傳統技法,連神佛像的眼神,都與眾不同。

[台中市雕塑學會 理事長
柯錦中]
外面的造像,它可能會去裝一個玻璃珠,或是說琉璃的東西,去把它呈現說它眼神一個炯炯有神,然後發亮的感覺,但是我的東西,我是不破壞它原本木雕的一個本質,是去用材料,應用現代油漆的東西,去把它做出來,讓它看出來就像裝了珠子一樣。

[埔心鄉 鄉長
張乘瑜]
廟宇的神像、雕刻跟相關的故事,其實透過柯大師一個詮釋,然後最重要他這個神佛的呈現,在我們這個客家庄裡面,他有一定的意義,那最重要是,柯老師是我們埔心福佬客文化,未來傳承的一部分。

當代藝術的雕刻,在柯錦中當學徒時,只是學習基本功刀法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應用傳統工藝的一小部分,專注創新,就可以擁有一片天,他吸收西方現代藝術養分,結合漆線雕創作,開創出台灣裝置藝術新領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