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藝術家池上鳳珠,今年5月接受台灣好基金會的邀請,回到家鄉池上駐村創作。這是她第一次回到家鄉創作,也是3年來台灣好基金會邀請到池上駐村的第8位藝術家。這些年來,池上的各社團一直希望透過藝術人文來提升生活素質,透過藝文單位與在地合作帶動,經過10年,池上的街景和公共空間改變了,鄉親希望池上孩子能在美學的薰陶下成長。
海岸山脈太平洋的氣流,加上中央山脈南橫新武呂溪谷的山風豐富了池上的光影變化。

農民辛勤地在卑南溪河谷平原上耕耘出秋收冬藏的四季變化

[旅法藝術家
池上鳳珠]
在這個稻田裡面,就是有那種芬芳的味道,而且很放鬆,尤其是在這,因為我們畫圖喜歡選擇在早上或者是黃昏的時候畫,它的顏色啊色彩比較飽和比較豐富,而且在這個鄉野裡面除了鳥叫聲,蟲鳴鳥叫,然後還有狗吠聲之外,就很寧靜,尤其是在這個鄉下的鄉下。

池上鳳珠是知名的旅法畫家,她曾經前往南太平洋,非洲、亞馬遜叢林等地部落旅行創作,跑了大半個地球之後,今年5月,她接受台灣好基金會的邀請,回到自己的家鄉池上駐村創作,她說,剛回到池上的時候,並沒有預設要畫什麼。

[旅法藝術家
池上鳳珠]
對著畫布也是,想了很久,望了很久,然後就有一天早上起來,我就選了一個顏色就打了底,打了底,噴了水,然後就對著它望,望著想想說,之前我們池上有什麼。

[照片提供 池上鳳珠]
「禾出亂亂,40日變飯」,每年5、6月正是池上的稻子,是「出禾」、「朗花」、「勾頭」,到青黃色收割的時期,池上鳳珠自然而然的就以農田自然次序的變化為素材,記錄家鄉的土地。

[旅法藝術家
池上鳳珠]
5月底,6月初,這個時間,就是稻米它真正,漸漸正在開花,他們,
台語,長輩他們講說叫「弄花」,所以我就畫了這個有點像,成熟的那個稻穗正在開花,弄花的一個作品這樣子,然後是用比較清爽的藍色,然後再來完成的是這一幅,這一幅就是,大家看顏色就是秋收嘛,秋收的季節,然後就是好像稻浪,風吹拂,然後有好像帶動一點那個生氣,風的那個運轉一樣,風吹拂著稻子,然後它會產生了那個律動的線條。

還特調了池上專屬的顏色。

[旅法藝術家
池上鳳珠]
這個底下的顏色呢,是我特別特別,仔細調了這個顏色,這是那個稻田裡的顏色,為什麼會是這個顏色,因為我們池上這邊都是新武呂溪,中央山脈下來的那個水,然後它那個水是帶有那個像那個泥漿水,濁濁灰灰的。

我這是在畫那個,火燒稻田,火燒,火燒,然後我這個角度是以,從上空俯瞰下來,好像稻田燒的那個效果還有線條,然後我又用,用那個黏著劑、增厚劑,用甩的,然後讓它自然,好像有力量那樣炸開的那個效果。

兒時對家鄉土地的記憶就成了這次駐村創作的養分,當時機成熟,很多想法就會瞬間在腦海中炸了開來,一提起筆就停不下來。

[旅法藝術家
池上鳳珠]
很多的創作是來自於小時候的成長背景,因為覺得每一個人的成長,這都是沒有辦法複製的,你要怎麼樣也不是你能夠掌握的,就像,我都形容就像一本那個護照一樣,每一個人的護照,也是沒有辦法去複製的,那我的成長也是,這次沒有基金會邀請我回來駐村的話,我可能也沒有這些作品,也沒有這些想法,或是有這個機會,將這種兒時的記憶把它表現出來,因為我在台北或是在巴黎的創作還是不同類型,就是,真的很有別於這次的回來的創作啦,那剛剛講到有畫石頭的就這個,而且回來自己故鄉,不能漏氣。

執行「池上藝術村」計畫3年來,池上鳳珠已經是第8位的駐村藝術家。

[台灣好基金會 池上駐村專案人員
曹菊苹]
因為鳳珠是我們池上小孩啊,我們池上的真正的畫家,應該是這樣講,那池上鳳珠其實她離開池上非常多年,她國中(畢業)就出去了,那有池上的這樣一個小孩,目前的成就,算小有成就啦,應該這樣講,我們一直覺得說,池上人應該要讓她來池上駐村啊,然後讓池上人,引以為豪說,我們池上有一位畫家。

這是池上鳳珠第一次回到家鄉創作,她感謝故鄉的土地給她靈感,也從巴黎塞納河帶回「胚芽寶寶」和故鄉人分享創作的喜悅

[旅法藝術家
池上鳳珠]
胚芽寶寶是我在巴黎,那時候在塞納河散步的時候想到的,因為我們池上當然最有名的就是稻米嘛,那我在想說這次活動,因為講畫畫,去寫生,或者是做,講到畫圖都會有一個門檻,好像會有一個難度,難以去接受,那我想說,就,用簡單我們小時候塗鴉的方式,就像隨便拿一個原子筆、鉛筆,你就可以隨意畫。

台灣好基金會和池上在地社團,2009年開始舉辦「秋收稻穗藝術節至今已經10年了,3年前基金會開始邀請藝術家駐村,將藝文活動對池上鄉民生活素質的影響再延續。

忙著為活動做準備,她是台灣好基金會池上駐村專案人員曹菊苹,也是「池上書局」的第三代經營者,20年前她和先生回到家鄉,接手這間63多年的老書局時,發現自己的家,就像是里長辦公室

[台灣好基金會 池上駐村專案人員
曹菊苹]
因為我那時候回來的時候,我就發現,為什麼所有辦活動的那個報名地點都在我家,後來我就覺得有點奇怪,難道它們主辦單位不能在它那裡嗎?喔,後來終於了解,因為當年我們家書局是全年無休。(所以算是池上的文化重鎮),對,有可能,對,應該要講是,真的是這樣子,然後另一方面是跟遊客的連結,那只要有遊客來到池上,他很奇怪不曉得怎麼樣,最喜歡找的就是書局,來問事情。

2009年以發展台灣潛力為核心價值的台灣好基金會,來到池上和在地的社團討論合作,就順理成章地以書局作為基地。

[池潭源流協進會 理事長
賴永松]
基金會來的時候,就是說它有很尊重地方啦,它問我們你們需要什麼,它們本來成立的目的,目的就是幫助這些鄉鎮,尤其東部,東部這些偏鄉,它來接觸之後,和我們討論,它說你們需要什麼,我們想來想去說,我們這裡文化沙漠,需要藝文的活動。

[台灣好基金會 池上駐村專案人員
曹菊苹]
如果說今天台灣好說,它也可以有一些表演活動可以進來,而我們是不用付費的,然後呢我又可以,不只是我自己,我也可以讓我的,這邊身邊的一些朋友,或者是這裡的在地鄉親,甚至未來我的下一代,它都可以不用到台北去,花錢出去,可以看到這些國際性的演出為什麼不要呢,

希望以藝文加深在地文化素質,基金會開始和地方合作,推展了一連串國際級的表演活動,蓄積池上的藝術能量。

[台灣好基金會 池上駐村專案人員
曹菊苹]
其實台灣好它2009年來到池上,開始,並沒有一定是設定只有秋收,只是因為剛好碰巧第一場是從秋天開始。好那就從秋收嘛,可是其實我們有冬藏,然後前面有幾年都是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池潭源流協進會 理事長
賴永松]
第一場就是2009年11月7日的秋收,稻穗音樂節,那第一場試辦嘛,就發現說,欸,滿不錯的,而且很成功,主要是我們那個場景太美了,因為那個整片的稻田喔,後來拍成那個照片ˋ也被CNN和時代TIME雜誌拿去刊登。

藝文活動辦了8 年之後,基金會又開始邀理念相同的藝術家駐村創作,希望透過藝術造村,打造台灣的巴比松。

[台灣好基金會 池上駐村專案人員
曹菊苹]
杜董他自己本身是個收藏家,就畫作收藏家,他就提到池上這麼美,好像那個法國的巴比松,他就覺得,我們為什麼不要把池上塑造成法國的巴比松一樣,然後我們讓一些藝術家進駐到這裡來。那音樂活動反正辦這麼多年嘛,再加一個藝術村,弄個藝術村他覺得應該會更加乘,欸,他就跟我們董事長提,董事長一聽他說很好啊,就一拍即合。

當土地和音樂、藝術結合,潛移默化中池上慢慢的也有了改變,池上的農民驕傲地說,自己是很有氣質的農夫,雖然是種田的卻不土。

[池上農民
蕭仁義]
像我最早接觸的就是好客樂團,像陳冠宇,他們來這樣子接觸,用歌唱,用唱萬安之歌這樣子的那種方式,我才,就覺得說,欸,其實文化可以影響地方的,不管是哪一個行業,所以那一種的素質,人的那一種素質,就被提升起來。(所以就驕傲起來了),欸,有一點。

[池潭源流協進會 理事長
賴永松]
池上的人都是鄉下人,但是我們就是在努力營造這個藝術空間,文化的氣質讓它增加,比如說我們的農民也聽古典音樂,尤其農民在訓練的時候,我們也上,把上這個古典音樂的講座的課讓他們去吸收,讓他們聽。

遊客中心流瀉出古典音樂聲,火車站裡有藝術展覽空間,經過多年的耕耘,池上在空間上,也有了很大的翻轉,。

[池潭源流協進會 理事長
賴永松 ]
像我們的火車站,我們就放了古典音樂,放了很多的繪畫、書法,所以讓民眾進出的時候他就有感受,那我們池上也有音樂館,在大坡池可以欣賞古典音樂,到另外一個藝術館,我們在穀倉藝術館,就讓他可以看看美術繪畫的東西。

池上街上出現了有個性的特色店家,但與其說它是買賣平台,不如說是地方文化藝廊。

[池潭源流協進會 理事長
賴永松]
因為最近這幾年觀光人潮多了以後,當然生意就好,好了以後呢,很多人就想要開店嘛,但是開店來講,他們會受到這些文化藝術的影響以後,他會想要把店裝得更漂亮一點,更有特色一點,

60年的老穀倉也變身成為「池上穀倉藝術館」。

[台灣好基金會 池上駐村專案人員
曹菊苹]
那剛好有一場活動在做的當下,蔣老師,蔣勳老師剛好就來看,來看學生的活動,他就看了這個空間,因為這穀倉藝術館的天花板還很漂亮,他就說,哇 這個空間如果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東西的話,好像,還滿有意思的。

就一句話,長期擔任基金會志工的梁正賢,就將老穀倉提供出來。

[池上居民
梁正賢(客籍)]
本來就是倉庫,只是把它拿出來做其他的用途,否則它還是倉庫啦,都沒有什麼其他的問題。

農村舊有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從此池上有了館藏駐村藝術家作品的空間,也成為藝術家與當地交流的平台。

[遊 客
詹金達]
有助於一個地方的轉型,或是說,大眾對於一些藝術,或是美感,或是心靈感受方面東西的提升,因為像,因為我覺得池上和關山是都很好的地方,但池上這一點就做得比關山好很多,(好在哪裡),池上的內涵東西會比較多。

[池上鄉民
徐麗鳳]
這個區塊可以做到,我覺得至少可以讓孩子接觸到說,其實藝術它有非常多的層面,它可以讓你,如果抓到一個孩子就像鳳珠這樣,她本身就有所謂的天賦的部分,或是她覺得她自己很能夠,對她自己有一個方向,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棒的。

多年的努力總算開花結果了,台灣好基金會從這個學年,開始進駐校小學,開課教藝術教育,要池上的美學教育從小扎根,這樣池上藝術村的基礎就會更穩固。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