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峨眉鄉的劉盛展、方依萍夫婦,曾經開過薑母鴨店、農機行、養鴨場等,三年前因緣際會,開始嘗試生產有機鴨蛋,還成為全國第一家有機認證的鴨蛋農場,而這群鴨子也是稻田裡的好幫手,可以幫忙除草、施肥。夫妻倆的目標是,整個農場能夠自給自足,鴨蛋和米也能讓消費者毫無負擔地享用。天微微的亮,方依萍推著手推車走在田埂邊,隨著腳步接近,遠處傳來紛雜的鴨啼聲。

<好 出去了,記得回家,注意安全啊>

在方依萍的叮嚀聲中,鴨群勇往直前,拚命往水田衝去,而方依萍也趁這時間,開始挖開鋪在地上的鴨毛、稻梗堆,撿起一顆顆的鴨蛋。

[有機鴨農
方依萍]
因為鴨子生蛋是凌晨的時段,生完後,你早點撿,早點把牠們趕離開(鴨)寮,這(鴨)寮裡面才會乾淨,所以冬天還要很早。

三年來,無論颳風下雨或寒流來襲,方依萍都起個大早,到鴨寮撿蛋,更要記錄每天的溫度及產量。

[有機鴨農
方依萍]
寫生產履歷紀錄表,現在的溫度是23度,還有幾顆蛋,每天都要記錄,然後每次回去,出去外面就是展售或者是說人家來零售的,你的數量也得統計。

有生產履歷的鴨蛋,就是要讓消費者能認識,了解鴨農的生產狀況與環境,而方依萍和劉盛展夫婦經營的無負擔農場,是全國第一家有機認證的鴨蛋農場。

[有機鴨農
劉盛展]
有機農業要踏出第一步很難,每個人聽到都是這樣,十個(做有機的),十個全都賠錢,一開始想也是很怕,對我們務農的人,說到賠錢就很麻煩。

原本劉盛展在現有農田上游的大池塘裡,養了一萬多隻的蛋鴨,然而鴨蛋盛產時,往往因為供需失衡,不符成本,甚至只能一車車地倒掉,在這危機中,有機卻成了劉家新的生機。

[有機鴨農
劉盛展]
我這個人很喜歡嘗鮮,常常有新的東西很喜歡去嘗試,要不然就來試個新的鴨蛋,做有機鴨蛋也可以,我想土地也有了,不然就來試做看看,看能不能(成功)做起來,也不想奢望,因為我養鴨也養了幾十年,因為利潤也不好,因為(畢竟)飼料漲價漲到很驚人。

為了生產有機鴨蛋,就必須使用有機飼料,然而市面上的有機飼料,比一般的玉米飼料,貴四倍之多,根本不符成本,因此劉盛展也決定自己租田種稻,生產有機稻米。

[有機鴨農
劉盛展]
養有機的鴨,牠是不可以吃基因轉殖的作物,還有飼料就要自己農場生產出來的給牠吃,隨便到外面去買也不行。

有機和一般的養殖環境也大不同,鴨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有機鴨農
劉盛展]
(傳統的)時間一到就馬達一開,飼料就下去了,那個鴨子是關在一個密閉空間,那叫做生產工廠,我們養有機的要有這麼大的面積,才能養比較多隻,差不多一公頃才能養200隻鴨子,數量少很多這樣

擔著飼料,走進黑布圍繞的稻田,劉盛展發出類似鴨叫聲,鴨群聞聲而至,一把把的稻穀飼料撒到田裡,鴨群也跟著劉盛展的腳步,到稻田裡邊吃邊工作。

<(鴨子)踩過去,會在行間一直走,一直走那個草就會倒下去,倒下去了他如果有水的時候,它的葉面會被泥土貼住,貼住了草就會死掉,沒有呼吸。>

利用鴨子尋覓飼料,在稻田中行走時,會把雜草踏平,農夫也省了鋤草這道工。兩夫妻要顧四公頃的稻田,鴨群就成了最好的幫手,但鴨子未必總是那麼聽話,必須使用一些手段。

[有機鴨農
劉盛展]
慢慢的,到牠像這麼大隻了,牠就不動了,不動,懶惰牠就會蹲在那休息,就要用食物去誘導牠,讓牠進去裡面搶。

誘導鴨群到田裡輪流踩踏外,也要讓鴨子能均勻地四處「施肥」,畢竟這些是最好的肥料,農場裡的有機肥也可以省下一大部分。

[有機鴨農
劉盛展]
植物和動物混養,可以減少比較多你使用的有機肥,(有機)肥,鴨子吃進五穀後,排放的氮肥會回到田裡面

由於目前農場的有機稻田仍在轉型期,因此劉盛展仍要從外地購買兩成左右的有機稻穀,但等稻田完成有機認證後,整個農場將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的養殖環境。

[有機鴨農
劉盛展]
(未來全部用)自己農場的東西,我不會到外面買別人的東西,對啊,自己生產的東西就不用錢去買,覺得就沒有這麼痛,現在買飼料一公斤40、50元,看到也很可怕。

<大的拿來做鹹蛋,小的大部分就拿去零賣比較多>

4甲多寬廣的農場,養了160隻肉鴨,及170隻蛋鴨,每日數百顆的鴨蛋,除了生鮮販售外,更加工成鹹鴨蛋來保存。

[有機鴨農
方依萍]
生鮮的東西放不久,放不久還是會有(保存)壓力,我們就想(說)要來再加工,還有一個加工的原因就是說,我們客家人以前生活很艱苦,不過客家老祖先的智慧,他會用鹽或是用糖,用酒來保存我們的食物,延長它的保存時間所以我們就想來做這鹹蛋。

每年生產了六萬多斤的稻穀,除了留下兩、三成作為鴨子的飼料,其他的稻穀則取名「三代米」銷售,就是要讓消費者快樂、無負擔地享用。

[有機鴨農
劉盛展]
我、我兒子、我媽媽,三個人在晒穀,他就說這樣就是三代米,其實我一個構想,三代同堂是很快樂的,這種觀念在做這樣的事情。

[有機鴨農
方依萍]
三年來,也有特別想法就是說,你看現在天氣異常,很多的東西,不是說你很努力就有好收成,所以說,多少,天然就是被破壞了,所以我們也想說,(讓)我們的土地沒負擔,我們的生活沒負擔,我們的人也沒負擔,吃的沒負擔。

一顆顆白潤橙黃的鹹鴨蛋,一粒粒細長飽滿的糙米,就是夫婦倆對土地友善的回報。他們說,只是要讓消費者沒負擔,土地也沒負擔。這個願望,很難,也很簡單。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