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是台灣木雕的重鎮,也匯集了優秀的木雕師傅,也因為有這麼多落地生根的木雕藝術家,讓這項台灣本土客家發展起來的在地藝術,文化性格更加強烈!62歲的三義木雕協會前理事長楊江山,從13歲離開家鄉大甲到三義學雕刻,就愛上三義,54歲時獲第一屆「台灣木雕工藝師」認證,結合傳統巧雕與當代創意雕刻技法,讓朽木重生,他也正見證了三義木雕的起起落落。
畫好位置的粗胚,一刀一刀慢慢敲打成形,接下來,再用高速鑽雕刻,噴得木雕師楊江山一身木屑。

從十三歲到三義當學徒,跟隨近代台灣第一代木雕大師李金川之子李文輝學雕刻,楊江山今年六十二歲了,得戴上老花眼鏡,才能好好處理作品的細部。

[木雕師
楊江山]
我國小畢業以後,我二哥就問我說,欸,去學雕刻,要不要,我小時候不知道說,學雕刻是好、不好,我真的沒有這個想法,沒這個思想,就,欸,有沒有前途!(笑)

楊江山是台中大甲人,國小畢業學雕刻後,再也沒有離開過三義,從民國五十年代至今,正好是三義木雕發展變化最大的階段,從木雕外銷最好的年代、六十年代中山高速公路設交流道帶動發展、到八十年代開放兩岸交流,導致大陸木雕低價傾銷回台,一直到近期的多元發展。

[木雕師
楊江山]
三義的雕刻發展,真的變化很大,剛開始我在學的時候,那時候純粹都是做外銷日本,還有歐美,那時候有,有美軍駐紮在我們這台灣嘛!

楊江山打好的粗胚,交給太太王寶琴磨砂,從粗到細,要磨六遍,有時候還要漂白!她還記得在八十年代,不少台灣木雕師到大陸找代工,當年兩岸工資相差二十倍,再低價回台傾銷,遊客分不清兩岸作品差異,還誤以為台灣木雕價高,工作又輕鬆。

[楊江山太太
王寶琴]
一般遊客來我們三義,就覺得雕刻的人是很輕鬆,可是我們自己工作者,我們知道是很辛苦的,因為本身一個木頭,它是完全,形狀每一塊每一塊就不一樣,我老公就喜歡刻巧雕的,可是那有時候喔,看那個木頭,看了好幾天,他看不知道想刻什麼,他就心情很不好。又臉臭臭的。

[木雕師
楊江山]
不是說臉臭臭,其實是我們做木雕的,其實都是在思考,很多木頭它看起來,你在看木頭,你有思維的時候,你說你在那裡嘻嘻哈哈,那是基本上是不大可能。

年輕時,太太剛開始還不了解創作者的情緒負擔和起伏,畢竟一塊上等的台灣檜木,要拿來雕刻,總得要順著木頭的形狀入手,這也是三義木雕五、六十年來,發展出來的奇木巧雕,楊江山認為,三義木雕是精神層次、創意層次,所以不容易被取代。

[木雕師
楊江山]
三義的木雕跟其它的木雕不一樣,因為它是原原本本,是在三義這個客家地方,它所成長的,發展出來的聚落,因為我們結合了,我們客家人的文化,然後結合了我們這一些木雕師,從各地來的這一些技術。

這裡可以用敲的,來,這裡,我敲給你看!

楊江山的兒子楊宗訓原本學航太機械,也做到機械大廠主管,去年決定回三義接班,雖然從小看爸爸雕刻,包括如何用刀,如何夾木頭施力等等學徒的基本功,還是從頭學起。

因為現在是還是在學基本,所以基本要先把它學紮實之後,自己再靈活運用,對啊,所以現在爸爸教的,就全部先把它吸收起來,吸收起來以後再,自己找變化,我比較,比較會要求他說,你剛開始的話,你要用刀子,因為你如果用那個高速鑽用工具喔,高速鑽下去你可能,以後你刀子就拿不下去了!

[楊江山兒子
楊宗訓]
他的用意,後面也就感動了我,因為其實木雕,它這種東西是一種精神的狀態,它不是一種工藝品,它不是求速度,而是要把創作者的理念,慢慢地從那個一刀一鑿裡面,把它慢慢地刻入到木頭裡面。

楊江山堅持一刀一鑿的刀功,楊宗訓後來也理解到,基本刀功就是木雕師的靈魂!楊江山把雕刻幾十年,54件典藏作品,擺放在三義木雕博物館展覽,其中有十件是歷年得獎作品,這些精品都被太太王寶琴收藏起來,怕被楊江山賣掉,還有一件特別作品「公與婆」,這是楊江山愛妻的代表作。

[楊江山太太
王寶琴]
你說你很愛我,可是我的,你都好像沒有把我刻一個作品給我吔,我老公說,他說,有辦法嗎?我說當然是有辦法,你真的愛我,你就會去想辦法啊,所以這個作品就是那樣刻出來的。

[木雕師
楊江山]
這是老婆的說法,其實,因為我們這些傳統木雕師,基本上還是做一些能銷售,能賣得掉的東西,比較重要,這種東西,說實在,是誰要跟你買啦,只有老婆要而已。

如果說雕刻是一輩子的志業,楊江山走過半世紀的雕刻生涯,透過觀念的改變,從傳統的實用木雕,運用渾然天成的材料,走進生活與創意領域,他要表現出在地三義木雕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