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要看的芙蓉市客家人從事的傳統產業,是裁縫和磅秤店。這兩樣行業早年在馬來西亞同樣也是很熱門的工作,尤其上個世紀70到80年代,訂做一件衣服,是經濟能力的展現,更是一種潮流。磅秤則因為市場做生意的需要,也是賺錢的行業。然而成衣業興起加上網路的發達,民眾什麼都上網買,裁縫店、磅秤店也難以經營。裁縫業者坦言後繼無人,等店裡老夥計不做了就要收攤。而磅秤業者則在十多年前就開始轉型。除了保留傳統店鋪之外,也開始做起大型磅出租的生意,延續老行業的生命。
踩著骨董裁縫車工作著,這個大男人的背影令人感覺有點突兀,他是這家裁縫店的老闆,陳福光。

一會兒又拿起尺和粉筆,不打版、直接就在布料上畫了起來,熟練地標線,精準快速。

再拿起德國製的老剪刀在布料上來回穿梭,看起來輕鬆寫意,不一會工夫,一件褲子的雛形就大功告成。

陳福光今年61歲,14歲就入行,至今47年。一開始會選擇吃這行飯,除了家裡長輩的建議,學裁縫的朋友亮麗的打扮,也推了他一把。

[芙蓉市百迪尼時裝店 老闆
陳福光]
我看他(我朋友)穿得很好看,就問你在做什麼的,他跟我說,我做衣服的,你要做嗎,我說要,那時我,穿的衣服很破爛,就看他穿得這麼好,我就說要,要,就馬上拿著袋子,就去學囉。

從拆褲子開始,到量衣服,再到剪裁,陳福光善於觀察學習,他頗得意地說,或許是資質不錯,總是學得比別人快。

[芙蓉市百迪尼時裝店 老闆
陳福光]
多數我都是偷學,沒什麼人教,都是看來的。就像我教別人他看到,他就會燙了,就這麼簡單,看著看著就會燙衣服。

22歲創業至今也快40年,陳福光回想起70至80年代,能夠擁有一套訂做的衣服才時髦。那時整個芙蓉地區就有5、60家裁縫店。

[芙蓉市百迪尼時裝店 老闆
陳福光]
你如果衣服是買的,我就會罵你,幹嘛買衣服,要訂做,訂做才標準,穿起來才威風,所以衣服都是要訂做的。

進入90年代後,大量生產且價格低廉的成衣大舉入侵,裁縫店一家接著一家關。到後來,連拜師學藝的人也沒了

[芙蓉市百迪尼時裝店 老闆
陳福光]
以前好多學徒,那個年代,很多當學徒的。今天,2008年到現在,可能不止,有十幾年沒有人來問:老師你要收學徒嗎?沒有一個。

現在他的店鋪就開在芙蓉市區,一個不起眼的路邊,7、8坪大的空間掛滿了各式布料,算是勉強撐著。苦無繼承者的他也不諱言,其實已經做好隨時收攤的打算。

[芙蓉市百迪尼時裝店 老闆
陳福光]
裁縫店沒得生存了, 有,好貴、好貴。我有一個老伙計,老伙計他一走了我就要收攤了。(所以說裁縫業在這邊算是夕陽產業嗎)?當然是,夕陽無限好,就要睡覺囉。

同樣是夕陽產業,位在芙蓉市老街上的新雲禮磅秤店,經營到了第四代,是70多年的老字號。

走進店裡映入眼簾的是,各種大大小小的機械秤、電子秤,宛如小型的磅秤工廠。

早期新雲禮,還有製造做生意常用的木秤,但8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全面將度量衡單位公制化,店家就不再生產傳統以斤為單位的木秤了,改賣起新式磅秤。由於早年市場就在老街旁,當時生意簡直好得沒話說。

[芙蓉市新雲禮老店 第三代老闆
管有愛]
(你父親以前選在這邊開店是因為這邊有市場嗎)?不清楚,可能是。以前的人都是圍著市場討生活,以前的人,人口比較多。因為我們修理磅秤的,巴剎用的量比較大,比較方便。

但隨著市場搬遷,老街沒落,生意也大不如前。第三代經營者管家兄弟決定將家裡生意一分為二,弟弟管有愛守著老店服務傳統顧客,除了賣秤,也做客製化服務

[芙蓉市新雲禮老店 第三代老闆
管有愛]
(這規格是)?公定的,世界通用。(世界通用的,所以會有不同的需求對嗎)?對,各人有不同的需求,我就幫客人改一改,讓他們比較好用。

而哥哥管有祥則用家裡的招牌開了間貿易公司,現在主要進口、製造工業用的大型秤。來到位於郊區的工廠裡,工人們趕工製作客戶要的大型鐵箱,而空地上就擺著兩口超大磅秤。

在芙蓉地區有許多客家人做的老產業,現在都要力拚轉型。像本來做秤子起家的新雲禮,現在改做這種工業用的大秤。主要是秤卡車、鋼鐵這些,而且現在大多是用來出租。

[芙蓉市新雲禮 第三代老闆
管有祥]
永久性的廠它就用買的,暫時性的生意,它就用租的,暫時性的就會租我們這種大型磅。

如今,即將交棒給第四代。紮著馬尾,瘦高的管偉宏今年34歲,一畢業就跟著父親管有祥身邊學做磅秤貿易。回到辦公室裡,拿著一張大磅秤的照片,管偉宏得意地說,這張秤,可是秤過F1賽車的。

[芙蓉市新雲禮 第四代接班人
管偉宏]
每一年F1比賽結束,它要上飛機,要飛去下一個國家前,就會,就它需要用到這種磅秤,來去秤他的車子。

而這位年輕的未來接班人,對怎麼承接家裡的生意,也有自己的想法。

[芙蓉市新雲禮 第四代接班人
管偉宏]
現在10個年輕人,我看有9個半都在網路買。轉型去做這種大秤,這種很肯定,這種在網路找不到,要有一定足夠能力,有這樣的場所,才能做出來的(磅秤)。

夕陽化或許是每個傳統產業面臨的挑戰,在馬來西亞亦然。但老產業加入年輕的新思維,掌握市場脈動與方向,仍舊有機會再看見黎明的曙光。

採訪 廖期錚、鍾佩盈
撰稿 廖期錚
攝影 鍾佩盈、謝延淵
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