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吃的、用的,這些最日常的事物,能夠從有趣的觀點深入了解庶民歷史。今天帶大家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有100多萬客家人,占了總人口5%左右,在當地華人中,更是占了20%以上。以往說到馬來西亞客家人較多的地區,我們較常說到沙巴、怡保,而在首都吉隆坡南邊大約一小時車程的森美蘭州,客家人是當地華人中最大的族群。今年客家電視台和馬來西亞紀錄片團隊合作,深入森美蘭州,探訪當地客家人從事的傳統產業以及飲食文化,也記錄他們所遭遇的挑戰。首先要帶大家來看的,是藥材與打鐵這兩個產業。早年森美蘭州客家人是有句順口溜是這麼說的:「做過藥材打過鐵,什麼生意都無做得」,說明從前這兩行生意,因為和民生息息相關,可說穩賺不賠,然而就跟台灣一樣,近年來,面對西醫發達以及塑膠製品的普及,這些賺錢的產業也逐漸夕陽化。
響亮的打鐵聲迴盪在不算大的白鐵舖裡,就看老師傅拿著鐵鎚慢慢的敲,將鐵皮的邊緣一點一點翻捲上去,穿進鐵線最後再收邊,就是一片又一片客人訂製的「零件」。
他是張高美現年75歲,祖籍廣東大埔,是馬來西亞華僑第二代。從12歲開始學打鐵,至今已超過一甲子。
[芙蓉市美興白鐵店 老闆
張高美]
我有一個姓張的親戚他跟我爸關係好,我爸就想到是親戚,就拱我去當學徒了。
從學徒做起,也曾在吉隆坡的鐵店工作,張高美直到21歲那年,總算存足了本,回到芙蓉開店創業。
[芙蓉市美興白鐵店 老闆
張高美]
這邊沒有的東西我就學起來,在這邊發展。所以你要發展,你就要找店面。以前是用租的、租來做一個月,一千多塊這樣。
走過打鐵業最興盛的50到80年代,當時家家戶戶生活工具,諸如水桶 水壺,無不是白鐵打成。
這個就最新潮的,最新樣式的
在那個黃金年代,張高美的白鐵舖也培育了不少能夠獨當一面的師傅
[芙蓉市美興白鐵店 老闆
張高美]
學出來當老闆的好多。他們都笑我,美興這邊是少林寺,他們說,學成之後就下山,就是出來打天下的意思。
然而隨著塑膠產品的普及,鐵店一間接著一間關。但打鐵產業最大的危機,其實是後繼無人的窘境。
[芙蓉市美興白鐵店 老闆
張高美]
因為白鐵這行很辛苦,這些現代的年輕人吃不了苦,所以接班就沒人了。
在馬來西亞芙蓉地區有一句俗諺是這樣講的。做過藥材打過鐵,什麼生意都毋做得。就是說以往做中藥材、打鐵是很好做的生意,但經過半個世紀,在大街旁只剩下萬春堂藥行,至今還算經營得下去。
1963年開業的萬春堂是芙蓉的老字號。創辦人梁祿初今年已經82歲。祖先同樣來自廣東大埔的他,其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中醫教育。
[芙蓉市萬春堂 創辦人
梁祿初]
離開學校後,我就想找一個行業學習。朋友就介紹我到藥材行當學徒。
在梁祿初創業的那個年代,整個芙蓉市至少有3、40間藥材店。當時景況真是欣欣向榮。不過隨著西醫、西藥的發達,藥材店的生存也面臨挑戰。
芙蓉市萬春堂 創辦人
梁祿初]
有些人要方便,像是傷風、退燒、其他問題,吃西藥比較方便,就不用再去看病了。
梁家人苦思轉型之道,80年代正式成立貿易公司。除了保留傳統藥材也開始賣「現代中藥」以及酒類。
[芙蓉市萬春堂 第二代經營者
梁裕發]
因為我們覺得中藥酒,是保健事業的一環,這樣對我們中藥有一定的幫助。
清脆的金屬撞擊聲來自搗藥的杵臼,聽起來讓人精神抖擻,也告訴客人藥搗好了。
熟練的抓藥、切藥,他是萬春堂第二代老闆梁裕發,今年63歲,有合格中醫執照,可以幫人看診。在萬春堂裡工作的梁家人,每個人都取得了中藥師的執照。
那你就要放10克的東西下去、10克
這樣的轉變,一來是馬來西亞當局的政策、二來也能提供顧客更專業的服務。也因此不只是得到當地華人的信任,甚至有馬來人、印度人
登門求診、求方子。
[芙蓉市萬春堂 第二代經營者
梁裕發]
他們對中醫中藥的認識也有一定的程度,他們對中醫中藥的那種信賴,已經有了。
經營了超過半個世紀,萬春堂也培育了不少中藥人才,甚至不乏自立門戶的學徒。在梁裕發看來把餅做大、良性競爭,是讓藥材產業長久經營的方法。
[芙蓉市萬春堂 第二代經營者
梁裕發]
大家競爭又大家學習,如果大家一起做的話,能夠百花齊放,大家做旺它,
一起做。
鏡頭再拉回美興白鐵店,為了順應時代的轉變,張高美開始走創意路線。在他看來這項傳統產業其實還沒走到盡頭。
[芙蓉市美興白鐵店 老闆
張高美]
因為我們做東西不是死死板板的,人家廠家要我們做的東西,都奇奇妙妙很難解釋的,還有得做。
父親滿腔熱血,從小就在鐵舖長大的二女兒張秀萍也深受感動。她和老公放棄原本從事的吊車業,回來幫忙打點店裡的大小事。小小的辦公室桌上,放著幾張客人訂製的圖樣以及樣本。這就是他們在微小的隙縫中看見的契機。
[張高美女兒
張秀萍]
機器一次做的,就是做幾千個、幾百個,像我們手工的,一個半個我們 都可以做給你。還有些客人,補破洞什麼的這些,他們不要做新的,他們要修補,我們也做很多修補。我們就是人手不夠,做東西比較慢,我們的客人就少了。不過是有的,有機會的,有機會,現在我們就等囉。
儘管隨著時代的進步,藥材店、打鐵店在馬來西亞已經不若以往風光。 但他們都還在等待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採訪 廖期錚、鍾佩盈
撰稿 廖期錚
攝影 鍾佩盈、謝延淵
剪輯 蔡裕昌
- Jun 07 Wed 2017 20:18
543集-發現大馬客(一) 藥材與打鐵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