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中醫藥司正研擬中的「得供食品原料使用中藥材分類及品項」草案,將台灣民間隨手可得的保健植物,從山藥、紫蘇、肉桂到五味子、丹蔘、余甘子等等總共118個品項,依藥性不同分成五類納入管理!其中第三到五類,例如紫蘇和肉桂,未來單一成分只能跟藥商買,而丹蔘、五味子和余甘子被列入最嚴格限制的第五類,正好農委會花蓮農改場在東部推廣種植丹蔘、苗栗農改場大力推廣種植余甘子,形成一邊鼓勵農民種植保健植物,另一邊卻在限縮使用範圍,引發農業界憂慮,當鄰近國家例如日韓大推五味子等保健植物功效時,台灣卻在自廢武功!難道衛福部未全盤思考?農政與醫政單位是否缺乏溝通?民間的聲音又是什麼?以下的專題,我們從兩個角度來報導,首先從被列入第五類的余甘子談起,為什麼非限制使用不可?
[苗栗縣油甘運銷合作社 專員
詹彩枝]
因為它算是第五類,當然會擔心啊,可是現在還,不是還沒有那個嗎?會啦,怎麼可能不擔心!

[苗栗油甘農
謝瑞文]
實際上這個又不是像藥一樣,雖然說它有,一部分的效果來說,但是事實上,以前做蜜餞,一直都是這樣子的啊。

謝大哥,像你這個,長成這樣,差不多何時可以採收?這個還要好久,要到八九月,至少啦!

油甘樹上青綠色的果實,結實纍纍,即將要轉色,再過兩個多月,就可以採收了!謝瑞文六年前從公務單位退休,回到家鄉苗栗公館務農,在這幾分農地上種油甘,依目前市價,一斤賣得到一百元以上。

[苗栗油甘農
謝瑞文]
爸爸留下來的土地,不知道要如何去經營,我同事就跟我說,去農改場,我就去請教劉博士,劉博士就跟我說,現在最好的就是種油甘!
最主要是說,它對人的健康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他是專家,他好像教你怎麼剪的樣子,對對對對!

農委會苗栗農改場的劉雲聰博士,是台灣油甘研究推廣的重要推手,這天在油甘園裡,教謝瑞文如何修剪。油甘曾經盛行於1950年代,當年主要供作蜜餞與醃漬果,被稱做「阿婆級零嘴」,一直到果實大顆的鳥梨仔出現後,才漸漸被淘汰,而油甘的「油」,原來是客語的「有」,意思是「有甘味」的果實。

[苗栗油甘農
謝瑞文]
這種照顧起來,跟一般人的果樹啊、作物來說,這個是比較,怎麼說,就是說它比較好照顧,它雖然說它的樹種有沒有,易催,生長也比較快,但是,它有沒有,好照顧,它也比較不怕蟲害。

油甘原產於印度,號稱為「印度聖果」,連橫的《台灣通史》記載,1662年油甘從廣東引入台灣,世衛組織還將它列為「值得推薦栽培的保健植物」,由於一般昆蟲不愛吃,好種,對健康又好,因此這幾年來,在苗栗農改場輔導下,選育出「苗栗1號」和「苗栗2號」兩個品種,全台灣目前種植一百公頃左右,主要分布在苗栗、南投和台中,其中苗栗就占一半左右。

[苗栗農改場 副研究員
劉雲聰]
因為它是種子生長的樹種,國語的說法是「實生樹」,每株都是一個,一種品種,我們總共尋找,並未每一株都選種,(尋找)看起來比較優良的,總共找了20,20多個品系。

這棵。採種的母本,現在樹的年齡,已經差不多,差不多120歲左右!

在苗栗農改場裡,這棵樹的母本,是現今台灣已發現最高齡的油甘樹,劉雲聰研究,(cg in)油甘的維生素C含量,是柑橘類的10到20倍,更是蘋果的60到134倍,每天只要吃10公克,約一個果實,就可以滿足維生素C的一日需求(cg out),也因油甘的高抗氧化力,衛福部在「得供食品原材使用中藥材」品項中,列入最嚴格的第五類中藥材,限制每日食用量。

[衛福部中醫藥司 司長
黃怡超]
我們有做過事先的,學者專家的討論,那也參考國際文獻,其實,因為余甘子是一個大戟科的這個,的,之類的這個中藥,目前有些,在中醫師用在血熱、血瘀,但是它裡面因為含有生物鹼,甚至在美國,其實每日的限量,是在四百毫克以下。

[苗栗油甘農
謝瑞文]
因為我們亞洲人的體質,差不多一樣,所以說亞洲這個部分,無論說印度,或是說大陸那邊,東南亞,他們種這個的也有,所以我認為說,你說現在說要,像要說,我們要比照像美國人這樣來說,實際上來說,這美國人有沒有,他本身的身體狀況就跟我們很不一樣。

苗栗農改場曾提出書面意見,認為台灣中藥典,並沒有收錄油甘,也沒有控管指標,亞洲鄰近國家將油甘視為一般食用果品,印度是當水果在賣,即便日本也是以一般食品在推廣保健效果,衛福部是參照美國聯邦食品藥物法規GRAS,在2009年的規定,每日要在四百毫克以下,也就是才0.4公克,農民質疑,東西方人種體質不同,早年台灣人當蜜餞零嘴,一個10公克,還連吃好幾個,早就超標幾十倍以上,都沒有問題。

[苗栗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賴瑞聲]
我們最早,民以食為天嘛,所以都是從吃開始的,慢慢有些東西,發現它怎樣吃的方向,怎樣吃的方式,或是怎樣的一個乾燥方式,怎樣的食用方式,它凸顯出它的藥效,慢慢地它被藥典來做收錄,余甘子在藥典上也是如此的一個概念。
目前在台灣藥典上是沒有列的,所以其實要當做藥材,在台灣的藥典來說的話,它也沒有一個參考的一個規範。

[苗栗農改場 副研究員
劉雲聰]
(本來)今年就開始規畫要推廣。由油甘合作社來負責,整合這種生產的工作。這樣就比較有保障,所以現在我們苗栗場,就有推廣的品種,有一種就是農民已經在種植的品種。

就苗栗農改場的輔導規畫,今年要交給台灣第一個成立的、苗栗縣油甘運銷合作社來整合農民,除了剛採收時賣到鮮果市場,其它的,勢必得晒乾保存,這個部分未來如果作為單一產品私下買賣,未透過藥商,就會違法。

[苗栗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賴瑞聲]
我們現在在推余甘子這樣的產業情況下,會牽涉到幾個部分,我們從種植的部分,品種、品系選完了,栽培技術的部分也建立了,有TGAP(台灣良好農業規範),安全的一個原料部分,那農民種完之後,他面臨到的狀況就是說,第一個我們當作可以鮮果食用,它的產期在八月到十月,當作鮮果用沒問題,但是一般的水果,它採收完之後,如果還沒有馬上到消費者手上情況下,它會有一個乾燥的需求。

[苗栗縣油甘運銷合作社 專員
詹彩枝]
然後油甘一般人就不是說很了解,不會說很了解,他們會怕,尤其是用在我們的,臉部那一些,一般的他接受度沒有很高,可是就是在推啊,你沒有去推怎麼,他們怎麼可能會知道油甘的好處?現在我們的回流客真的很多,因為他們,像那個有來推廣的話,像那個有來推廣的話,慢慢地,接受,接受的(程)度已經滿高的啦==ns==

油甘合作社目前推出的產品琳瑯滿目,從果茶、果乾、醋,到生技產品都有,合作社在解說商品時,最煩惱的就是,為了不觸法,今後勢必得避開食用效果。

[苗栗縣油甘運銷合作社 專員
詹彩枝]
油甘醋釀是我們合作社的明星商品,它對,它的醋是,四年提煉的醋,油甘四年提煉的醋,它吃了可以清血管跟排毒,我不能一直講療效吶,怎麼辦?

[衛福部中醫藥司 司長
黃怡超]
我們中藥有滿多的品項,其實是「藥食同源」。這幾年來,我想不管是民眾,學者專家,或是中醫醫師,和一些醫藥的專家,也都有考慮到,是不是政府應該有做一些釐清。

事實上,為了強化中藥材管理,與國際法規環境接軌,衛福部研擬中的草案==cg in==是將「藥食兩用」的118個品項,依輕重緩急,從最單純的第一類,分級至管制最嚴的第五類,第一類包括山藥、銀耳等28項,第二類薑黃等16項辛香類,這兩類不以中藥材管理,第三類包括魚腥草等15項,僅供青草茶使用,第四類包括當歸、肉桂、金銀花等54項最多,最嚴格的第五類,規定一日食用量的有丹蔘和余甘子等5項,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到五類,晒乾後的單一藥材,必須是販賣業藥商,也就是說,農民不得自己販售。

[衛福部中醫藥司 司長
黃怡超]
那第三類,其實就是民間有一些人在使用的青草茶啦,車前草啦,還有馬鞭草等等這些是所謂的,青草茶這一類,那第四、第五類,可能就是因為它的藥性比較強,那我們基本上,希望說,它不能單一作為食品。

[苗栗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賴瑞聲]
因為一個政策出來,它一定有一些,有些利益的部分會有些衝擊的部分,這是一定都會有的,那農委會的立場的部分,我們是說,藉由農民的一個發展,農產業的發展部分,怎麼去做一個安排跟規畫,當然站在衛福部的立場來講的話,它們是希望能夠提供消費者,一個安全的藥材的一個使用,這各有各的立場。

除了成分、含量的限制,衛福部未來將依照「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這些中草藥的包裝,不得與「本草綱目」等七大固有典籍裡的中藥方劑名稱完全相同,例如「四君子湯」就不行,改一個字叫「四君子飲」就可以,衛福部希望再加強溝通,農民認為中草藥分類應該要接地氣,適合國人體質來訂定法令,不需要參照歐美國家。

[衛福部中醫藥司 司長
黃怡超]
從三月初跟農委會,跟農改場、農試所溝通以後,像余甘子這個例子,其實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有雙邊的溝通,因為從,不管是農民,或是我們宜蘭、或是苗栗的農民,也會覺得說余甘子,可能是不是能夠調節血糖?那像這個課題,其實應該是從一般保健和醫療上,要有共同來對話。

[苗栗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賴瑞聲]
目前有一些還沒有,未知數的情況下的話,有一些是確定還可以做的,比如說鮮果的一個食用的部分,它就當做水果在用的,那另外還有一些果汁的一個利用的部分,那部分也都沒有問題,那有一些,它的一個加工方式只要不是,只要不是,屬於藥材的規範部分,我們一樣還是可以去做,這部分在二月分,我們跟衛福部中醫藥司討論的時候,交換意見的時候,也有提出來,請它們再確認一下。

[苗栗油甘農
謝瑞文]
無論如何,要適合我們自己的分類,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原則,不是說要如何才,要照著,外國人如何我們就要如何。所以我認為說,(油甘)這種東西有必要再繼續去做,當然說,這樣就是說上中下游一貫的體制,要做好來,這就是我們政府要去做的事情。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