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峨眉有一座天主堂,早年生活困苦,村民們都會來這兒領麵粉等物資,經濟條件改善後,天主堂的門也關了起來。夾在北埔、南庄兩大觀光重鎮中間的峨眉,人口只有五千多,沒有便利商店、沒有工廠,長期被忽略,卻也因此保有天然的樣貌。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峨眉的美,也希望在保有原貌之外,能有些不同的發展,在地人姜信鈞成立了月眉文化協會,推展社區事務,還借用天主堂作據點,閒置了二十年的天主堂,大門再度打開,繼續它的社會關懷功能,近年更透過網路宣傳,結合市集、餐會、在峨眉住一晚等活動,把都會年輕人給帶了進來,許多人因此第一次踏上峨眉的土地。
窯火正旺,師傅每天都要燒柴四個小時,才能開始烤麵包。

[麵包坊 師傅
溫玉逢]
這窯烤來講,其實燒火就是一個挑戰,因為每天你要烤多少,不一定,最後你燒的溫度有一定嗎,不一定。

在麵團上噴些水,再放進窯中,每個流程都得掌控好。

[麵包坊 師傅
溫玉逢]
它的溫度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低,它不像電烤,一直都是這樣恆溫這樣。

變動的窯溫,增加了製作難度,但烤出來的麵包,讓人愛不釋手。


來,吃我們比較有特色的話,就是那個橘香蔓越莓,我們自己做的桶柑醬去包的,那可以試吃嗎,可以,這邊,歡迎試吃。

[遊客
巫小姐]
因為它是屬於窯烤,有老麵,吃了比較不會脹氣,對,口感很好。

[遊客
蕭先生]
吃來吃去,只有這家最好吃,因為它的那個麵比較Q,好像是老麵做出來的,那我們有去南庄去吃過,他們也說手工窯烤的,可是其實吃出來的味道完全不一樣。

[麵包坊 員工
李淑櫻]
在地的桶柑去做醬,做醬之後拿來包進去,還有那個紅豆的也是,是東方美人茶加紅豆,加自己熬煮的紅豆去做的。

把最在地的味道加進麵包裡,但這山村裡的天主堂,怎麼會賣麵包呢。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很多人說峨眉在哪裡他不知道,我問他有去過北埔嗎,他說有,去過南庄嗎,有,曾經坐車經過嗎,他說曾經,但是他不知道說中間一定要經過峨眉,全部沒有人知道。

曾任北埔鄉公所民政課長的姜信鈞,在北埔推過很多活動,感觸特別深,他覺得家鄉需要改變,於是92年成立了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致力於社區營造,還借用天主堂當成據點。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像我小時候會來這裡玩,當初來天主堂,他會給一些麵粉啦、牛奶等等的東西會給你,但是到民國70年以後,台灣的經濟改變了,因為峨眉大概90%都是客家人,不是信天主教、基督教。

漸漸的沒人來天主堂了,荒廢了二十年,姜信鈞於是向教會提出租用的想法。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當初沒想到說會做生意,只是想說讓我社區的人來這裡辦活動,來開會、來做什麼活動就好,當初的想法只是這樣而已,所以重新來借,教會的主教說,他也非常認同,他就一口就答應讓我用,他免費借我們用。

外國神父蓋的小教堂,大門再度敞開,但要做些什麼呢,公務人員出身的姜信鈞認為不能樣樣靠政府,得發展自己的產業。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以前還沒有窯的時候,我賣過便當、賣過粽子,什麼事情,可以賣的,還曾租田來耕。

後來為了幫助一個得到憂鬱症的好鄰居走出來,姜信鈞請這位有泥水專業的鄰居,和一位澳洲回來的師傅一起蓋窯。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先蓋了窯,才想說要做什麼,所以當初蓋了兩個多月,蓋好了,大家坐著想說,我窯要做什麼,要做麵包,大家都不會做。

後來他還到八里學做麵包,甚至把老師直接請來峨眉。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我這天主堂要做麵包,當初人家也是看笑話,我們這裡沒有遊客,你弄這東西幹嘛,我說今天不做,以後你就會後悔。

試了兩年,製作技術才漸漸達到標準,鄰居也成了麵包師傅,走出憂鬱深淵。但一開始沒有知名度,麵包乏人問津,常要拜託人買,一路堅持到現在,天主堂天天麵包飄香,居民也有個在地就業的機會。

[麵包坊
李淑櫻]
讓我們中高齡的人,有工作好做,有工作好做的話,大家的生活就有改善這樣。

[麵包坊 師傅
彭進龍]
那時候我村長來找我,我就過來這裡做,我想這裡近近的,不然閒在家裡,每天這樣到處遊盪也不是辦法。

[麵包坊 師傅
溫玉逢]
就認識比較多朋友這樣,不然我們都乖乖在家,不常出來跟人家來往,因為在山裡,只有我們一戶人家,不常出來跟人來往。

峨眉鄉人口才5400多人,連便利商店都沒有,但姜信鈞認為,峨眉是很適合「生活」的地方,於是這幾年,積極以餐會、市集等活動,吸引外地人來。

夕陽西下,餘暉透著花窗灑落牆上,映出美麗光影,工作人員正忙著布置場地,菜單就寫在芭蕉葉上,有魚蝦、花卉彩繪的古早湯匙擺著竹筍爌肉,天主堂裡的餐會,要開始了。

都是比較簡單的客家菜,那這些客家菜都是客家人通常會在選舉,或者是有人辦喜事的時候,很簡單的模式。

[在野一餐 總召
TED(客籍)]
大部分的人沒有在天主教堂內吃過飯,所以他們是一個很新的體驗,可是他吃的是客家的風味,是阿婆自己的家常菜,那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食物的傳承,也是食物的記憶。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大家都說客家菜好像比較不精緻,其實用新的手法來表現,一樣不會輸人家大飯店的方式,所以幾次,很多人來看到這樣的場面,欸,會嚇到一下,可以變得這麼漂亮。

[遊客
蘇先生]
一般家常菜的感覺,可是吃起來就會覺得非常的新鮮,然後有些食材也是我們自己沒吃過的這樣子。

[在野一餐 市集攤商
蔡先生]
再加上就是主廚在做這些食物的設計上,其實也有別於一般客家傳統的表現方式,就是它有一些巧思在裡面,所以跟這環境搭配起來,是滿有趣的一個用餐經驗。

[遊客
潘小姐]
它很雅緻,就是可以把家常菜擺得就是很雅緻的那種感覺,第一個視覺上就是很美,然後吃起來的那個口感,跟我們以前在外面吃的都不一樣。

換個表現方式,氛圍就不同,出自社區媽媽的家常料理,最平凡、也不平凡。

大火快炒,香氣四溢,社區媽媽手腳俐落,不一會兒就變出好幾道菜。

[峨眉鄉社區媽媽
江雙英]
客家小炒啊,芹菜炒的,高麗菜炒的,爌肉,蘿蔔絲蛋,還有小黃瓜涼拌的,(家常美食),對,還有酸菜湯,大家都會一起來幫忙,這些媽媽就很熱心,就會來幫忙。

[在野一餐 總召
Ted(客籍)]
那阿婆也不知道我要怎麼弄,那我們第一次在去年做的時候,阿婆就在旁邊一直看,說,啊,你這要這樣放喔,哇,好漂亮喔,好、好、好,下一次的時候,她就開始理解說我們為什麼要做,因為她開始得到客戶的反饋。

跑過很多地方、策劃過許多活動,Ted抓出峨眉特色並且讓它被看見。

[在野一餐 總召
Ted(客籍)]
我是廚師,那我在這幾年又在做很多社區營造的工作,我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幫助他們,做一個簡單,然後又不是改變他們,是他們每個人都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然後我們那時候就說,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用這個,這個天主堂去辦餐會,用草地去辦活動。

舞台傳來悠揚歌聲,草地上有獨立書店、手作小物、手沖咖啡等12個特色攤位,大家或坐、或站,享受此刻的慵懶悠閒。

[在野一餐 總召
Ted ]
很多人都會問我說,為什麼要在天主堂辦,為什麼要在峨眉,好像很偏僻、很難到達,為什麼要帶這些歌手、年輕的歌手,或帶這些攤位進來,那其實我想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用這些事情去擾動這個地方。

這次來的許多攤商,多是在都會區的市集擺攤,甚至不乏在國際上得過獎的藝術家、設計師,Ted希望透過他們和在地居民互動,能撞擊出不同的火花,因此很特別的是,他們不僅邀請遊客,也邀請攤商一起在峨眉住上一晚。

[在野一餐 總召
Ted]
我願不願意多花一點時間了解這裡,那對我的創作、或對我的東西,是不是有所影響,我們希望造成這種互動,而且有一個很良好的溝通,是一個共好的模式。

[在野一餐 市集攤商
Luke ]
比較不像在市區,可能就是只是做生意,只是為了來擺市集而擺市集,那這邊,感覺是比較跟台灣在地的一些,可能一些媽媽啊,或是一些長輩啊他們有一些連結、交流。

[在野一餐 市集攤商
鍾瓊儀]
之前是真的不知道這個地方,然後來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它竟然有這樣一個天主堂的地方,其實它讓我覺得它其實不太像台灣的感覺,然後問了村長之後也才知道說,喔,原來這個是之前的傳教士過來這邊蓋的。

[遊客
陳靜儀]
可能去北埔啊、老街那些,你都路過這邊,可是你根本不會在這邊停留,因為你根本就不認識它,那後來,這樣住了一個晚上之後我覺得,這裡很適合樂活,很自在這樣子。

透過網路號召,帶入年輕人,讓他們有機會來認識峨眉,也帶來新觀念。

[在野一餐 總召
Ted]
我們主要的客群都落在30歲以下,而且都是都會型的人,大概是台北人、台中,那我覺得這就是這裡最缺乏的這一塊。

今天做這個粄粽,是客家特色的粄粽,閩南人、一般的外省人,他沒有做這種粽子。

一步一步慢慢教,年輕人手足無措,社區媽媽們還是細心教導。

兩片疊在一起,然後往中間折起來,就變成一個勺子,一個勺子,把料放下去。

[遊客
李昀容]
覺得很難,就是不知道怎麼摺,然後也不會綁線,可是就過程中還滿有趣的。

[遊客
李岱霏]
南部的閩南粽都是比較大顆,它都小小顆,滿可愛的。

外地人進來了,在地人的參與和支持也很重要。

[峨眉鄉社區媽媽
范清玉]
你說叫老人家教現代的東西,他沒辦法啊,教這些過去的東西,每個人都很厲害,老人家看到這個這麼多年輕人,也是看到一種希望,一種活力啊。

像這個東方美人它呈現的就是琥珀色,非常漂亮。

邊喝茶,邊聽敘茶人和在地人說故事。喝茶,不僅只是喝茶。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我家以前有種茶,以前也是機器採,後來你要做東方美人茶,這樣就不行,所以東方美人完全靠人工,兩葉一心,採太長又不行。

[敘茶人
黃奕瑄]
像峨眉這個地方,它就是小綠葉蟬咬過的東方美人比較特別嘛,所以就是我覺得在這邊的話其實就是,來在地喝到在地的茶就是,覺得比較香。

[遊客
陳靜儀]
你會一直聞到那個木香,然後又聽著敘茶師她在講解當地茶的特色,以及這種簡單的泡法,然後你就會覺得,你好像很融入。

[遊客
洪佳雯]
可能以後我喝到東方美人茶,我就會想起,我來這邊參加過一個露營,然後有一個市集,然後遇到了什麼人,然後我那天看到了螢火蟲,然後有聽了茶的故事這樣子。

越了解、就越深入,有了連結,峨眉,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峨眉鄉月眉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鈞]
很多人第一次來,來峨眉,今天有第一次,他就有第二次,他要是完全不知道,他永久就不會踏進峨眉來,所以我願意多辦些活動,以天主堂為地標,來帶動全峨眉鄉。

[在野一餐 總召
Ted(客籍)]
我們就希望它可以這樣,很清新、很簡單,我們從生態開始,我們從很簡單的客家的飲食文化開始,我們從音樂、從市集的模式,帶更多的年輕人更認識客家一點點,那我覺得就是這個使命。

不用濃妝豔抹、刻意裝扮,自然、原始,就是峨眉最吸引人的地方,而這群熱情的人們,也讓峨眉變得更美、更有溫度。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