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將「客家浪漫台三線計畫」納入前瞻計畫,編列了四年特別預算共20億元,同樣也有台三線經過的南投縣也想爭取,但因為國姓、水里兩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並不在台三線上,最後並未放進台三線計畫裡,引起不少南投客家鄉親跳腳。從去年開始,南投縣客家事務主管機關文化局推動了「六星客庄整合營造旗艦計畫」,一方面自己做,一方面希望中央政府別忘了南投!長期以來,地方發展,尤其是社區,往往依賴政府給予經費補助,雖然這是政府責任,然而沒有列入台三線,地方自己來做,是否也足以撐起族群發展所需?或是說,面對逐漸凋零的客庄社區,如何在補助以外,找到發展之路?
趁著休園日,村長陳永松拿起拖把擦洗玻璃吊橋,這座坪瀨琉璃光之橋,是在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觀光事業的好壞,與全村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 村長
陳永松]
這裡是我們信義鄉,現在最新的玻璃橋。希望說,把這個我們客家的這一些產業,融入在這個吊橋裡面,讓遊客來這邊走吊橋,來這邊看美景,然後能夠品嚐我們信義鄉比較道地的一些,我們客家的一些產業。有得吃、又有得玩。
南投信義是原住民鄉,只有四個村是漢人村,包括陳永松在內,四位村長全都是客家人,自強村有一半以上村民是客家人,都是從桃竹苗過來的二次移民。
[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 村長
陳永松]
我祖父他們是從新竹縣橫山鄉下來的,我們現在來到信義已經116年了,所以已經來這邊五代了,當初我祖父他們下來的時候是焗腦,焗腦啦,焗腦的話就是,它的大原則是一定要有樟樹,樟樹的話,就是愈深山愈有樟樹,所以我們客家人很辛苦,一直都是往山上鑽。
從地理方位看,南投在下,從地勢來看,信義卻是在上,梅樹是愈冷愈開花,客家人移民的堅毅性格一代傳一代,像現在採梅季節過了,陳永松還是不時上山整理梅樹,堅持有機種植。實際上,台灣梅子產業經歷三波起伏,七十年代價格最好,八十年代市場被中國及東南亞搶走,梅樹少了一半,九十年代轉型休閒農業,逐漸恢復榮景,陳永松說,從頭到尾堅持種梅的,大都是客家人。
[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 村長
陳永松]
基本上,在我們信義鄉山區裡頭種梅樹的,大部分都是客家人,依我認為,梅子應該算是我們客家的一個重要產業。
事實上梅子是很好的東西,只是我們不會行銷,你像人家日本人,他為什麼每一個禮拜,至少都要吃一次以上的梅子。
山區農民不懂得如何行銷,往往藉助公部門辦活動,例如每年三、四月梅子產期、和十二月到隔年一月的梅花盛開時搭上順風車,其它時候遊客稀少!行政院預計推動「客家浪漫台三線計畫」時,原本陳永松期待南投也有機會納入,最後台三線計畫排除了南投,因此南投縣政府在去年自己推動了六星客庄旗艦計畫。
[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 村長
陳永松]
客家的什麼台三線有沒有。就是把南投縣排除在外,其實這個東西,我們是有一點在抗議啦,其實客家,不管是它是在桃竹苗,甚至於說我們南投,嘉義雲林,通通有客家人,我們要一起照顧。然後我們在去年的話,我們南投縣文化局,就是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我們這邊有建構了六條線,我們這邊信義鄉跟水里,我們結合了。
[南投縣文化局 局長
林榮森]
因為南投縣正好,客庄都沒有在台三線上面,所以我們似乎就沒有辦法去爭取這樣的一個計畫,因此南投縣本身,我們自己就去擬了這樣一個六星客庄的計畫。
台三線不只行經桃竹苗和台中客庄,從台灣頭的台北市到台灣尾的屏東市,全長436.8公里,在南投縣境內,就經過草屯鎮、南投市、名間鄉與竹山鎮,而南投縣有兩個鄉鎮,國姓和水里是客家重點發展區,正好在台三線行經鄉鎮旁,根據南投縣文化局調查,南投縣共有八萬多客家人,分佈在全縣十三鄉鎮市都有。
[南投縣文化局 局長
林榮森]
在全國客家的聚落裡面來講,南投它應該算是獨一無二的,怎麼說呢,因為。南投的客家都是屬於二度移民,也就是說。他們第一次落腳之後,他們又再度地移民到南投來,那所以呢,南投的客家,可以說是非常地多元,而且豐富,也就是說,從南投的客家可以看到,幾乎是台灣整個客家的縮影。
早期客家先民遷徙,多半順著水路往山區走,南投六星計畫是以縣內六條主支流的遷徙路線來規畫,主要是北從大肚溪上游的烏溪,包括國姓、埔里、魚池和仁愛,南從濁水溪上游的陳有蘭溪,包括集集、竹山、水里到信義,進行更細部的空間營造規畫,協助客庄產業發展,以及客家人才培育等等。
[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系 副教授
俞龍通]
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跨域,就是說我們這個放棄了,或是我們超越了過去單打獨鬥,各個鄉鎮單打獨鬥的生活環境營造的一個思考方式,也就是跟我們這個客家鄉親,過去在遷徙非常重要這六大流域,我們以六大流域為主題。比如說,在國姓水里魚池這個地方,這裡盛產這個所謂的鹿茸,跟紅茶,所以我們一個主題,叫做鹿茸紅茶神仙泉。
聯大文觀系教授俞龍通,受南投縣文化局委託輔導六星計畫,他認為觀光產業不宜走馬看花,和過度商品化,文化意涵更重要,從早期的伐樟焗腦,到近代的養鹿、種紅茶,都是可以永續創新的產業,在客庄水里,近年來還種起可可,表現出在地農民與產業適應環境的能力。
[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系 副教授
俞龍通]
我們知道這個可可,在水里是一個新的產業,然後這個梅子在信義也是非常有名,那有很多的客家鄉親在從事這方面的一個種植,等等,那我想說,這個尤其是可可的東西,因為其實南投的土壤啦、氣溫啦、水文啦等等,其實是相當適合可可的。
[水里永興村可可農
張玉華]
可可因為它是熱帶的水果,它喜歡熱的環境,熱的氣候,所以我發現,發現村子裡面的一些,有一些長輩啊,他們也開始有注意到這個狀況。所以他們對可可開始有一點興趣。現在有,已經有,村子裡面已經有幾個人有種了,他們種比較少部分。
張玉華回到水里五年,在陳有蘭溪畔種可可,逐漸影響附近的農民轉作,比起一剛開始的單打獨鬥,開始有伴一起耕作,在六星計畫裡,水里可可結合了信義梅子,讓地區性產業和新興產業一起發展農村小旅行。
[水里永興村可可農
張玉華]
可可來講的話,如果又回歸到可可來說,或者說其它產業的話,單打獨鬥其實是真的是很辛苦,如果說可以結合很多人的力量。把這整個產業提升,這樣子讓我們的公部門會看得到。
[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系 副教授
俞龍通]
我們在這個南投六星的整個規畫過程當中,我們也舉辦過十二次的工作坊、六次的說明會,那所以我們都非常清楚,我們鄉親非常關切就是說,欸,那我們南投六星,是不是可以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埔里茭白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新社區原本是靠近埔里山區的小社區,這兩年發展食農教育小旅行,復育台灣白魚,讓年青人可以慢慢回鄉。
[南投埔里一新社區 理事長
林宥岑]
就是我們這裡配一些客家的一些重點部落,包含就是國姓,跟埔里的重點,然後接著就是,就是我們推一個小旅行這樣子,(文化局)它覺得我們這一線是比較成熟的,那我是覺得是可行的啦,那也可以就是說,以一新嘛,然後國姓,國姓在客家庄嘛,那其實(客家)沿路上這樣遷徙,其實都差不多。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是在民國一百年才成立,從傳統的一級生產,到二級茭白筍產品加工,到訓練農民成為導覽員,發展三級休閒農業,林宥岑擔心的是,單靠南投縣政府,效果有限,尤其是在行銷這一塊。
[南投埔里一新社區 理事長
林宥岑]
六星計畫是這幾年嘛,可是變成就是說行銷不夠,行銷是要有技巧的啦,有技巧的,就是說,它必須就是,可能請一些,比較好的工具,比較工具,因為現在都是媒體發展嘛,然後網路發展。
埔里是南投客家人口最多的大鎮,都擔心行銷力量不足,仁愛鄉是原鄉,客家人口流失更嚴重!楓林社區,是仁愛鄉唯一的客庄,社區總幹事徐淑珍聽上一代說,不到百年前,這裡最早是從徐、何兩戶開始,發展成為仁愛鄉唯一原漢,或說原客融合的社區。
[南投仁愛楓林社區 總幹事
徐淑珍]
當時來兩個人,一起,一起買下整庄土地,買下來。回去我們苗栗啊,鄉親這些,當時因為,那邊的人口也比較多,然後戰後,很多工業就停下來了,所以也有很多人沒工作,(覺得)這邊不差喔,有找到九戶人家,就搬到這楓樹林來。
黃家的江夏堂,是社區裡最有規模的客家夥房,楓林社區近年來發展社區深度旅遊,尤其是在秋冬楓紅季節,美不勝收,這座三合院迄今還保留一面未整修的裸牆,讓遊客看見當年先民如何就地取用在地土石建屋。
[南投仁愛楓林社區 總幹事
徐淑珍]
我們就怕說,這個文化會流失,也盡量說能如何把它保存下來。
就像這個黃家這裡,我們也希望它,像社區要跟它們說,(921)地震過後,他也不是說沒錢好修繕起來,但是我們希望說它可以保留一邊,讓我們大家,來到這裡可以看到我們這裡的特色。
[南投仁愛楓林社區青年
黃雅庸]
這邊要運那個水泥什麼很難,然後就是,因為它這個石板只有,這一段眉溪這一段有,它叫埔里石板。然後他們這算是有錢人,所以它的石板都比較大片,然後正方形。
這座夥房是何家人所有,禾埕的石板充滿了原客融合特色!黃雅庸是極少見的在地青年,由於社區逐漸高齡化,從社區做關懷據點時,她就回鄉來幫忙。
[南投仁愛楓林社區青年
黃雅庸]
做關懷據點就只能照顧到老人家,那還是沒有辦法吸引年青人進來,然後那是因為,可能就是我奶奶家在這邊,然後小時候對這一塊土地是有印象,然後回來,總幹事就找我們回來,說可不可來協助社區做一些規畫跟發展。
黃雅庸原來在都市求學工作,比社區長輩了解如何找到資源,慢慢帶動社區產業和觀光的發展。
[南投仁愛楓林社區青年
黃雅庸]
當初客家人二次移民帶進來的客家文化,然後結合我們在地,然後跟一些原住民互動的文化,後來我們發現說,其實這樣子一個文化的融合的過程,還滿吸引人家來參訪。
不過她也坦承,像這樣逐漸沒落的客家社區,如果沒有爭取外部資源進來,單靠幾個人,很難想像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做到,或者,根本做不到。
[南投仁愛楓林社區青年
黃雅庸]
那即使沒有的話,就是我們還是會朝著自己的理想跟目標,然後去,慢慢去做,那有一些外部資源能夠引進來,當然是最好,像這次,如果六星客庄可以成型的話,其實對我們社區來講,可能我的企畫是要25年,可是因為有了這個計畫,我可以縮短,然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進來幫忙,包括我們社區外流出去的人口再回來。
南投縣文化局一方面肯定客委會,近年來對發展浪漫台三線的努力,另一方面先從自己努力做起。
[南投縣文化局 局長
林榮森]
我們自己先投入,那做到一個程度之後,也許,外界就可以看到,這個中央政府也能夠看到,或者是看到你的績效,那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爭取各界的奧援。
[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系 副教授
俞龍通]
只要(台三線、六星)這兩個計畫都能發展很好的話,其實在產業的運作,在這個所謂的旅遊行程的規畫,其實都還可以再串連的,我想目前好像我們是,兄弟各自爬山,但是總,到終點的時候,大家一定是怎麼樣?一定是一起合作的,我想,我是抱持著比較樂觀的一個態度。我也跟我們的鄉親講,只要我們把我們的南投六星好好做,我們就變成一個亮點。
地方自立自強,以有限預算爭取奧援,只是山區客庄高齡化,年輕人口又不斷外流,還能再撐多久?用什麼方法吸引年青人回流?已經長期存在的老問題,也許短時很難找到新答案,要警示的是,當社區苦尋不到發展機會,凋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Jun 15 Thu 2017 15:25
544集-南投六星客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