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我們看到的,是由聽人導覽員負責導覽,同時搭配一位手語翻譯員,很用心為聾人提供服務,不過這些年來,也有不少機關單位,開始培訓聾人擔任導覽員,由聾人來為聾人導覽,不僅在活動當中讓大家的互動更直接,也讓人看到,其實聾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繼續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裡面還有日式的塌塌米,都在裡面。

 

漫步在雲林斗六舊城區,聾導覽員正在用手語導覽,讓外地來的聾人朋友看得津津有味。

遊客(右)

他比得很好,很清楚,以前沒來過,這是我第一次來雲林。

遊客(左)

影片提供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010018-001041

我覺得有很多以前的歷史跟故事,覺得收穫非常多,也可以多認識一些不同的東西,我覺得這些大家都服務得很好。

遊客(左)

覺得聾人導覽看起來很清楚,聾人的話比較好,聽人的話,有時候會有一些意思的誤差,但不管怎麼樣就是有互動,覺得還不錯。

 

這是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舉辦的手語導覽活動,協進會培養在地聾人,用手語來訴說當地的故事,加深聾人對在地文化、歷史的了解。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總幹事 詹俊輝(右)

因為會看到平常很多臺灣各地有很多名勝古蹟,或是博物館,那聾人過去的時候,其實不知道聽人導覽在講什麼,也不知道那裡在講什麼,所以希望可以讓聾人來培訓,然後對這些舊城的歷史有一些基本的概念跟知識,然後到實地去做訓練,讓各地的聾人一起來參加這個導覽的活動,由聾人來親自做導覽。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說,手語導覽雖然推動多年,但其實資源大多集中在北部,再加上根據他們的統計,在雲林更是有超過5成的聾人,沒有參加過導覽活動,都讓他們很想要培訓在地聾人,來擔任導覽員,服務更多朋友。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總幹事 詹俊輝(右)

聾人導覽的好處就是,他的那個表情跟演譯的方式,都很生動,然後他手語,他在用手語介紹這個地區的故事的時候,也都是用聾人道地的方式,那如果是聽人的話,可能就會用比較是聽人式的那種,只是翻譯過來而已,那反而會不太理解他在講什麼。

影片提供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010219-010240

認真的為參與活動的遊客做介紹,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理事長蕭玉敏,本身也是聾導覽員,她表示,當初在受訓時覺得要通徹了解街區的歷史文化,實在是不簡單。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理事長 蕭玉敏(左)

那時候就還是盡力的去講,講了幾場累積了一些經驗之後,把這些故事已經變成消化成自己的東西,然後那時候我們就是有聾人組員一起討論,這個要怎麼去把這些複雜的故事,消化成聾人看得懂的。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主任 詹富娟(右)

對,比如說立面,可能一般翻譯員,我們可能聽到立面,我們就是打立面,可是其實立面不是只是這樣而已,你只是照字打立面,我不懂什麼是立面,所以他可能就會比如說,一整排的建築,他的這一面,上層是什麼,有什麼女兒牆,然後中層又是什麼,下層又是什麼,他需要用這樣去把它呈現出來。

影片提供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010321-010329

由聾導覽員為聾人做導覽,雙方可以即時對話,溝通無礙,也更直接。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理事長 蕭玉敏(左)

比如說介紹的某一個東西,然後他會再回饋,就是有互動,然後就把這些互動記錄下來,然後我下一次就可以根據這個互動去做調整。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主任 詹富娟(右)

影片提供 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

010356-010423

聾人導覽他可以用他們聾人道地、跟接地氣的方式,把這些訊息傳達給聾團員,其實我在跟這幾場的活動我會發現,聾人團員的互動性很高,我覺得他們在這個團體裡面是很自然的,那除了這件事情之外,我覺得也可以讓社會看到,聾人可以做很多事情。

 

憑藉一股熱情想要幫助聽障朋友,協進會成員們很希望可以把雲林的模式帶到全臺灣,創造更多的舞台讓聾人朋友能夠去發揮自我,讓更多人能看見他們的努力與能力,更期待,不再因為聾聽文化的差異,而影響到聾人參與社會的意願,共同打造手語友善環境。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手語翻譯  詹富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