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已經是眾所皆知的熱門話題,根據聯合國針對全球乾旱的最新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全球乾旱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增加了29%,2050年前,乾旱將會影響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今年初臺灣南部水情告急,嘉南平原1.9萬公頃農地停灌休耕,這也是繼去年鼓勵大區輪作、前年遇上臺灣百年大旱後,嘉南平原連續3年沒有一期稻作。不只稻農收入直接砍半,整個稻米產業鏈都遭受巨大衝擊。記者宋宇娥、洪郁雯、蔡裕昌帶你一起深入了解。


 

 

 清明前好蒔田
清明後好種豆

「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客家諺語,不過,清明節過後來到臺南六甲、官田一帶的田區,卻是光禿禿一片。

臺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以官田地區這邊來講,一期稻作休耕,其實我們是非常不願意的,因為以我們往年的經驗來講,一期稻作的耕作,它會比較容易耕作,然後收成量也比較高,所以相對我們的收入會是比較高的,

記者 宋宇娥(右)

本來應該綠油油的稻田,現在一眼望去全是黃土,是臺灣重要糧倉的嘉南平原已經連著3年沒有一期稻作,對農民以及稻田造成巨大的影響,一旦休耕成為常態,那麼整個稻米產業鏈都將面臨生存危機。

嘉南一期作休耕
2021 百年大旱
2022大區輪作2023 停灌休耕
2024 大區輪作

為什麼嘉南平原會連著3年沒有一期稻作呢?原來是因為2021年臺灣發生百年大旱,缺水休耕,2022年農委會首次推動大區輪作,政府發放津貼獎勵不種稻的農民。沒想到今年南部地區水情又拉警報,嘉南灌區1.9萬公頃的農地,第一期稻作再度停灌休耕,如果明年又輪大區輪作,可能連著4年跟一期稻作說掰掰。

臺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連續幾年這樣下來,其實我們的收入就是受到很大的影響,那幾乎大概剩不到五成,收入剩不到五成,

 

 

 

陳鴻偉返鄉務農邁入第11年了,六年級的他,在臺南官田算是相當年輕的農夫。這天他在剛蓋好沒多久的倉庫裡,搬運稻穀,準備碾米,原本半年就能有一批收成,現在卻搞得一年只有一收,收入直接砍半,其實不少青農為了達到規模經濟,租了不少農地耕作,甚至是貸款購買大型機具增加作業效率,如今卻徒留悲嘆。

臺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我自己也有貸款,就是因為當初自己對水稻產業這個規劃的部分,就是說我投資在自己後端加工這個部分,所以我有一些碾米設備,然後一些廠房設備也是有貸款,那這個部分我自己就背了300萬的貸款。那在整個水稻(產業)停水(休耕),然後收入沒辦法增加的情況下,當然會影響到,第一個是從農的意願,第二個就是說你既然進入這個行業,你怎麼去活下來,那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在臺灣,水稻可說是產業鏈發展最完整的農作物,上中下游分工縝密,當休耕頻繁,不只影響到農民生計,更衝擊整個產業鏈的生存。

 

在存放大型農機的倉庫裡,百無聊賴的掃掃地、清潔農機,他是代耕業者陳鴻銘,一家三代人都從事水稻代耕行業,光眼前所見的這些大型農機,貸款就高達900至1000萬,最高檔的是這台專門收割水稻的聯合收穫機,一台就要300萬。

代耕業者 陳鴻銘(右)
 

大概300萬,然後都是貸款買的嗎,對,花了這麼多錢下去,我們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水沒辦法耕作,現在就我們這邊休耕,還是要等到年底,就要有9個月沒辦法工作,沒辦法沒有收入,然後還要還貸款。

 

原本農忙時期,陳家一家三代人都該在各處的農田裡,忙著插秧、或是收割,如今卻被迫放9個月的「無薪假」,兩相對照,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代耕業者 陳鴻銘(左)

很忙的話,應該是三代下來(做代耕),那現在怎麼辦,現在就像我兒子就去外面打工啊,對啊,就只能這樣子來補貼家用,對啊,我們這邊大部分都是水稻,我們這邊以前都是每期都會有嘛,然後現在就是好多期沒辦法做了,所以我們現在也很困擾啊。

 

育苗場裡機器轟隆轟隆的運轉著,負責人胡育旗在高粉塵、又炎熱的作業環境中篩土,準備二期稻作秧苗的育苗土,

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 胡育旗(右)

讓我們育苗的良率增加,所以我們會把土裡面的石頭,還有大顆的,這一些的土塊,會把它挑選出來,2837<卡>以往來講,在篩土這個動作,其實不至於像到今年,這麼的,粉塵這麼多 老實講在這種粉塵這麼多的環境下工作,沒有幾個育苗的人撐得住啊。

 

胡育旗從小就在祖父的育苗場幫忙,長大後在電子業工作,但必須輪班、日夜顛倒,不願這樣過生活的他,毅然決然返家接手育苗場,投身青農行列,如今卻面臨父執輩也沒見過的難題,一年能種植兩期水稻的嘉南平原,這3年卻都只有單期稻作,育苗場的訂單直接少了一半。

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 胡育旗(左)

長期下來的時候,會造成這些產業鏈的人,開始迅速的離開農業,當他離開了農業之後,其實育苗場缺工的問題又會更加的明顯,最後育苗場逼不得已收起來,當整個上游的部分一直在收起來的時候,其實大概就是整個產業鏈大概是崩解的時候了。

 

為了因應嘉南平原休耕對農民造成的損失,農委會也不是沒有作為,祭出20億元的休耕補助,每公頃可領到9萬6000元,和前一次休耕補助相比,多了3000元,創下20年新高。聽起來很優渥,但實際耕作者卻未必能拿到手。

臺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其實實耕者能不能夠拿到多少,我們怎麼去跟地主談,所以就變成是一個檯面下的一個談判,那至於說能拿到多少,然後或者是說我們能夠爭取到多高的補助金額,那其實還是跟地主談。

嘉義大學農藝系教授 黃文理(右)

補助款到底由地主領,還是由實耕者來領,那當然農委會有這樣的機制,他們是希望雙方自己協調,那當然它一塊田也只會補助一次,但是對很多的、很弱勢的承租者來講,他要租到地,其實已經相對不太容易了。

 

一而再、再而三休耕,直接衝擊農民收入外,農田生態也會因此出現變化,像是一向難防治的雜草「雙穗雀稗」就會趁機放肆滋長,在復耕後,農民必須花雙倍心力除草,這些都是休耕衍生的隱形成本。

臺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右)

因為這種草比較麻煩,就在水稻田這種草,像這樣子有沒有,因為曳引機會翻田,把(草)它打成三段,它分別三段都會發芽,它不會死,它這樣就能活。

 

 

 

面對這些年來氣候異常,水資源匱乏的情況,農委會推動大區輪作來因應,鼓勵農民在供水不穩定的一期稻作期間節水,改種旱作,還發放津貼獎勵不種稻的農民,但嘉南地區的農友卻覺得節水效果不彰。

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 胡育旗(右)

 

臺南地區針對大區輪作領節水獎金而休耕的比例,大概有7至8成,但是後來發現到水還是一樣照放,水還是一樣浪費掉,那最後節水的比例沒有到7到8成,而是只有1至2成,所以美其名是節水,可是事實上沒有省到水。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蔡裕昌

缺水、乾旱似乎成為常態,停灌休耕次數也越來越頻繁,極端氣候帶來的天候變異,已經成為務農者、甚至是國家最大挑戰。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