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是二次移民,主要是沿著八掌溪和赤蘭溪往東邊山區走,早年有不少客家聚落!水上鄉的國姓村,就在與中埔鄉交界處,有一個叫做吊橋頭的地方,居民大多還會說流利的客語,這幾年向客委會申請聚落保存,今年剛完成入口意象,他們希望能夠重現日治時期的吊橋與菸樓文化,一起去看看,吊橋頭的客家味。整理好菸葉,放入機器包裝過後,準備擺進倉庫裡。

這一綑一綑堆疊整齊的菸葉,其實今年初就全部收成了,但是菸酒公司已排定時程,徐家的菸葉今年比較晚收繳,所以一直擺在家裡。

[菸農
徐來炎]
我繳菸葉是算(照輪)時間的,今年晚,明年就早一點,用輪的。今年菸葉為何會比較晚呢?就五月(過)後才繳,去年三月就繳完了,對,菸葉繳交用輪流的,對,早晚也沒辦法啊,公賣局他也要排時間。

[農民
范光輝]
(以前)農曆十月來,這邊整片都是菸葉,全村都種菸葉,菸農生活,對,種菸的生活,八月開始種,種到十二月就全部收起來,繳到清楚(結束)要到農曆,差不多三月就繳完了,都繳完了。

種菸葉曾經是國姓村最主要的產業,極盛時期,幾乎全村都在種,到現在全村只剩下徐來炎一人種,面積也只剩下兩甲多。

[菸農
徐來炎]
以前種菸葉在三界埔,十戶(中)就有九戶在種菸(葉),現在(沒有了),今年(我)種兩年了,那個許可配額,(因為)公賣局收回,只剩四分之一,剩下的都給我種。

三界埔指的是,水上鄉國姓村和隔壁的三界村這一帶,這裡的客家人是從北部往南移,定居下來後,再向當地南部人學種菸葉!事實上嘉義縣客家人,幾乎都是二次移民,分布在八掌溪和支流赤蘭溪,沿著河往東邊山上走。

[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客座教授 陳板]
一般人說,嘉義很少客家人,水上,更是不會有客家人,一般人想法是這樣。所以那時候(我)第一次去的時候,發現到,果然是,大部分都是河洛村的地方,結果還是保留了一群客家人,還會說客語,過的生活,也把客家文化帶過去,不過也有些是新加入的,和地方上,比如說種菸葉,那個南部人才會種的。

[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陳柏麟]
我們這裡嘉義縣的老一輩,以前來到嘉義這邊,很多,我們看到的,很辛苦。那我們那些前輩呢,都分布在我們的,嘉義縣的赤蘭溪跟八掌溪的鄰近的那種村落、部落,再往東邊山上再走的時候,都是看得到我們客家的村落。

==cg in==國姓村在水上鄉的東北角,而吊橋頭聚落,又在國姓村的東北角,旁邊就是中埔鄉,這裡是客家人口的集中區==cg out==自從吊橋在民國87年沖垮後,改建成現在的水泥橋,從老照片中可以想像當年的聚落風華。

[水上鄉國姓村長
劉志成]
(國姓村)總共有大概十一個部落,那吊橋頭剛好是在我們村的最東北的地方,然後,它之所以稱為吊橋頭的原因是因為,它原本在道將圳的源頭,那邊有一個赤蘭溪,那赤蘭溪沿順下來的話,剛好有一個交通的一個瓶頸嘛,所以當初在民國廿幾年的時候,那邊就是興建了一個吊橋。

[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客座教授 陳板]
那就是北部,關西啦,新竹地區的客家人,搬下去(的),姓范的、姓徐、姓張,住了整個村庄,那就是以前的吊橋旁邊,叫做吊橋頭。

[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陳柏麟]
在赤蘭溪往東邊走,甚至到大埔鄉,鄰近的那種村落都是在溪邊,次要河川都可以看到客家的聚落,那國姓村,也是跟我們中埔鄉很接近的一個鄉鎮,那隔了一個老吊橋。

道將圳是嘉南平原很重要的水利大圳,大概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的水源頭就在國姓村的吊橋頭,從這裡我們也看得出來,以前客家人與水利建設之間的關係。

人說「樹有本、水有源」!客家人要農耕,離不開水路,道將圳在赤蘭溪的水源頭就在吊橋頭。

[菸農
徐來炎]
我們吊橋頭,全部都是客家人!以前從新竹下來嘉義,我們客家人住在吊橋頭,全部都是客家人,也沒有河洛人,以前從新竹下來嘉義,河洛人很看不起客家人。

[農民
范光輝]
以前我爸爸從新竹關西(搬)下來的,(搬)下來住這裡打基礎,打基礎(就)是說租田來耕,以前我們客家人來這裡就沒土地,租田來生活,租田生活這樣。

[水上鄉農會
理事 朱文田]
我以前來到這裡,那還很小(的時候),以前它這(附近)的大廟,大廟,他不給我們客家人參加,它有財產嘛,財產被他們花掉以後,最後沒辦法的時候才給我們客家人參加。

早年有閩客械鬥的歷史背景,因此客家人來到異鄉落居難免被排擠,也因此吊橋頭自成一個聚落,還傳承了製作酸菜、福菜的技術,變成地方特色名產。

[菸農
徐來炎]
我們吊橋頭的菜,大都是種芥菜,種芥菜(收成)後就種白菜,做梅乾菜,蘿蔔、蘿蔔乾都有,(賣得)很好喔,一年在冬季的時候收成,到第二年全部賣光光。

[水上鄉國姓村長
劉志成]
那他們每一年就是八月份種(芥菜),然後十二月、一月的時候收,然後收到最後的時候,原本他們的行銷都是在菜市場,可是因為他們都是純手工醃製,所以它有一定的口碑在,所以它變成說,現在訂的人,已經超過他們所產的產量,所以剛好以這個方式,把他們(吊橋頭)整個客家聚落的一個原始,把它整個資料做完整之後,因為他們打算就是找一個(平台),就三個姓氏,然後看能不能統一產量。

既然這裡叫做國姓村,和鄭成功的淵源不在話下,村內的公部門也全部都叫「成功」,小學是「成功國小」、還有成功派出所等等,由於聚落分散,國姓村的宮廟和家廟也非常多。

[水上鄉國姓村長
劉志成]
在鄭成功駐軍到這邊來的時候有瘧疾,然後因為這個部落裡面,原本部落的族群還是滿融和的,那後來就是因為瘧疾的關係,大家就是,各個部落各個部落都是獨立的,然後每一個部落因為可能就是拜神明嘛,所以每一個部落它都成立一個,自己信奉的一個主神廟。就大大小小總共大概加起來十幾間,對,我看全國應該,以村庄來講的話,廟宇,以我們這個村最多。

[農民
范光輝]
奉祀大聖爺!(為什麼),(怎麼會奉祀大聖爺),那就是祖先奉祀到現在,才會這樣傳下來,到我這邊不知道是第幾代了,我也不了解,我不清楚,(是本來就從大陸過來),(還是說),(從新竹搬來的時候就這樣)?(從)關西來這裡!

把齊天大聖大聖爺和祖先牌位擺在一起祭拜,這是范家人從祖先就傳承下來的,所以連耆老也不知道緣由,同樣在吊橋頭聚落,徐家人則是祭拜三山國王,這也是祖先時代就傳承下來的。

[農民
徐榮才]
我們這裡姓徐的,徐家人,每個人都拜三山國王,王公爺,我曾祖父那時就有了,我後來才知道,那是上一輩從大陸帶過來的。

宮廟多、眾神各據一方,也衍生出一種獨特的藥草文化,一般鄉下連便利商店都沒幾間,國姓村卻還留有好幾間的中藥藥材行,鄉公所還在這裡興建一個香草藥用植物園區。

[水上鄉長
王啟澧]
我們三界埔算是我們整個台灣一個,算是藥草一個集散中心,雖然說整年的生產數量不是很大,但是呢,至少這個整個中南部地區,我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集散點,那大部分的一些藥草大概有青草,可能紫蘇啦。

[水上鄉國姓村長
劉志成]
然後(明鄭)後來是因為,要抑制這個,應該是說抑制這個瘧疾,所以有些廟的乩童起駕,就會指示說要種什麼藥草可以治什麼病,所以變成這邊大致上,早期都是以藥草為主,那後來就是,又改成種菸樓,然後又現在改成種木瓜。

從明鄭時期種藥草,到日治時期種菸葉,國姓村都留下了當年的歷史痕跡,現在國姓村想要把散落全村的菸樓,有系統地保留下來。

[農民
范光輝]
以前(種菸葉)(後來)那些政府,公賣局收回,跟你買,你本來被許可種,好比這麼說,許可一甲地,一甲地,你在這邊種它收回不給你種了,錢給你跟你買這樣。

[水上鄉國姓村長
劉志成]
因為當初的菸草它,政府沒有管制,那後來,就是有規定,就是它整個產量只能收成四分之一,所以大概以國姓村的一個菸樓的分布起來,當初有就是計算過大概有十七個菸樓,那這十七個完整的菸樓到現在真正完整的,可能剩不到兩個。

<做倉庫放些有的沒的。>

這棟菸樓,是目前村裡保存最完整的,現在也廢棄不使用了,只能當倉庫堆放東西!也因為保存菸樓不易,國姓村希望,從規畫吊橋頭客家聚落開始,一步步讓菸樓再生,今年剛完成的部分是第一階段,先有了入口意象。

<這邊是一個最早期的一個,范家的一個菸樓,然後現在已經都破損掉了,然後再進去那邊的話是一個豬舍,然後現在已經沒有養豬,改養雞,對,然後在豬舍再過去就是他們的一個廁所,就是他們主要的公廁。>

菸樓、吊橋、道將圳和醃製酸菜,這是吊橋頭聚落的產業縮影,地方認為,范家的兩棟菸樓,在翻修過後可以變成集會所,以及有特色的地方產業文化中心。

[水上鄉國姓村長
劉志成]
現在第一個階段的話它是一個,整個地形的一個就是設計,就是說我們打算就是,將整個舊,已經舊有的菸樓,跟它的一個整個主體結構把它翻修。那原本這邊水溝也是都垮掉了,所以才開始把它原本地貌把它重新整建起來。

國姓村希望,未來能夠重現日治時期的老吊橋,也和鄰近的客家文化會館導覽,結合在一起。

[水上鄉國姓村長
劉志成]
我們的第三個階段是把所有的菸樓,因為現在都還沒有整修,第二個階段是整修菸樓,然後整修完菸樓之後再來是把那個富成橋,就是之前那個吊橋頭,從這邊再做到道將圳的源頭那邊,對 (這)是第三個階段了。

[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客座教授 陳板]
嘉義縣也有一個,先有一個中埔的客家文化會館,當然現在還不是說(有)很多內容,像這種地方上有非常多這種,確實有地方產業的,有還會說客家話的,它的文物很多啊,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和水上鄉,大的鄉,還有嘉義縣這麼大的客家文化中心,客家文化園區有一個結合。

舊菸樓、水源頭,從入口意象、整修菸樓,國姓村最後會重現吊橋頭!未來的模樣,雖然現在只能想像,營造客家聚落,卻為這個沒落的村庄,帶來再生的契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