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日晚上,廣播節目「宜蘭客家情」準時在空中放送,已經持續了15年之久,在宜蘭這個客家人口比例不高的地區,一個客家廣播節目能做這麼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節目從企畫、採訪、錄製,完全由「掌牛妹」王秀玲一手包辦。王秀玲是南投國姓人,第二次到宜蘭是訂婚,第三次到宜蘭就是結婚了,當時沒想到宜蘭這麼遠,因為想家,老是哭溼了枕頭,不過公婆和老公都很疼愛她,也樂見她做喜歡的事情、鼓勵她參與客家社團和事務,15年來,王秀玲藉由廣播讓宜蘭平原上各族群一起認識客家,這兩年她還迷上了攝影,用鏡頭留下許多宜蘭美景。
宜蘭、宜蘭我愛宜蘭,客家、客家我喜歡客家,聽眾朋友大家晚安,大家好,我是「掌牛妹」,這個禮拜下雨下得這麼多,不知道聽眾朋友你們過得心情好嗎。

「錄音中」燈亮,溫柔的聲音透過空中傳送,王秀玲,正聲廣播電台「宜蘭客家情」的主持人,從小在南投國姓長大,曾經放過牛,於是給自己取了個「掌牛妹」的外號,嫁到宜蘭28年,因為環境關係,一開始的10幾年都沒機會說客語,直到一天,孩子的學校說要找會說客語的家長,到師大接受客語支援教師的訓練,開始,王秀玲和客家有了越來越多的交集。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我問說要做什麼,他說要甄試,要去參(加),學校要推薦到那個客委會去,要參加那個客語的老師訓練,我說好吧,那我去報名,他說不用,我已經幫妳報名好了,這就是說孩子對我們的一種驕傲。

從國姓山上嫁到宜蘭海邊,雖然曾經想家想到哭溼了枕頭,但家人一直是她最大的溫暖和支持。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我公公、婆婆很,很喜歡他媳婦是客家(人),客家妹,有一天,他們就在吃飯的時候,我在廚房,他就叫得很大聲說,秀玲妳快來看喔,那個電視裡面有你們客家的社團在找人,妳要去參加看看,不然妳來宜蘭都沒有客家朋友。

就這樣,和客家有了連結,電台也找上門請她主持客家節目,完全沒經驗的王秀玲,從頭學起,小小的錄音間,是她和聽眾交流的天地,有客語教學。

我們一起來學客家話,你一句、我一句,我們一起來學客家話,我們要去爬山囉,我要去爬山,嘴巴就沒有閉起來對不對。

有宜蘭平原上的大小事情。

為什麼蔥花,任它長滿整園沒有人去動它呢,那「掌牛妹」很好奇,就跟著種蔥的阿哥,種蔥的阿嫂,去到園裡。

還有宜蘭在地文學作品的分享等等。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當時的使命感比較重,再來說,當時做客家文化,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一些老人家聽,慢慢地改變,我們覺得說,每年每年要再加些什麼元素,(在宜蘭做客家的廣播節目會很難嗎),當然啊,一定比較難啊,不會說我們走出去,到處都是客家人啊,就算說他是客家人,也不一定說他認同客家。

即便如此,節目一做就是15年,除了客家聽眾,也累積了不少非客族群的聽眾,雖然他們不一定聽得懂客語。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我要做一小時的節目,其實我要蒐集很多東西,做一個客家節目、當一個客家的主持人,出去人家問妳說妳的名片呢,我說我從來不曾印名片,但是,我們有一個客家節目,做了十幾年了,那就是我們最好的名片==ns==

我們宜蘭都很流行嘛,都用插的對不對,一次我們都要插幾株這樣,長起來大約會有幾株這樣,一畦插起來,差不多一列,算說一列一列,六株,六株,生長是照一百天的算就是說,差不多,它會,它會生長到差不多二公斤左右,才標準。

走進蔥田,親和力十足的王秀玲,在和農民閒話家常中,也完成了採訪。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說實在的,我「掌牛妹」真的好奇心很強,尤其,可能(因為)是鄉下人,看到,看到了鄉下人有一個親切感,我就會想要停下來跟他打一下招呼,這點我覺得還不錯就是說我們交了很多朋友。

像現在這樣煎的時候,我們要怎麼看才可以翻面,不可以一直翻,對 不可以一直翻,就是要等它那面熟了翻一次就好了,喔 這樣喔。

客家為主,但不侷限客家,多元的交流反而獲得更多,節目也更豐富。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自己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個,有一個愛以外,我同樣我也喜歡別人的文化,因為我也在學習,我河洛語不是講得很好,不過我覺得說,我每次開口後,會越講越好,一樣,別人也會想說,欸,不然我也來學妳的客家話看看。

多年來用聲音傳播客家,這兩年王秀玲也迷上攝影,用鏡頭記錄宜蘭==ns==

帶我們到她口中的祕密基地,全副武裝、架好腳架,在快門按下的那一剎那,留住瞬間。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像我拍花,有的破破爛爛的,我又覺得它很美,這是它的生態啊,我們為什麼每次看到都是美好的一面,傍晚的暮荷、或者是說雨天的雨荷,其實我最愛看到的是暮荷,他們都笑我說,那個暮荷都已經軟趴趴,我說,問題是它燦爛過了。

透過鏡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有時不完美也是一種美,也是因為攝影,讓王秀玲對宜蘭有了更多的認識。

[正聲廣播電台 主持人
王秀玲]
我是這一、兩年才知道說,從南到北,那個龜山島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它的日出也在,以龜山島當地標的話,它的日出的角度也都不一樣的,還有潮汐這個問題,我都不知道,跟著學攝影後,我一定要了解這些東西,這我不用花錢去買的。

在福佬人為多的宜蘭,透過廣播讓大家認識客家,藉由影像留住宜蘭的美和變化,客家山城女兒,克服距離和文化衝擊,在宜蘭有著自己的一片精彩。

照片提供 王秀玲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