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客家人到台北城打天下的足跡,不免都會提到克難街、南機場,「南機場」是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地名,日治時代此地是日本陸軍的練兵場,在松山機場還沒建設前,是飛機練習升降的地方,戰後,練兵場改建成青年公園,不過這個區域仍常被稱作南機場。而其中一條彎彎曲曲的破敗道路克難街,後來也成了萬華區的國興路、青年路與萬青街。據考證,克難街應該是台北市第一條客家街,因為剛上台北打拚,手頭比較緊,客家鄉親只能在台北城邊陲地帶落腳。五十多年前興建的八到十二坪小坪數國宅──南機場國宅,後來也成為客家鄉親入住的好選擇,時至今日都還能在這裡找不少客家鄉親。
這體育服、制服就像這樣,這樣的就是制服。

一邊整理櫃子裡的國小制服,溫秀英一邊說起,和老公魏建忠,在南機場國宅經營百貨行的歷史,店就開在忠義國小對面,一晃眼就四十幾年。

[南機場居民
溫秀英]
國小的制服,我賣四十年囉,賣很多囉,晚上我可以賣到十一點,十一點來找我買制服還買得到喔,所以說,讓家長很方便這樣啦,所以我就繼續賣,你看我先生也那麼多歲,七十幾歲了還在賣制服==ns==

只賣老人穿的(鞋)而已,現在要比較好的、年輕人的(式樣),我賣不起。

魏建忠其實也知道,這些鞋子款式早就跟不上潮流,生意大不如前,但無論如何,就是狠不下心把店收了,畢竟是靠著這家百貨行養家糊口、把孩子拉拔大。

[南機場居民
魏建忠]
以前隔壁也租一間,兩間,兩間打通,那時候還,做百貨(生意)還不錯,利潤比較薄,可是生意還可以,到現在沒有改變就沒落啊。你就要轉型,沒有轉型就沒落了==ns==

同樣在南機場國宅做生意的客家人,還有羅張娘妹,她是民國53年,南機場第一期國宅興建完成就遷入的第一批住戶,雜貨店一開就是半世紀。

[南機場居民
羅張娘妹]
開五十年了,對啊,現在就是,沒生意啦,也在考慮想要收,那收了那些人又說,你如果收起來會生病喔,我說才沒那麼倒楣,他說,收起來沒工作,你要去哪裡,被人家這樣一講,又再考慮想(說),賣少一點,有些可以退(貨)的就賣,不能退的,要丟掉的,就不賣,那賣了會虧錢==ns==

早年客家人剛到台北打天下,沒錢、沒人脈,只能在台北城的邊陲落腳。

[文史工作者
陳板]
日治時代就是南機場,克難街就是,更旁邊的,等於說,一個大家不要的地方,不是都市發展的地區,所以這樣的地方才有客家人,來到都市打拚,你沒本錢、沒那麼多好的這些條件,才會找到這樣的地方。

[南機場居民
魏建忠]
(那時候從客家庄上來打拚比較苦這樣)?,比較苦,對 沒錯,這一帶以前是算古亭區,以前,古亭崁頂這一帶很多客家人,青年公園周邊,很多矮房子,客家人很多==ns==

戰後大量政治移民和城鄉移民,湧入台北,違建叢生,為了安置違建戶,政府在南機場陸續興建8坪到12坪的小坪數國宅。

[南機場居民
羅張娘妹]
我那邊的房子被它拆掉,違章建築啊,那邊被它拆掉,這間是分配的,就來抽籤,抽籤配到這間房子,就是南機場(這邊),一住就住了五十年了,現在剛好五十年。

[南機場居民
葉瑞梅]
就是第一批蔣介石蓋的,建造的,蔣介石蓋的國民住宅,第一批就是,你要是被它拆除,(在)水源路的違章,以前才五萬五千元的房子,現在賣到幾百萬。(以前)要進來,五萬多元就可以進來。

早年到台北打拚的客家人大多手頭很緊,經濟狀況不好,只買得起小房子,南機場國宅,可說是當時「屋小好成家」的最佳選擇。時至今日,南機場忠勤里31個鄰長,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

[南機場居民
李榮堂]
南機場有三股人,一股是河洛人,二股是外省人,三股是我們客家人,就三分天下對了。

[文史工作者
陳板]
這邊很多還是客家人,當然有些搬走了,但大致上,有些,不會走的人還是不會搬走,所以這邊最多的還是客家人,從事各行各業,做什麼美髮的啦、修腳踏車的、開中藥店的,這邊很多我們的客家人,要長期拜師、學手藝,有這樣的一個技術,學技術,才有辦法生活下來==ns==

離開家鄉到台北城打拚的第一代客家鄉親,大致是從南機場附近早已不存在的克難街開始,向外擴展,開枝散葉。在近半個世紀前,南機場是「台北客」的新故鄉。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