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大量進口便宜香的衝擊,再加上機械化的產製取代手工,台灣的傳統製香產業已逐漸沒落,僅存的製香師傅也都上了年紀。不過,在高雄旗山,有一位年僅37歲的年輕師傅徐銘懇,傳承了父親精湛的手藝,繼續手工製香的工作;除了客製化、開發新商品,也開放工廠供人參觀、舉辦體驗活動,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台灣傳統製香產業、也懂得如何分辨香的好壞,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把父親的精神延續下去。
浸水、沾粉、攤開,一大束的香,在製香師傅的手裡漸漸成形。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第一個步驟就是打底嘛,然後要(變成)這麼大支,需要有四個行程,一個就是打底,然後二、三、四就是,直接把它覆蓋上粉把它變大支這樣子,然後這樣就可以拿出去晒。

師傅熟練的重覆上粉動作,每個步驟都關乎成敗,馬虎不得。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而且裹粉,一定要往中間,不可以往前面或是下面,這樣會不平均,然後這個是,展香啦,每個人做香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因為每個師傅做工都不一樣,對啊,這個就是,通常就是做香幾乎每個人都會的,就是那個扇子嘛,就是扇子這樣子,一個扇子的形狀,它的目的就是比較好找,有些黏住的香會重疊,要把它篩選起來然後再重做這樣子。

製香師傅徐銘懇說,光是練這個開扇的動作就練了一年,力道的拿捏和技巧,得靠經驗的累積,而每個製香師傅慣用的手勢也不盡相同。

會有沙沙沙的聲音,就是下面在摩擦的聲音,這個是我學的啦,有些人是這樣轉,這樣圓周形轉,有些人是用掄的,用掄的==ns==

徐銘懇的技藝傳承自父親,幼稚園開始他就得幫著家裡。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因為我還沒出生,我爸爸、媽媽就在做了,在幼稚園的時候就開始在裝那個小束香,對啊,裝小束香,爸爸、媽媽說,只能你能把這個東西,比方說你要裝一千束,你一千束裝好,你就可以出去玩了,但是從早上裝裝到晚上也裝不好啊,一千束是滿多的,以一個小朋友來用,還要算、還要裝、還要用那個袋子把它黏好。

從小幫忙,為了生活,也無所謂喜歡不喜歡,就像身為獨子的父親,當時也是為了要讓母親能過更好的生活,才跑去學製香。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因為爸爸以前也是獨子啦,想要說照顧阿嬤,想要,以前有賣過豆腐啊,對啊,跟阿嬤賣過豆腐、香蕉啊,想說這樣也不是辦法,總要學一個一技之長,然後就跑去屏東,學做製香。

徐銘懇說,以前香做好,都是用擔子挑著出去,沿街叫賣。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以前的成本金額是只有一台瓦斯爐,跟一個,以前阿嬤留下來那種扁擔啊,挑水果賣香蕉的那種扁擔,然後以前不是像現在,不是叫一卡車的貨,他們都是有多少錢,(就)叫幾斤幾斤的貨跟香腳,是幾把幾把,然後再慢慢做,然後做完成品之後再擔去街上賣。

徐銘懇退伍後,就接續父親的工作,忍受著夏天不能吹冷氣、電扇的高溫,37歲的年輕人,做著百年傳統製香。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每天只能面對著椰子跟香蕉在聊天啊,因為沒有人啊,完全都沒有人啊,他們(年輕人)不想去學第一個原因就是很累,而且,又不能穿帥帥的,而且身上都是,都是黏的、沾滿黏的那個香粉啦。

因為低價的香大量進口、機械化取代手工,台灣傳統製香產業已不多見,再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有的廟宇甚至已經不燒香、不設置香爐了,面對傳統製香產業困境,徐銘懇卻還是很樂觀。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我是不會擔心啦,因為這是文化傳承的一些,一些,從歷史走下來到現在是,每年、每個時代都會經過的這種文化傳承的轉捩點嘛,但我覺得,燒香拜拜是一種信仰跟尊敬祖先、神明的一種,一種虔誠啦,因為也是傳達,傳達那種思念的感覺,所以這種事,我是覺得是不會改變的。

同時點燃二種不同原料的香作實驗,從燃燒後的香灰形狀,就能判別香的好壞。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它的香灰留得越長,就代表它有,一定有放石灰粉跟碳酸鈣的成分,所以它是硬質的,不是像旁邊這支是霧狀形的,你看用下來是一整塊掉下來的,所以它是會燙手的,是聞久了會對身心,對呼吸道是會構成不好的,的那種效應==ns==

重視品質、不求量,還提供客製化服務,這是徐銘懇,因應這個傳統產業未來的經營方式。

這個用的時候都不能斷,斷了,斷了就沒有辦法了,就要重新用了==ns==

香鐘又稱長年香,是常見的香環再放大好幾倍,在古代原是計時的工具,一般是信眾對神明有所求,或出外工作不能天天到廟宇奉香,所以用懸掛長年香的方式,來代替日日奉香。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你手在用那個,轉它的速度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種頻率在不可以硬扯,不然會很容易斷掉,通常我們平安香鐘,有半個月的,跟一個月的,跟三個月的,然後通常會做越大的,通常都是出外的工作伙伴,因為很少回故鄉,為了要虔誠對廟的信仰,所以就,特訂了三個月的平安香鐘,保佑他們在他鄉、在外面工作能平平安安然後賺大錢。

懸吊起來有2公尺高、可以燃燒三個月的香鐘,光是綁線就要綁四個多小時,都需要手工來做。在父親離開後,徐銘懇更覺得,要把父親的手藝和精神延續下去。

[製香師傅
徐銘懇(客籍)] 我爸有一句話說,你有了失敗之後,你才會有一種,有一種成功的感覺啊,對啊,你一定要有失敗,你才會有所成功,對,(爸爸對你的影響也很大),對,就是保留他的一些做香的一些精神,一些保留的文化,不然我早就用機器做啦,機器做更輕鬆啊,對啊,但是你如果沒有用純手工用手去做的話,就沒有那種感覺。

誠信待人,不用怕沒有生意好做,用心做好香,是徐銘懇回報父親的方式,而這些香,也是他懷念父親的味道。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