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的天災重創台灣山林,國土保育與水土保持總在災難過後受到討論,然而每當談論到高山農業問題,總是陷入膠著,這當然是無法逃避、亟待解決的課題。像生產頂級高山茶的梨山、大禹嶺,就因為很多茶區都在國有林班地,被要求全面剷除;但這麼多出名的好茶,還有高品質的水果,未來該怎麼辦?能不能有兩全其美的方法?純淨的山泉水,透過自動噴水器,很有節奏,一圈又一圈旋轉,為青翠的茶樹灌溉,在海拔兩千公尺的大禹嶺,即使陽光燦爛,清晨的空氣中仍然有冰冷寒意
山巒圍繞之間,來自花蓮吉安的楊先生,栽培照顧這片高山茶園就快二十年了,每天不論天氣是好是壞,溫度或高或低,都把茶葉當做生命一樣,極度用心呵護,因此對大禹嶺茶,他可是無限驕傲。
[大禹嶺茶產銷班
班長 楊肇基]
他(茶商)來買茶他就沒說什麼,先將茶葉嫩葉摘起來,只咬一咬就訂了,他懂得品茶的就瞭解了他內行的人就知道,咬一咬就知道很甘,會回甘不會澀、不會苦,這樣他就知道了,馬上錢就先拿出來了。
只要試吃葉子,就想付錢下定,突顯高山茶在優質的天然環境中,的確有一定水準,但這一切成績,卻隨著這些年,地球暖化溫度上升,出現一連串嚴重天災後,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十幾年來每逢豪雨,台灣土地就承受數不清的災害,從山崩土石流到潰堤甚至滅村,傷害一次比一次大
於是在痛定思痛的檢討過後,政府決定全面實施國土復育,全面做好水土保持,希望把大自然恢復原本面貌,盡量不要再發生難以彌補的傷害。
但是當環保變成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標時,這些在高山上開墾幾十年的農作物,不管品質多棒,價值多高,都開始被當作眼中釘。因此包括,以高山茶和高冷蔬果聞名的,大禹嶺和梨山等等在內,只要是林務局認定破壞水土保持,危害國土復育的國有林班地,都正被如火如荼收回。
[梨山果農
葉兆仁]
這裡每個人(墾農)年紀都有了,都六、七十歲以上了,像現在下山全部的人,很多人山下都沒房子,平地都沒有家,大多都在果園生活。
即將被收回林班地的農民,擔心未來無法繼續耕作,不知何去何從,但畢竟山地保育已經是世界潮流,經過多次協調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林務局目前已經用法律途徑,強制收回部分林班地。但開墾這一大片山林,不管是對是錯,總不是短短幾年或很輕易就能完成,農民們現在只希望,是不是能有折衷方式,不要立刻趕走他們。
[梨山區合作農場
監事主席 賀凱民]
我們知道他(主管機關)都是對國家政策是很盡力在執行,也都是出於好意,但是農民的生活或是大眾的生存,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說,給我們一個退場機制,我們已經在談了嘛六年、九年看怎麼樣做,我們是絕對配合政府的,因為政府的政策也是很有道理,也對大家都是很好的。
或許是保護環境刻不容緩,或許是擔心和農民無法達成默契,林務局和相關單位,還是決定依據法令收回林班地全面造林,但是大半輩子都在山上的農民,建議政府考慮混合造林。
[梨山區合作農場
總幹事 傅文達]
其實這地球,我們農民,我們所有民眾都生活在這上面,農民也是一份子啊,我們也希望政府的政策既然這樣(全面收回),我們大家就來配合來合作,難道你說這造林木跟農作物果樹茶樹共同讓它成長,這兩全其美的事情嘛。
[大禹嶺茶產銷班
班長 楊肇基]
希望政府,讓我們配合造林,我們跟他們配合,他們要多少棵我們就配合,你要六百株我們就六百株,一千株我們也種,種好之後就是說給我們三年,意思就是三年的復育期,然後再來三年看要怎麼管理,我們農民就跟你全面配合,配合到說,成樹成長,樹長大了,例如說,把茶樹果園遮住了(陽光)沒辦法成長了,我們就很自然回山下去了。
農民說,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既然政府要造林,希望由他們先種,農作物在樹木長大,影響作物養分沒辦法生長後,農民自然就會退出,甚至事先簽約訂出規則,他們都願意配合。
[仁愛鄉榮興村
村長 葉進]
他(林務局)要造林,我們這些農民來幫他造林,讓他們慢慢轉業,看要經過多少年,大家可以協調,大家派人來檢驗,不聽話的把他(耕地)收掉,算說,等這些造林長大,讓這些農民慢慢來轉業,慢慢的這是不是兩方面雙贏,政府也不用花這一筆造林費用。
走進這片位於大禹嶺山坡上,以前農民租來種蔬菜水果,目前只剩整片雜草的林班地,當地居民說,五、六年前被收回之後確實有造林,但看看現在的成績,對於水土保持有多大幫助,不免令人質疑。
[大禹嶺果農
廖先生]
造林地造得這樣造了六年了,(造六年這樣子啊)對,(他都有種樹嗎),有啊有種但是都活不了,活的沒有幾棵啊,你看啊。
[大禹嶺茶產銷班
班長 楊肇基]
我們要是幫政府造林,絕對成績比外面造林要好,外面造林種一年才來一次,草長了他來鋤草也是死掉,他哪有看到樹那麼小株在那裡,他也看不到,看不到鋤草機來就砍掉了對不對,又沒去管理
[東勢林管處
處長 陳奕煌]
按照規定,就發包給廠商在這造林,同時(因為要)造林,馬上收回來(林班地)馬上就會造林,我說如果林木有枯死的情形,廠商他會照合約辦理補植的工作。
強制收回國有地,甚至剷除原有農作物,目的是為了要造林保護山坡,但如果種了卻沒有好好照顧,樹木就是眼前這個模樣,至於另一邊,這些同樣因為強制收回政策,即將消失的老蘋果樹,農民更無奈。
[大禹嶺蘋果農
吳壬奎]
像這例如這麼大棵的樹,砍掉的話(回收造林),開始種(小樹)也沒那麼快,那我們照顧那麼久了,已經四十年的樹他卻要砍掉,這水土保持也做很好,大樹砍掉要種小樹沒那麼快嘛你砍掉以後是不是下大雨的時候,這泥土更會容易流失嘛
因為法令認定問題,不是造林用的果樹,很可能在收回土地同時,就無法繼續存在,這對農民來說,的確在情感上會有失落。
台灣高山的風景非常漂亮,相對在這裡種出來的水果或是茶葉這些,品質也是一級棒,不過就在這大量開墾同時,原本漂亮的山坡地,可能多少也受到影響,但這環境跟農產是不是能同時兼顧呢。
造林已經是全民共識,高山地區的農民,其實也都可以理解甚至願意配合,但因為果樹補償金,或能不能再延長種幾年的問題,造成官民始終僵持不下,但困局既然暫時無解,有人決定積極面對,以實際行動讓有關單位相信,混合造林是兩全其美的最佳方式。
一棵棵夏天翠綠,冬天金黃的銀杏,雖然還只是一個人高,但在這高海拔的山坡地,伴隨茶葉一起成長同時,不管對美觀還是對環保,都證明用心的農民還是不少,而目前,這也是他們最重要的訴求了。
[大禹嶺茶產銷班
班長 楊肇基]
我們這山上,這梨山地區的農民實在很有心啦,也是盡量配合政府來造林,所以說我造林,他一開始公布(造林)我就開始造林了,這就第五年的(樹)比我人還要高,滿用心啦,我們不是像外面人講的,我是披著羊皮的狼這樣,實在是冤枉,
[梨山區合作農場
總幹事 傅文達]
農民目前他有造林也有農作物在那裡,有茶樹、有果樹的,造林成功的範例很多啊,林務局要讓農民要相信農民,(混合)造林一定要成功,你如果造林不成功,雙方面契約寫清楚,你如果造林不好我(林務局)就要馬上收回,這大家可以共同法院來認證。
[東勢林管處
處長 陳奕煌]
因為他們提出來的問題(混合造林),時機已經過掉了,以前大家有這意見的時候有意思的時候,他們(墾農)不同意,同時在民國九十一年的時候,農委會就已經有做政策的裁示,就不同意說混合造林
在國土復育的政策下,主管機關嚴格進行,「收回林地、全面造林」,對於高山區域墾農來說,當然是無比震撼的衝擊,但是當重建山林號角響起,卻又不希望,高品質農產消失之際,如何讓例如不栽種水保殺手高冷蔬菜,或是並不在危險坡度耕耘的農民,能降低不安情緒以及有機會順利轉型,甚至配合政府造林,創造雙贏結局,正考驗這塊土地上所有的人。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Jun 04 Fri 2010 12:07
178集-高山墾農的兩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