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因竹科發展,吸引許多科技業人才移居,不只地貌開始出現變化,青年返鄉也成為風潮。也在科技中心附近的新埔鎮,這幾年就讓人感受一股新力量進駐。一般人說到新埔,或許會聯想到粄條、義民廟等等,事實上新埔的文化資產相當豐富,有高密度的宗祠、家廟,到處充滿傳統建築之美,最近有青年團隊努力找出地方特色,並結合人文景觀發揮文化底蘊,推動「藝文地方創生」,逐漸勾勒出「新新埔」的輪廓,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輕鬆說笑 邊走邊聊,跟著導覽隊伍走,一個轉彎,轉進新埔鎮鎮上一條狹窄繽紛的小巷。
你在這一幅畫裡面可以看到整個新埔鎮,整體會看到的東西跟印象在這當中。
這一面整整用4萬片馬賽克瓷磚拼貼的牆,是藝術家呂誠敏的童年記憶,在這幅「新埔街」上,有長長的老街、高聳的天主堂及老建築等鎮上多處景色。
「小黑人」就是作者呂誠敏老師,他跟我說是他小時候的印象,在新埔鎮大街小巷穿梭的過程,他把這樣的印象融入在他的整個作品當中,所以小黑人就貫穿整幅作品的一個新埔印象的概念。
循著作品按圖索驥,往街道的方向走,映入眼簾的是剛才那幅作品的「放大真實版」,抬頭就是天主堂,沿著騎樓走,又遇到歷史悠久的廟宇。
參與民眾 王珮綺(左)
今天透過這樣的導覽過程,就真的走到了巷弄街道裡面,然後也可以更加去看到很多的這些古蹟,然後宗祠、家廟的這些建築裡面的,就是會很吸引我的是這當中,可能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是什麼樣的故事的過程裡,是很吸引我的。
參與民眾 吳家吉(左)
新埔很有活力,並不是像表面上很多人認為只有美食,我們去很多地方玩的時候,美食很重要沒錯,不過還是必須有文化,文化才能吸引人說,這裡的文化元素、歷史是什麼,這樣才有意思。
由「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發起的「藝文地方創生」計畫,包含行腳、音樂、繪畫和戲劇等內容,希望開啟新埔鎮新與舊的世代對話。
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主理人 邱子維(右)
我就思考說藝術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它其實是可以去,就是它是軟性的、可以捲動很多人的內心,然後去推動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當我成立工作室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說「藝術共創」它如何去,讓它變成是很有趣的地方創生的形式。
在新舊交錯的街道巷弄間穿梭,就像是搭乘時光機一樣,邊走邊探險,順路還能拜訪藝術家,每條路、每棟建築,都有新埔人的生活軌跡。
參與民眾 鄧君婷(右)
看到新舊的並存是我覺得很印象深刻的,前面這一條車流來來往往,很多的商家、店家,但後面那一條是過去的商業街,那有很多的冰店、電影院,很多一些沒落的店家,雖然沒落了,但是反而是很適合人居的。
參與民眾 張博舜(右)
透過導覽的方式有人解說、去講、去互動的方式,透過問答的方式,可以更了解到底有什麼故事,可以更有自信說出我住在這,有很多故事可以講,他也可以帶像是同儕、友人來到這裡。
透過踏訪廟宇,閱讀新埔的古今之美,新埔街上最大的廟宇「廣和宮」,早期廟前是廣場,當地很多重要活動都會在這裡舉辦,輝煌一時。
新竹故事館館長 傅崇豪(左)
廣和宮就是我們新埔鎮這裡最大的廟宇,那我們都叫它「王爺廟」,所以很多祭祀的活動,還有像是元宵、踩街,都會從廣和宮前面經過,非常熱鬧,它大概是1860,到現在也有100多年了,那很多新埔的廟宇或者宗祠,都在那個年代陸續建立起來。
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 洪千鶴(左)
新埔其實是有非常深遠故事的一個地方,它曾經在清代末期、日治時期,都是商業非常繁盛的一個區域,所以在這邊留下非常豐富的文化資產。
許多老店仍充滿活力,繼續寫下精彩的篇章,而當地不只老建築多,更有著高密度的宗祠和家廟,走著走著,就像是走入一間沒有圍牆的博物館裡。
新竹故事館編輯 傅崇豪(左)
新埔其實是我們最早開發,新竹縣最早開發的鄉鎮之一,大家去看古地圖就會看到有一個新埔街,所以其實在當地,在那麼熱鬧的時候,然後就會有那麼多的廟宇,包含當時因為客家跟原住民的關係,其實也會希望有神明,在開發的時候給予保佑。
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 洪千鶴(左)
這邊可以留下了非常多的宗祠跟家廟,那它可能是全臺灣宗祠、家廟密集度最高的區域,那所以我們在這邊,其實透過相關計畫,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把這些宗祠、家廟,還有各個文化資產點做一個串聯,那我們就提出「三街六巷九宗祠」這樣子的口號。
在宗祠、家廟密集的區域周邊,舉頭不遠處就是一大片新大樓,形成了在同一座城市中,新舊建築並存的特別景象。
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主理人 邱子維(右)
新埔鎮最大的變化就是,最近房子拆很多間,我們剛才在走讀的過程中,其實也有看到很多正在拆掉的房子,跟蓋起來的新房子,所以其實大家,還有外環道的一些,就是原本的田變成蓋房子,種田變成種房子這件事情,就是它其實吸引很多科技新貴進來,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說,如何去讓這些人真的也是,變成一個「新新埔人」的樣子,就是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未來的想像。
企劃師 陳建成(右)
地方上有很多老屋、老地方,有的比較幸運完成整修,修繕好後可以讓年輕人,或是想認識地方的人,有機會進入地方、回家鄉時,可以來認識當地,假如這些老空間全都沒了、拆除了,如果年輕人或外界有心人士,想投入、來做點什麼,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在都市演化的進程中,有越來越多的老屋逐漸消失,也讓人驚覺如果繼續下去,那麼城市紋理將點點滴滴流失,因此青年團隊就選定以當地老屋為據點,推動地方創生,號召更多人共同關注在地。
記者 許儷齡(右)
新竹的縣定古蹟「新埔潘屋」自從2020年修整完成後,就交由潘家人自行使用,現在建築分為兩部分,一邊屬於潘家人生活的空間,另外一邊則是潘家人租給教育單位,期盼空間能有多樣化用途。
潘屋管理人 潘紹宏(左)
我們把房子修整好後,希望大家來新埔參觀,由我們潘屋來帶動,希望將來新埔的觀光發展能更繁榮,所以說我這邊也有租給年輕人做文創。
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主理人 邱子維(右)
潘屋是我們新埔鎮最具代表性的伙房屋的形式,四合院的形式的一個聚落,然後潘家人在新埔鎮,也是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家族,那他們也很願意把空間外租給大家,也是我們新埔鎮現在唯一比較是常態性開放的伙房屋。
潘屋位於新埔市街南端中央地帶,形勢依山傍水,大片綠色草皮的庭院,以及淡雅古樸的紅磚牆,瀰漫著古色古香的悠然靜謐,這群年輕人就從這裡,開始孵他們的「新新埔」夢想。
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人相互集結,在這座見證新埔發展的古蹟裡,勾勒「新新埔」的藍圖。
道地音樂工作室主理人 彭文漳(左)
因為我自己教課之餘,我還是希望能保有創作這件事,那子維就找我問我要不要一起執行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在去年的時候,就有蒐集非常多新埔在地才有的聲音,像是打鐵聲,還有像中元祭殺豬的聲音。
新竹縣教育局青年事務科科長 陳宥婕(左)
這次的計畫它其實有引進在地的藝術家的深耕,然後還有做利用像現在podcast是一種新興的媒體,那利用podcast把在地的聲音、傳統的聲音蒐集起來,然後把它變成一首歌曲。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提到新埔就會聯想到粄條、神豬或義民信仰等,這些很接地氣的內容,都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
「少女卡拉」樂團主唱 黃稚嘉(右)
我們這次的歌詞裡面,就是蒐集新埔人對新埔的未來是怎麼想的,他們對他們生活的城市,他們有什麼想法,對此又有什麼感受,是好的或是壞的,還是說我很想去都市打拚、不想回鄉,這也是一種,又或者是很愛鄉下的,還是覺得客家便當好吃,這種對自己家鄉的熱情。
轉新埔啊 轉新埔,食茶坐尞个下晝,轉新埔啊 轉新埔,兄弟姊妹打嘴鼓。
這些日子他們到處走訪,努力挖掘故事、蒐集素材,要創作一首充滿「新埔味」的歌。
「少女卡拉」樂團主唱 黃稚嘉(右)
藉這次計畫去學習自己的文化、去學習自己的語言,去跟街坊鄰居相互交流的一次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更能認識自己的故鄉,對我來說是認識新埔,但對新埔我們這個團隊來說,是更熟悉自己的故鄉。
音樂工作室主理人 彭文漳(左)
我自己會返鄉是因為我覺得這邊教育很匱乏,教育資源匱乏,我小時候要去學很多東西,都要去竹北六家市區,就是我們好像很注重在生存,可能生活上我們就要去很多,去地方去要資源,但是我現在長大之後,我覺得我是一個可以,當個手心向下的人,所以就回來這個地方。
無論是青年返鄉的心境轉變,或是風土人情經過淬鍊後的轉化,每個想法、每一幕生活即景,都有待放慢腳步觀察、細細品味。
駐鎮藝術家 林繼勝(左)
這邊更多的是比較,更多是一種人情味,所以我不只是畫圖,也會遇到那些鄉親,他們會問我,你為什麼要來這邊畫圖,然後就跟他說因為這邊很特別,然後他們也看不太出來,所以我就給他們看我的圖,因為我的圖就等於是讓他們覺得說,這邊是有一個非常有,特別的地方。
記者 許儷齡(左)
不僅用畫作記錄新埔,這群年輕人正在規畫要將畫作、音樂以及戲劇匯聚起來,讓各界看到「新新埔」。
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主理人 邱子維(右)
我們現在腳踩的這個廣和宮,就是當時1895的歷史現場,所以我們就會用一個實境的沉浸式劇場,我們可能就一群群眾在這邊,然後我們就突然有日本人從外面殺出來,我們就會做一個沉浸式的狀態,這是我們劇場希望可以呈現的形式。
地方上重要的義民信仰文化,在這項藝文創生計畫中也很有份量,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規畫和劇團合作,結合環境「演歷史」。
參與民眾 張博舜(右)
今年他們用戲劇的方式,可以透過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加以「轉譯」這些在地客家文化的內容,我覺得很不一樣。
新竹縣教育局青年事務科科長 陳宥婕(左)
對比較歷史悠久傳統的鄉鎮,一定會帶來一些擾動,因為年輕人其實他是最具有創意的一個族群,那伍柿山它其實一直以來,都在做地方創生的事情,那希望可以把新埔的在地的文化,可以發揚光大。
從在地觀點出發,逐步凝聚社區,希望找回新埔的活力。
伍柿山蟻窩文化工作室主理人 邱子維(右)
新埔很多年輕人其實回來不知道要幹嘛,所以,不是要改變,是要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是我回到新埔鎮,我有好朋友可以彼此聊天、一起來做一些事情,這件事情我想要建立起來,那有人進來我們才能把這個地方,往一個更好的方向去邁進。
企劃師 陳建成(右)
今天我從苗栗市過來,因為竹竹苗很多年輕人現在在關注社區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地方創生,但是在地方上做這樣的事情的人,其實並不多,因此如果不同區域的年輕人可以一起協助,一起站出來互相陪伴,大家才會比較有感覺。
當少子化、高齡化、人口外移等問題越來越嚴重時,有一股青年力量,努力延續傳統 持續創新。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