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科技發展,以往一直想要挑戰自然,後來漸漸修正這樣對立的關係,也越來越多新科技是以大自然為師。近年來,一項所謂的「仿生科技」發展成為全球的新興產業。仿生科技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魔鬼氈,一片是很多的小勾勾,一片布滿了小環孔,兩片結合就可以緊緊卡住,這是1948年一位瑞士工程師,從夾克上沾滿咸豐草針刺獲得的靈感。另外像抗反射的太陽能板,是模仿昆蟲的複眼。而在農業領域,近年來也開始發展「仿生農業」,有機農業愈來愈盛行,顧到了品質,卻無法穩定供應龐大人口所需糧食,還是得依賴慣行農法來滿足量!科學家與生物學家尋求質量兼顧的新科技與新農業,開始師法自然,包括我們曾介紹的魚菜共生,也是一種師法自然,讓資源循環的概念。仿生農業是什麼?與有機、植物工廠又有什麼不同?來看我們的深度報導。
走進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溫室農場,這一整片、各式各樣的綠色蔬菜,都種在沙地上。溫室,顧名思義就是比較溫暖的地方,在台灣最熱的南部蓋溫室,還是種在沙地,可以說是多重逆境測試,但室內溫度卻沒有想像中高,植物也長得不錯,來自美國的學者珍妮很好奇,這一套生產系統的原理是什麼。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仿生農場
業者 楊洵]
她是第一次來到台灣,她之所以來到台灣,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是台經院的,很熱力的主辦跟支持,那一方面也是我們,那當時因為我們這個系統,在屏東科技大學的老師說,我們這個系統其實是,就是仿生系統的運用,在農業上的運用。
珍妮‧班亞斯(Janine Benyus)是生物學家,也是全球仿生科技先驅大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將她列為全世界不可不知的十位大師之一,自從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當科技發展到達一個極限之後,各領域學者開始思考,我們要從哪邊學習、去突破呢?很多人開始反思,地球的生命到現在已經卅八億年,生物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早就有克服各種困難的技術力,無論是科技,或者是農業,向生物學習,變成一個顯學。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仿生農場
業者 楊洵]
從仿生的角度來講,生命中的科技,跟農業的結合,反而是可能,我們目前遇到的農業,要突破的一個機會,對,那我們也確實從生物的身上,學到了很重要的關鍵技術,來達到這個農業一種革命性、進化性的突破,對,這就是仿生農業。
[美國仿生科技
學者 珍妮•班亞斯]
台灣這套仿生地下灌溉系統是極佳的示範,我很感興趣,對於任何不用殺蟲劑,且只使用自然資材來供給土壤養分的農耕方法。
在台灣經濟研究院主辦的2014國際仿生論壇年會裡,台灣仿生協會正式成立,而根據美國一份關於仿生學未來經濟效應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仿生學將能夠創造美國三千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一百六十萬個就業機會,產業與學術界對這個新興市場都充滿興趣。
[成大材料系暨奈微所
教授 李旺龍]
仿生其實是,我們可從一個很老的東西,古老的東西,可是新的應用,所以我們可以,應該是說從自然界去剽竊,很多它的設計,然後來合法地去使用。
[清大材料系
教授 陳柏宇]
以材料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材料已經到了一個有,蠻多瓶頸了,比如說我們要用到很多很輕的材料,像鈦合金,那可能價錢太貴,或是它合成的方法技術成本太高,那像一些鳥,或是蝙蝠,牠們用的材料就是一個天然的材料,骨頭或是一些羽毛,那能夠達到又輕又強這一種的性能。
簡單來說,仿生就是師法自然,例如材料科學,利用生物的本能或特性,應用在包括了奈米微系統等科技發展,目前在實際生活的應用也相當廣泛,比如說國外一家油漆大廠,仿傚蓮花不沾水的特性,發展出不怕髒的仿生塗料,用在建築物的外牆。
[台經院生技產業中心
主任 孫智麗]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有一家叫Sto的公司,它發展了一個塗料,然後塗在那個建築物上,這個下雨的時候,它就會把一些,這個建築物外觀的一些髒污,隨著水就帶下來,每次下雨,就等於好像在清洗了這個建築物的外表,這是非常有名的。
[清大材料系
教授 陳柏宇]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能不能夠把一些生物材料,更精進,然後設計出新的仿生材料,那它有可能是更多功能,更有智慧,更節能,那跟環境是相友好的一個材料,所以,我想這是一個發展的趨勢。
如果說科技的發展,墊高了成本,又帶來更多的污染,從大自然找尋到靈感,看看生物如何適應物競天擇的惡劣環境,生存下來,就是王道,事實上,人類最早使用的,就是天然的材料,經過幾千年來的演進,也不可能回到石器時代。
[美國仿生科技
學者 珍妮•班亞斯]
我認為台灣具有絕佳的機會來發展仿生學,因為你們已經擁有好些走在尖端的科學家,比如說以生物為師的材料方面。而且你們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可以成為仿生靈感之泉源,而且,我覺得你們擁有很棒的創新文化。
[成大材料系暨奈微所
教授 李旺龍]
我們現在用得最多的是魔鬼氈,那甚至譬如說,我們現在很怕酒測啊,那如果,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果園裡面,掉了很多水果,那水果發酵了之後,會有一些小鳥會去吃,可是有一些品種的小鳥,是不會醉倒在果園裡面的,所以我們可以跟這些小鳥學習。
向自然界學習,尤其是農業,也是一項新的發展方向。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仿生農場
業者 楊洵]
仿生學在國際是一個很熱門的一個學問,他們也針對農業的運用,有了非常大的研究,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突破,所以我們的系統,就可以說是在世界上,第一個,在農業上的仿生學的成功運用,系統化的成功運用。
[美國仿生科技
學者 珍妮•班亞斯]
今天我看到仿生農場一個獨特創新的農業系統,它很不同的是以溫室為基本架構,運用地下管路灌溉設施,將營養輸送到充滿活性的土壤裡,在溫室的整體設計中。
[仿生農場業者
楊洵]
對,這底下就是有一個灌溉系統,就是這次的關鍵,這是模擬人體的動脈,對,以及它的微血管的部分。
掀開蓋子,這底下是仿生農場的灌溉系統,台灣早期學習以色列,發展滴灌系統,藉由簡單的幫浦、輸送管線和出水口,由上往下滴灌,達到省水效果,這個缺點是滴口要加過濾器,不然容易阻塞==cg in==這裡仿照人類的微血管,從地下往上灌溉,地底下是濕潤的,地表的表層,卻非常乾燥==cg out==
[台經院生技產業中心
主任 孫智麗]
它依照仿生的概念,蓋了一個溫室,仿照熱帶雨林的概念,去營造一個溫室的環境,它是仿照這個,以這個人體的這個血液的,心臟血液的循環系統,去供給這些,它的溫室裡的這些作物的一些養分,這也是非常非常標準的,就是模仿大自然,學習大自然,去設計它的一個非常智慧型的一個溫室。
一般溫室,如果透風性不佳,在高溫之下,往往又濕又黏,而在這個溫室裡,甚至還要噴霧來提高濕度,他們利用地下灌溉、加上噴霧系統,夜晚時候,作物的安定性更高!師法自然有機,卻不必像密閉式的植物工廠,同樣也有高產能。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仿生農場
業者 楊洵]
仿生可以講是一種設備、設施來達成有機的理想的一個系統,而植物工廠的話,則是一種在一個,也是另外一個離土科技的部分,它可以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南極、沙漠,或者是太空站,它都能夠生產出好的蔬果來,對,但是它的成本比較高。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
主任 黃金城]
以仿生農場來講,它有它的一個灌溉的一個工法,跟人家不一樣的一個灌溉工法,那這個是一個很特殊的一個產業,那另外的話呢,譬如說以日本來講,那它有非常標準的,控制型的一個,那個植物工廠。
地下灌溉系統的代表意義是:簡單、自然,不需要像植物工廠投入龐大資源,只要有陽光、空氣、水,還有微生物,就能夠生產出大量,品質更好的農作物,也因為很簡單,建置這套系統的成本,除了一般溫室,再加上溫室一半的價格而已。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仿生農場
業者 楊洵]
這個重點在於說,不只是它的建設成本的划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節省你的灌溉人力,你想想看,你可以減少一個灌溉的人的話的人力,那一個月可以省下的是,幾萬元的錢,它不用翻土,對不對,然後不太用灌溉,只有少數的時候,表層做一些濕潤的動作,對,然後節省了電力,節省水源,只要一年下來,可以節省到,,百萬級的這種成本。
[美國仿生科技
學者 珍妮•班亞斯]
我覺得這非常適合應用於都市農業,這種系統應該可以運用在全球城市的大樓屋頂上。世界人口持續增加中,我們必須要尋找方法讓農業用水更有效率,又不需使用殺蟲劑。
如果能夠在建築物屋頂,覆蓋一層植物,也等於是還給地球相同的種植面積,類似的仿生循環概念,還有魚菜共生,其實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早期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一般農家就是把養豬養雞鴨的排泄物,循環處理的。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魚菜共生業者
賴珏光]
然後他就再挖一個池子,就把這些(豬雞)排泄物拿去餵魚,那魚的排泄物又給蝦去利用,那蝦利用完之後,這個排泄物就,牠,因為蝦的地位是分解者,然後牠的排泄物就給菌來分解,分解到元素態之後呢,那我們會再把這個池子裡面的水,拿來澆灌我們的菜園,這個菜種出來之後給人吃,給豬吃、給鴨吃,其實自然生態就是這樣子一個循環。
但是,人類分工愈來愈細,例如因為養豬好賺,就專業圈養,當愈養愈多之後,豬糞怎麼辦?就產生了生態不平衡的問題!其實當初生物的原始生態結構,一種生物的排泄物,可能是另外一種生物的營養源,當不能串在一起時,才會不斷製造污染。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魚菜共生
業者 賴珏光]
像傳統大概用,那我們就用生態科技就好了,那生態怎麼做?它就粗放養殖,可是在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地狹人稠,你沒有這麼大的土地面積,可以像說緬甸啦,或是印尼啊,我就很粗放地養,可能就隨便它怎麼長,那個就所謂的生態,那在台灣你做不到的情況下,要怎麼辦?那只好導入科技,那用科技的模式,可是它重點是師法自然。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仿生農場
業者 楊洵]
如果我們的農業技術能夠堅持、秉持著有機的優點,對環境自然,而它的生產率,又能夠超越慣行農法的話,那這一點就會類似像,如果有一天綠能真的已經成功超越了,它的效率成功超越了核能的話,那自然而然,大家的選擇就很明顯地,就會有共同的共識出現。
有機和傳統慣行農法的比較,就像是綠能跟核能的爭議,如果有一天,綠能轉換率接近核能,多數人自然會選擇對環境更好的綠能,同樣地,當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同時能達到慣行的產量,又可兼顧有機的品質,新的農業革命就出現了。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仿生農場
業者 楊洵]
如果我們台灣,這次有仿生農業作為一個生產系統,而且是在進化學上,也是最先進的進化等級,我們結合這個世界最先進的仿生農業的生產系統,再結合我們台灣最強大的環控能力,以及各種的雲端控制,這種科技的三C能力,然後我們台灣就可以創造出一個,讓全世界來注目的一個,全新的農業領域。
[成大材料系暨奈微所
教授 李旺龍]
到處都是潛力無窮,只是說,我們(台灣)現在當然都是,各自點,就是每個點在努力,但是如何慢慢把它串成一個面,是一個未來很重要的,就是一些由產官學的合作的機會。
[美國仿生科技
學者 珍妮•班亞斯]
台灣有豐富的生態與生物科技,又有創新的文化,你們現在正處於關鍵階段,準備迎接下一波的永續創新浪潮,尤其台灣是個島國,更需要走向能源原物料的自給自足。
因為鳥類的飛翔,給了人類靈感,於是我們有了飛機,而那時候還沒有所謂的「仿生學」,我們卻早就已經開始研究生物的結構,來作為設計思想,當農業生產模式愈來愈多元,台灣農業想要開創新局,也許回頭尋找大自然當導師,找回核心生產能力,處處都是仿生的生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Jul 25 Fri 2014 15:44
394集-農業仿生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