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到今年4月為止,已經有178所廢棄小學,其中123所活化再利用。只是當有團體或是個人進駐廢棄小學時,和地方居民總有一段磨合的過程,為融入在地,才可長可久。不過有些案例就不是那麼順遂,最後甚至導致再閒置。繼續來看我們的整理報導。在彰化芳苑,晨陽學園四年來,用心、用愛照顧和導正中輟生。新北市石門的章格銘,陶藝工廠已經持續運作兩年多。南投魚池的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開學滿週年,暑假時更是熱鬧。這些團體和個人,他們各自執行著自己的計畫,也在活化廢棄小學。

==cg in==根據教育部的統計,98年的時候,全國廢棄小學有147所,到了101年4月,已經增加到178所==cg in==目前推動活化的,123個廢棄小學裡,作為休閒觀光使用占最多數,有37%,機關團體或學校自行維護,有31%,文教區使用有19%,土地歸還或拆除的有10%,社福機構承租有3%==cg out==

[台師大環境教育所
教授 周儒]
沒有什麼小學叫做廢棄的,我覺得它就是國家的資源,或是更確切一點的,它是屬於國家的教育資源,那它只是因為人口變遷,或是地理環境,或是區域發展的改變,讓它對於它原來所服務的項目,可能有了一點不一樣。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
理事 黃世孟]
我們台灣今天的房屋的現象,每一年新建的房屋的數量越來越少,但是庫存累積在台灣土地上的,老房子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屋齡越來越高,所以變成了,今天的台灣的建築界有,舊建築、老建築再用的話題,其實也是跟著廢校再利用是同樣一個道理的。

小學教育現場,因為廢校、併校,讓校舍閒置變成普遍現象,在建築物還堪使用的情況下,學校和主管機關規畫活化策略,以不同面貌延續著校園的效益。2003年開始,教育部更是積極推動各項計畫,促進廢棄小學再利用。

[教育部國教司
專門委員 邱乾國]
這樣的空間其實還是應該要好好地活化來利用,那不只是發揮整個空間原來的使用的效益,那對整個原來的社區來說,它還是比較好的,不要說,因為你的學校沒有學生了,那就沒落了,那這整個社區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

只是這樣的推展工作,一開始常面臨在地民眾的質疑。以彰化芳苑的晨陽學園來說,他們要做全天候的資源式中途班,照顧中輟生,地方上起初是不太能接受的。

[彰化芳苑新街村
村長 洪明永]
剛開始我們村的村民是有在說,用這種(中途學園)進來,不知道會跟我們胡亂弄嗎,這樣啦。

[彰化芳苑晨陽學園
主任 楊期泰]
當初我們剛要進來的時候一樣,地方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說,怎麼會把一些壞孩子都要集中到這個地方來,實在覺得說有點危險,或是覺得說,這樣子是不是會對這個地方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在質疑聲中,晨陽學園專心教育孩子,沒有造成地方上的問題,同時又積極與社區互動才漸漸被地方接受。

同樣一開始受到居民排斥的,還有來石門,承租乾華國小草里分校的章格銘。

[藝術家
章格銘]
這個地方的人都會覺得,都會把這個地方當他們自己的,因為廢棄了六年,他們辦喪事也在這邊,搭棚子,喜事也在這裡,然後騎腳踏車、踢足球,然後有時候晒一晒菜乾啦,或者是說進行一些那種,就是朋友來這邊走一走,散散步啦,或是說停車子,所以整個地方,他們已經當成自己家的後花園,或者是停車場,那我們突然進來,他們突然變成不是他們的,他們一開始會很排斥啦。

[新北市石門區草里里
里長 李金寶]
(剛開始)老闆他在我們里裡面,互動比較沒有積極啦,沒什麼互動,也沒跟我們說,我要回饋我們里的,還是做一些福利上,還是做什麼都沒有啦。

起先會給居民這樣的觀感,章格銘認為,是剛開始比較忙碌,疏於互動,在一切步入正軌後,他僱請社區裡的人來幫忙園區的工作,藉此拉近距離,現在居民都把他當成好鄰居。

[藝術家
章格銘]
他們在這邊常常會種菜,然後沒事我們家都會有吃不完的菜,像這個季節,我們家一些那個瓠瓜跟絲瓜,我是吃到,吃到有一點,每一餐幾乎都是那些菜色,但他們是非常非常熱情的,他們種什麼我們就吃什麼。

地方居民對「外來者」的陌生與敵意,透過良性的互動和溝通漸漸消弭。但也不是每個例子都成功,有些更是每況愈下。像新竹橫山的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72年之前還叫做豐鄉國小,廢棄20幾年,後來公部門結合地方資源,94年時將舊有校舍改建,打造富有客家人文歷史和生態的園區。然而這幾年來的經營卻逐漸黯淡。

[新竹縣社區規畫師
陳重益]
從94年開始到現在,101年,這三年一約,其實沒有一任(委外)廠商是維持三年的營運時間,做到一半做不下去,說營運成本的問題,做賠錢,又退掉,到現在面臨是四個廠商(進出)。

細究經營不善的原因,有先天也有後天因素。

[新竹縣社區規畫師
陳重益]
我們這裡的交通確實來說,不是說很方便啦,從山下上來差不多要十七、八分鐘,那之前,之前那周邊硬體也不是很完善。還有之前這裡最大一個問題,(園區)改善好以後,這裡沒有(充足的)水。可能吃的東西,要針對那麼多遊客的胃口,可能沒有辦法準備那麼完善。

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的發展,可作為其他廢棄小學活化的殷鑑,因為若經營不善,又會走回閒置這條路。像新北市萬里區的大坪國小溪底分校,89年廢校後,曾經是基金會的營地,但租約到期了又再閒置。類似這樣使用率不佳,或是廢棄後不再利用的,在教育部列管裡面有55所。

[教育部國教司
專門委員 邱乾國]
有的建築物,那它可能本身也比較老舊了啦,那如果有安全的顧慮的話,我們也不建議說,一定要去活化,那還有就是資訊可能不夠流通,像這種大概也是供需的平衡啦。還有就是有一些地方,的確交通是非常不便利的,如果說這個社區沒有意願要使用,你要引進外界的人力資源去運用,它可能先天上就會有一些困難。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
理事 黃世孟]
之所以再閒置,就是要啟動活化時候的可行性分析,稍微弱了一點,因為可行性分析如果弱的時候,進去的失敗率就相當地高。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教育系教授 高翠霞]
它的一個經營,它是需要人力,它是需要經費,它是需要這個行政的一個管理,但是後續的這一些的支持沒有,那可能這個學校做完這個計畫,它又再一次地廢棄了,因為沒有人力,沒有經費的來源,然後甚至沒有政策的支持。

為了避免廢棄小學再閒置,教育部也組成學者專家團隊診斷、輔導,希望能夠永續經營。許多專家都認為,廢棄小學活化,最好還是以教育導向的思維看待。

[台師大環境教育所
教授 周儒]
那我會覺得還是要以教育為出發點,但是這個教育是廣義的,它是一個全民素質的提升,它可能是學校教育的支持,它也很可能是公民素養,環境素養的,對生命的體驗的,對於社會關懷的,對於這個地方文史保存的、參與的,也就是它還是要有教育的著眼。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教育系教授 高翠霞]
其實(廢棄)學校它應該,慢慢可以有不同的思維,它不再只是教育,這個我們所謂正規體系的這一塊,它同時應該也要開放心胸,去扮演非正規體系的這一塊的一個角色。

廢棄小學過去就是教育功能,也是社區網絡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活化不失去教育意義,更應該重視社區的發展與需求。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
理事 黃世孟]
要配合原來小學區位的社會角色與功能,譬如說它是比較屬於學習的中心,它是比較屬於社區的中心,所以活化的原則,最好還是,維持原來社會的脈絡。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教育系教授 高翠霞]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少子、老化高齡的一個社區,那我們的社區要這個持續走下去,應該有些什麼樣的一個策略,或者是吸引年輕人能夠再回來,再投入再持續地經營,那我覺得這個是,兩方(學校、社區)必須要坐下來思考的。

考量廢棄小學活化,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符合「使用者需求」,使閒置空間再利用產生最大的意義,同時因地制宜,選擇合乎在地需求與特色的策略,又兼顧教育功能和公共財共享的觀念,成為社區的一部分,活化才能永續。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