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也有廢棄小學,活化成為藝術園區。新生代陶藝家章格銘,10多年前就立志要吃陶藝這行飯。但他創業不順利,使用瓦斯窯曾遭鄰居抗議,連燒陶失敗砸碎了都不知要往哪丟。一路堅持下,章格銘幾年前成功把作品打入日本市場。而他將工作室2年半前搬到石門的一間廢棄小學,還把設計了咖啡廳和藝術展覽廳,遊客到北海岸可以來這喝下午茶,同時欣賞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那你端著我來放好了。那我們疊這個的時候啊,你中間稍微把它鬆一點。然後邊邊,中間鬆一點,就是要讓火可以進去>

陶藝作品進窯前,章格銘特別叮嚀員工擺放的位置,畢竟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品牌形象,可不容許任何的小疏失。

<因為這個溫度很高,我就要讓火直接衝進去我也不擋它了。那這邊溫度還可以,這邊我可能就會擋個兩、三塊,把它稍微擋起來一下,問阿德看,對 你看一下他最近出的主茶器。>

62年次的章格銘,是台灣新生代的陶藝家,幾年前,作品還成功打進日本市場。除了靠著獨特的創意美學和風格,更是因為對陶藝的堅持與執著,才能在這個領域占得一席之地。念美術系的他,打從大四的時候就決定未來要靠做陶維生。

[藝術家
章格銘]
純藝術在台灣這個環境,在世界上當然還不一定是這樣,在台灣這個環境其實,它整個的狀況還不是很明朗,那對於我們來說,你如果說以純藝術的角度來面對這個社會,我們會有一段非常非常煎熬的時光,那做陶藝它其實,可能做一些實用器,對於可能台灣那時候已經逐漸成熟的環境來說,我們也許出社會還比較容易謀生。

退伍後他開始拜師學藝,學到連老師都不懂的、不會的,就翻資料,一年後他自立門戶,在北投租房子並蓋窯。但是因為煙囪太招搖,瓦斯桶太嚇人,鄰居不斷來電抗議,連建管處、警察都來關切。

[藝術家
章格銘]
在那個地方是我人生算是比較低潮的時候啦,因為我們希望做這一行,但是我們用的是瓦斯窯,那瓦斯窯它看起來有點嚇人,尤其旁邊又站了幾支那個50公斤的瓦斯桶,那主要是我的鄰居他本身有一點點的憂鬱症啦,對我們來說,我們造成他困擾我們自己也不好意思,所以跟他這樣相處大概一年的時光,我覺得,他辛苦我也辛苦啦。

更慘的是,當時燒窯失敗是家常便飯,台北市實施垃圾分類,作品砸碎不知道要丟哪裡,只好拜託當時的女友,也是現在的太太,載回金山娘家丟棄。

[藝術家
章格銘]
燒壞其實已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可是處理垃圾是更痛苦啦,那時候我也是在台北市租房子,那我也不能造成我房東的負擔,我也不能就是在附近就找個地方先堆一堆。

在北投創作如此不便,一年後,章格銘在金山開工作室,一做就是10年。隨著作品數量的增加,和創作元素的多元,2年半前,他想要擴張工作室,偶然租到這間廢棄小學。

[藝術家
章格銘]
我在金山,也是在一個民房的,獨棟的民房裡面,可是腹地真的還是太小了,那因為我興趣又非常非常多元,我現在比較有(興)趣的東西是在做家具,那家具它需要比較大的環境,不管你在材料的收納跟製作,其實都比較需要大的環境。

章格銘所使用的這間學校,是石門乾華國小草里分校,2005年廢校,後來才開放承租。

[藝術家
章格銘]
北海岸其實在冬天是非常非常嚴苛的,我那時候拿到鑰匙的時候是2月,它非常地冷,然後雨又很大,然後飄下來的雨還帶一點鹽分,所以我機器剛拿來這邊什麼該生鏽的都生鏽了,該發霉的也發霉了。

辛苦整理三個月,工廠才大致完成。目前章格銘雇用20多名員工,一起為藝術創作打拚。

<這個壓完之後,再把底稍微擦一下,不用太用力,好,要不然它這個地方容易擦得太高,它的線條就不太順暢。>

[藝術家
章格銘]
三分之二是當地的,對,大概有三分之一是一些,可能大學他是學一些視覺傳達啦,或是應用美術啊,或是一些工藝。

來到這個廢棄小學,章格銘也將空間當成創作來規畫,除了促進北海岸的年輕人就業,更想讓學校熱鬧些,所以他把教室二樓的空間挪出一半,給朋友開咖啡廳。

[藝術家
章格銘]
因為既然是閒置的,你重新利用,你不能說,還是變成某些小團體自己在使用,所以我們要去思考,面對遊客的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然後又端出什麼樣的東西來,也會希望遊客越多越好。

[遊客
周佳穎]
看到外面的課桌椅啊,就會想到以前小學念書的時候,對啊,那這裡的氣氛也滿不錯的,對,我覺得小朋友來這邊也有書可以看,對,不會覺得很無聊。

[遊客
葉建宏]
帶小朋友來這邊見識一下說,學校雖然沒有用了,可是它可以換得(以)另外一種方式經營,所以說,可以讓這個地方再重生一遍,所以說我覺得非常地好。

緊鄰咖啡廳的空間,則是提供其他藝術家展覽使用,作為交流平台。

[藝術家
章格銘]
這個地方剛好也是,一個北海岸的一個中間的據點,然後北海岸藝術家又特別多,那我們一直就希望說,這個地方可以提供出來,讓很多藝術家,來這個地方做一些交流,然後去聊聊近況啦,或者是說,對於說每個人的專業領域,他所屬的業內的東西我們可以再做,進行一些討論。

滿足自己創作的多元需要,又可以提供北海岸藝術家來此交流,更能讓遊客感受不一樣的午後悠閒。章格銘活化廢棄小學,一舉數得,也面面俱到。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