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在都市生活的年輕人來說,返鄉並不容易,通常要有關鍵事件發生。苗栗苑裡有一群青年,成立「苑裡掀海風」團隊,他們返鄉的契機,是幾年前為了反對設置風力發電機組而參加「苑裡反瘋車」運動,開始認識、喜歡上家鄉的人與土地而返鄉。他們幫助小農產銷、發揚快要沒落的藺草文化,甚至串聯起當地的老店家以及青年的新創店面,希望聚集起更多能量。如今還出版在地刊物,要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家鄉。
然後這裡晚上蚊子超多的,要搭帳篷才不會有蚊子,對不對,對呀,然後很熱,跟今天一樣,每天都很熱,就是秀芃已經很黑了,可是我們當時是比這個再黑。
坐在苑裡海邊的堤防上,苑裡掀海風團隊成員,一同回憶起過去在海邊抗爭的日子。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劉育育]
譬如說我們會在這邊搭帳篷,然後阿公、阿嬤會拿他們的食材過來這邊煮飯,大家就一起公炊,一起吃飯,然後我們的上廁所的地方也是很自然,就到海邊就是去解小便這樣,所以其實我們當時就是很辛苦在這邊,紮營24小時的,等於是了解它整個施作(風力發電機組)的過程。
劉育育是在地人,但念高中後就離開苗栗,大學畢業後也在台北工作了六年,直到有一天看到新聞報導,有苑裡鄉親來台北抗議,引發了他的好奇。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劉育育]
我就帶著一點好奇心,就自己坐捷運去能源局前面,跟他們聊天,然後才了解說,原來我家我小時候記憶美好的海邊,目前短短的海岸線不到三公里,就要蓋14支的風力發電機組,所以我因為這個狀況,我覺得我應該要下來苑裡,看一下海邊的情形。
[影片提供 許哲韡]
我跟你講,你們涉嫌強制罪,沒有,現在不離開的話馬上逮捕,沒有,沒有,來,逮捕,逮捕,捉人,這邊的人民的生命安全,沒有,英華威滾出苑裡。
回到家鄉,看見熟悉的環境可能因設置風力發電機組而有巨大改變,劉育育和許多關心這事件的青年朋友就回到苑裡幫助在地居民,參與近半年的抗爭活動,過程中更曾被警察銬上手銬。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劉育育]
我也是人生第一次被上手銬,就是沒有犯什麼罪,我只是默默的靜坐在那裏,然後表達我的訴求,希望可以延長這個風機設置的討論,所以當時有很多我跟像秀芃,其實我們都被上手銬,然後就被抓到警察局裡面關起來。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林秀芃]
在這裡的印象就是其實滿可怕的,就是很熱,然後又常常被暴力對待的一些回憶這樣子,當然也有開心的就是說,在這樣的環境,很惡劣的環境,可是大家彼此會互相照顧照料,然後我覺得是讓你覺得說像鄉親會照顧我們,或是說我們彼此年輕人在這樣的環境,就是我們 知道我們想要做什麼,就是你在惡劣的環境,你才會清楚的知道,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處在艱難的環境中,讓他們更想為苑裡這塊土地做些什麼。抗爭活動告一段落後,劉育育與林秀芃和其他青年朋友組成「苑裡掀海風」團隊,結識許多在地居民,其中陳秀鑾阿姨更算是帶領他們返鄉的關鍵人物,因為抗爭被警察抓走時,他們聽到阿姨的喊叫聲,要警察不要那麼暴力對待他們,給了他們很大的力量。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劉育育]
然後我被抓走了,其實我一直不知道,那個阿姨是誰,然後是有一天我騎機車,經過她的田,然後她就突然叫我,她就說劉小姐,那時候我們還不熟,她就說劉小姐,她說,欸,你是那個抗爭的,那天被抓的那個人嗎,然後我就跟她聊天,我說,這個聲音好熟悉喔,然後我說妳是不是,那一天我被抓的時候,妳在後面一直叫警察不要那麼暴力,然後才相認。
[苑裡居民
陳秀鑾]
那個當初是那個風機來我們這裡做的時候,那個警察實在真的不是人,拖,一直拖打這樣子,一個小小的女孩子,真的很不忍心。
這個繞圈,對然後再轉過去,要拉緊,要拉緊一點。
[相片提供 苑裡掀海風]
苑裡是藺草之鄉,當地婦女都會藺草編織,年輕人們決定一邊向秀鑾阿姨及當地婦女學習編織,一邊推廣藺草文化,除了一起到市集擺攤、還開設編織課程,甚至復育藺草。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劉育育]
我們想要轉型希望可以深耕在地,其實發現藺草這個工藝,它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它是有很多老人家的智慧,就是你要去思考立體感,還有它的花紋怎麼編,其實是還要有美術跟空間的天分,有很多阿姨他不識字,可是他可以編出很漂亮的藺草作品,所以其實這個東西是很有價值。
[苑裡居民
陳秀鑾]
我也很喜歡樂意幫忙他們啊,(為什麼),因為這個已經快要絕種了,所以要有,有人要繼承,要學習是很好,所以他說,叫我教他們,我說 好啊,(他們)不嫌棄啦。
這群返鄉年輕人想,除了傳承文化,還能做些什麼,發現到與土地連結最深的就是農民,而他們也看到農民實在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協助他們,解決缺工問題,也幫忙銷售農產品。
這個,它真的病害,真的,有一點嚴重喔,對,好像要跟消費者講一下,要喔。
火龍果農蔡坤隴,使用草生栽培法,果實賣相不好,銷售成果不佳,曾想放棄了,直到認識了苑裡掀海風團隊才有轉變。
[苑裡火龍果農
蔡坤隴]
那時候剛好遇到,鄭大哥,就是也是,掀海風有在幫忙推廣的一位小農,對,鄭大哥,他的介紹,才認識到我們掀海風的大家,其實那時候,已經放棄的層面已經居多了,對,那時候他們就想說,要找,對,找就是一些幫農來這個果園裡幫忙,對,所以,才慢慢的又讓果園回升起來。
團隊成員一有空就會到果園幫忙拔雜草,收成時也會協助採果,甚至幫忙發想銷售方法以及還有哪些附加產品。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蔡佳昇]
然後我自己,如果有空,當然就是來做就是幫農,另外就是加工,就是現在就是做果醬,或者是我們開始有要去設想,譬如說做剉冰,可能剉冰就比較沒辦法用宅配的方式,或者是要做,甚至拿火龍果做盆栽,因為它的種子,它其實是仙人掌的一種,所以其實是有可能拿來做成盆栽,然後就是也要去,就是開始去問啊,怎麼把它種成盆栽的方式。
[相片提供 苑裡掀海風]
[苑裡火龍果農
蔡坤隴]
去年的時候,他們就辦了一些活動,讓一些有興趣體驗的人,來果園這裡體驗一些,拔草啊,那那時候剛好有修剪枝條下來,就幫忙,把枝條做一個集中的動作,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它有幫忙,就是找一些消費者。
那我們的訪問是會扣緊,還是有返鄉跟苑裡土地的感覺,所以會先問他們為什麼回來,然後辛苦的地方,可是我們一定還是會講,他創新的改變。
幫助小農打開通路後,他們也發現了更多像他們一樣的返鄉青年,因此決定發行苑裡的地方刊物,串聯、交流,互相支持。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林秀芃]
那這樣就會更多人看見一個小鎮,就是,可能大家覺得農村是個很沒落的地方,可是它其實有很多活力,或是說被潛藏在,潛留在下面的一些力量,是怎麼樣繼續讓這個小鎮,可以有未來的可能,那這個被看見,我覺得大家對農村會比較有信心,也許會有更多年輕人會覺得說,農村是有機會的,我們可以回來創業,那小鎮或是農村都會比較繁盛。
[苑裡豆花店第三代
陳藝欣]
至於他們,幫我很多是,我覺得,雖然我們都在同一個小小的鎮上,但其實我們做自己的事的時候,你不會去說,你要去認識誰誰誰,但是,是因為藉由他們,所以我們才可以去認識苑裡其他的在地友善店家,我覺得這個串連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是一個在地共識的提升,就是你可以拉升那個整個力量。
串聯的動能,要深也要廣。這天,有從各地來的高中社團到苑裡,苑裡掀海風團隊成員分享他們的返鄉故事,並舉辦小旅行,帶大家走訪苑裡老街。
現在我先介紹,這個是藺草扇,你們大家可以聞聞看,它的所謂藺草,就是真的草的味道,要聞它的味道。
位於苑裡鎮天下路老街上的百年帽蓆行,第三代老闆張維泰,仍然堅守家業,為了推廣藺草產業文化,他與掀海風團隊合作,介紹藺草歷史給旅人聽,看牆上一張張照片和文字就說明了藺草的興盛與衰落。
[帽蓆行第三代老闆
張維泰]
像苑裡這樣大部分都是家家戶戶都有在做,那那時候也就是,也也因為日本人,他們滿喜歡這個藺草的產品,它幾乎都是供應不及,後來也有就是說,有供應給中國大陸,那後期是因為有大陸那邊發生,蘆溝橋七七事變,那導致產品過剩,那導致就是說沒有辦法外銷,以至於這個產業就比較慢慢的沒落。
有開了百年的帽蓆行,還有傳統的理髮店,訴說了時代記憶與文化痕跡。
[傳統理髮店 老闆
蔡明良]
這就是像人家講的黃昏市場一樣,因為年輕人也沒有給我們剪頭髮,這個潮流已經走到,走到,他們的頭髮我們也不會剃了,所以說他就對這種行業他就不要,現在年輕人,剛剛就說高職的,高職的,高職的,高中的,美容、美髮都請老師去學校教,他們就沒有來學這種師徒制的這樣。
天下路商家除了逐漸凋零,近年也因為道路徵收問題,遇到保存危機。
[苑裡掀海風團隊 成員
劉育育]
所以其實我們很想要把旅人,帶來這條老街,讓我們的腳步可以放慢,看到每一個手工、工藝背後的溫度跟故事,然後重新我們也想要跟旅人談,現在這個老街也遇到了一個保存的危機,就是因為未來可能這條老街,會因為鎮公所的徵收,所以會在中間開了一條路,等於是會破壞這一條老街的原始樣貌,那現在這個,這件事情也懸而未決。
苑裡掀海風團隊,也將這樣的議題帶入小旅行的互動討論中,讓更多人能重視。
[曉明女中設計思考社 成員
陳宜煊]
雖然我是苑裡人,可是沒有像他們這麼了解,那我對苑裡的認同是比台中還要多的,可是其實,真的說了解,也是沒有沒有到很多,就是要慢慢來。
[新竹高中土地社 成員
謝見辰]
就現在可能,現在很多人都很,可能就是只顧自己的生活,那可能也是,就是現在生活真的比較不好過,所以沒有其他,其他時間去關心,就是自己溫飽以外的事情,那我覺得可能是,還是要讓大家去關心到,開始關心自己生活週遭的東西,就是大家都開始關心的時候,像我們生活可能傳統的技藝或是文化,就可以保持下去。
從「反」風車到「返」回苑裡,辛苦卻甘之如飴,這群年輕人在外頭轉了一圈,回到家鄉,踏實且真切地,找到人和土地、人和生活的連結。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戴志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