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亞維儂1947年開始舉辦的藝術節,每年7月間,會有來自世界各地1千個以上的表演團體,吸引超過120萬人前去朝聖,新竹關西鎮和法國亞維儂同樣是山城,也都是以傳統建築物為主的小鎮。客委會嘗試將亞維儂藝術節的成功模式引進,於明年三月推出關西亞維儂藝術節,要以藝術活化再利用關西傳統建築,妝點成客家文化藝術之都,除了保存原本的文化資產,也期望更多人踏進、並且懂得欣賞這塊美麗的土地。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安靜的關西小鎮,正在進行一場有意思的戲劇彩排。
因為角色眾多,人數有限,一個人至少要當兩個人用,有人這場戲飾演白髮蒼蒼的老媽媽,下一場就變成俏皮的年輕女孩。
爸爸媽媽級的素人演員們,沒有任何演出經驗,經過三個月,每週一次的集訓,個個都成了風格自然的演員。
[演員
謝玉美]
每週六下午,一點半就開始(練),開始的時候大家就先熱身,先律動一下,先跳一下舞,之後導演來了,再教我們各個劇場的一些,動作、肢體語言、表演,還有做面具。
[演員
羅翠琴]
來到(這)才發現,喔 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因為來到這裡,從頭到尾我們本來就不是會演戲的人,要自己編劇本,要自己想故事,有些人要上班,有些人沒有上班,有些人有家務事,所以不可能大家說,固定哪個時間,就是說,所以你看我們晚上也過來原因是這樣,大家選自己較有空的時間來配合一下,那就是要犠牲一下,我可能是這裡面最老的,不過,這是我年輕時沒有經歷過的,所謂活到老 學到老,我覺得很有趣。
隔天,第一次成果發表,觀眾陸陸續續到場,聚集在羅屋書院前準備看好戲。
上場的第一組,演的是自己的故事。
男主角因為不愛念書,決定發揮所長,報考體專,這讓母親很不能接受,還好他的努力、堅持,有了好的結果。
[演員
王德財]
我以前是要考體專,考體專的時候要訓練,鄉下人他不知道為什麼你要跑步,跑步其實我們是為了要練田徑,以前是說,練田徑就可以考體專,考體專的時候它那時候有修教育學分,念出來可以當老師,那我不太會讀書,所以就想試一下看可以訓練嗎。
其中最讓現場觀眾哈哈大笑的,就是兄妹搶雞腿的這段戲。
[演員
楊素萍]
我和我哥哥差一歲,就一起讀書,就是年紀相近就很會吵架,記憶很多都是和哥哥的記憶,還有有時候是,讀書時老師會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學校跟家裡這樣子,小時候的回憶都是這些,(這個故事)表達我個性很堅持,不管好事或是壞事我就是很堅持。
[楊素萍媽媽
陳翠雲]
對啊 很小的時候很皮,對啊,很小的時候有沒有,一歲以後年初一也被我打你知道嗎,年初一被我一直打,第一,因為她的脾氣小的時候很不好,大了就有改善這樣。
觀眾看得入神,因為許多劇情感同身受,都是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新竹關西是個小山城,保有樸實的人文風情,就和法國亞維儂一樣,因此客委會想複製,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成功經驗,將在明年三月推出關西亞維儂藝術節,要用表演藝術活絡關西的文化產業。
[社區劇場導演
邱娟娟]
在法國的亞維儂,它其實就是從一個戲劇,就是起源的,它就是,在辦了很多的戲劇的比賽,然後就那個地方就開始興盛起來,然後到現在就變成說,有世界各國的表演團隊都會去,每年去報名,去參加那個,法國的那個戲劇比賽,那我們只是希望說,在這個地方,它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營造,希望它以後也可以變成是,表演藝術聚集的一個場所,不只是關西人在這裡做表演,也可以吸納全國各地的人來這邊做展演這樣子。
為了讓藝術扎根,提高在地人的參與度,關西亞維儂藝術節,以社區劇場為主,居民透過劇場的形式,來呈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社區議題。
[社區劇場導演
邱娟娟]
(戲劇)它不像那個音樂或者是舞蹈,它只是一個片段,它比較是片段的形式,可是那個戲劇,它必須從生活故事,就他就必須要開始一起討論跟一起激盪,所以他們互相在一起的時間會非常久,而且元素也非常多,因為從編寫,從排戲,或者是說準備道具做服裝,這些就是跟生活完全做結合的,它是從生活裡頭去取材的。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
表演者 賴傳莊]
人家說關西是慢活的城市,但是慢活不是沉寂,而是它是一個很悠哉的空間,那既然悠哉的空間就需要一些,所謂悠哉的一些所謂比較文化的東西進來,那才能夠把整個文化,整個地方襯托起來,如果你說變成(只有)老人家,什麼步調都慢,房子也老,也沒有氣息的時候,那當然關西就變得很沉寂。
上一秒還在參與演出,下一秒,賴傳莊就回到工作室捏陶,二十年前,他毅然辭去台北金融業工作,回到關西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
表演者 賴傳莊]
從小到大是日子都過得很簡單,慢慢地讀書後到外面工作這些,越來越大了,都會接觸所謂工商社會嘛,那覺得,不是我們自己想要過的日子,那爸爸、媽媽都在關西,久了就想,(年紀)大了也差不多要回家了,那就想從台北搬回關西住。
賴傳莊非常滿意現在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時間陪家人,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家鄉。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
表演者 賴傳莊]
如果再讓我選一次,我還是覺得,我會回歸鄉土,像現在在山上種一些茶這樣,去動一動,有時候用鋤頭做一整天也覺得比在公司上班一天舒服,不必和別人說話,就一支鋤頭慢慢地鋤,看到一棵茶樹從小慢慢變大,自己採茶、自己製茶、自己泡茶,自己做自己用的茶壺,我覺得人生要搶什麼,有這樣的日子,簡單過日子,我覺得,還可以啦,沒賺到錢,但賺到身體、賺到快樂。
和賴傳莊有一樣想法的人不少,其中也不乏年紀相仿的中生代,大家認真思考,能為家鄉做什麼,這次參與藝術節活動,決定要藉由「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方式,打造不一樣的關西亞維儂藝術節。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築夢團隊
召集人 曾綉雅]
因為一個好的藝術節,我希望是在地長出花朵,由土地長出來的,就是說,不是說用錢請外面的團體過來這裡表演,然後花個幾百萬,然後演一演,大家玩得很開心,錢燒完,那活動就結束,這個叫做曇花一現,我們希望說,如果關西要變成一個藝術小城的話,它必須是回到生活,關西人的日常生活,然後呢,這個藝術是從關西人的生活裡面長出來的,所以我們從去年開始,去年十月份,我們就進到關西,開始辦很多很多的活動。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
表演者 賴傳莊]
人家說選舉或什麼活動,都是酸菜湯、吃粢粑這些,不然就是唱山歌,哎,有時候說起來,也不是說我們不喜歡這些東西,每天聽到的都一樣對不對,我們看有時候總是,年輕人總是要接受一些新的文化氣息,用不同的表演方式這些,所以這次亞維儂(藝術節)它就說,用透過不同的表演藝術方式,不要像人家說的,客家人的活動總是吃吃吃。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築夢團隊,設定以一年時間,深入關西各村里做田野調查,找出十個適合表演的空間,包含三級古蹟鄭氏祠堂,過去是羅氏家族讀書習字的羅屋書院,亦透過這樣的方式,活化老屋。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築夢團隊
召集人 曾綉雅]
小小的關西,兩個小時之內,大家可以在關西的鎮內走一圈,那這走一圈又(可以)看到很多很美的,我們的客家伙房有沒有,客家的公廳,還有那個古蹟,很多的古蹟,像太和宮,還有這個鄭家祠堂,還有我們今天看到的羅家書屋,那這個小小的一圈裡面有很多,大概二十幾個這樣的景點,那我希望說,用這個表演藝術的方式,把我們這個傳統的客家的伙房,這個客家的空間,把它給它活化起來。
[鄭氏子孫
鄭俊祿]
一方面我們這裡(鄭氏祠堂),已經頒布為三級古蹟,三級古蹟了,還有呢,這樣的建築在關西也很少,他們(這個)團體,亞維儂團體說要跟我借場地,我一口就答應,一方面,可以把這古蹟介紹出去,二方面,大家)來參觀,一方面帶進新的思維,一方面來參觀舊的古蹟,這個新舊並陳我覺得這是一大創新。
[財團法人鹿江教育基金會
執行長 陳玉蟾]
我們關西是客家庄,一般人想到客家庄就是說,傳統的東西,就客家山歌、八音啦,所以亞維儂這個築夢團隊,明年的規畫就是說,要在傳統的空間,可是要表演比較現代的,現代的藝術,譬如說可能是現代舞,可能是默劇,在一個傳統空間表演一個現代的藝術,那它會產生一種反差、一種對比。
有八十年歷史,橫跨牛欄河上的東安橋,是關西的著名地標,承載著許許多多關西人的情感記憶,五孔石砌拱橋橋身,在夕陽照映下最為美麗,在這欣賞演出,是一大享受。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築夢團隊
隊員 羅功奇]
會在橋下搭一個舞台,讓人家表演的舞台,到時候,主要是音樂,觀眾可以在兩旁,兩岸這步道的地方,可以聽、可以觀賞,背景的部分就是我們的老橋,東安老橋做背景,像一個水岸音樂會這樣的感覺。
[關西亞維儂藝術節築夢團隊
召集人 曾綉雅]
藝術節其實只是一個策略,因為關西,其實關西除了剛講到的好山 好水 好人情,其實關西的藝術,在地藝術工作者也很多,而且關西很多人那個在外面也都是學藝術的,那我們希望第一屆,能把這些力量整合進來,之後我希望關西用藝術當作一個主軸,開始來發展它的產業,因為藝術它還是要和產業做結合,才有辦法做一個客家的文化產業的發展。
不僅是要讓民眾享受藝術的氛圍,關西亞維儂藝術節,希望也能吸引年輕族群到關西,透過藝術熱情與在地文化的結合,活化老屋,為關西小鎮帶來活力,在傳統之中找到新亮點。
採訪/撰稿 徐慧玲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Jul 25 Thu 2013 14:06
342集-關西亞維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