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林共創」系列報導第二集,我們要帶大家來看到,林業保育署推動社區林業多年,許多社區積極參與並將森林生態環境、友善農業、食農教育與林下經濟等銜接地方創生,活化社區發展,像是苗栗頭屋鄉明德社區,就以林下經濟復育野蜂與食農教育為主軸,成立養蜂復育中心,並協助輔導與培育養蜂人才。另外臺中分署近年來也推廣在地林農種植原生種土肉桂,成立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除了種樹也協助研發土肉桂多元產品,希望創造出新的林業經濟。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我們開箱以前,我們要慢慢的開,慢慢的開,我們煙在前面輕輕的噴進去。
學員們圍在講師和蜂箱旁,仔細聽講養蜂的注意事項和了解蜜蜂的生態習性。
我們看有這麼久有蜂蜜嗎,我們就看最旁邊的就知道,我現在抖一下蜜蜂喔,這個抖開來,大家要注意一下喔,動作要快。
這裡是位於苗栗明德水庫旁,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開設的養蜂班培訓課程。
明德社區養蜂班指導老師 彭正才(右)
我們課程安排先用最入門的部分,介紹我們蜜蜂的生態,我們蜜蜂生態,這些學員了解清楚了,對,蜜蜂的牠們的生命的週期,每個階段的牠們運作的方式就不一樣,一星期牠們做什麼事,小蜜蜂做什麼事,學生了解以後,我們,他們就可以來將蜜蜂養的就會比較正常一些。
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總幹事 謝文達(左)
所以我們就開始,由我在我們的改良場,去開始去學習,這樣正統的養蜂的知識,上完課之後,我們就跟那個改良場一些學到的知識,帶到我們社區來,開始慢慢的將社區的養蜂技術,慢慢把它提升起來。
民國106年苗栗頭屋鄉明德社區成立『明德社區養蜂班』,是第一個以林下經濟復育野蜂為主的社區林業計畫,除了復育野蜂,也積極培育各地對養蜂有興趣的民眾,進行輔導及培育人才。
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總幹事 謝文達(左)
所以我們在108年時候,人數這些就增加40.50人,人數很多,對社區來講的話,這才一班,再來我們包括這些賽夏的部落,他們就有想說要來組成,他們像我們社區一樣來做一個養蜂,養蜂班,所以,我們就有跟他們做輔導,所以我們技術上面,也慢慢的有提升,我們人數也足夠了,所以我們後面就是成立我們的養蜂復育中心。
復育中心就位於明德水庫旁的水源保護區,因此中心積極推動無毒耕種及社區環保等概念,並種植許多蜜源植物,希望打造安全無毒的蜜蜂復育基地。
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總幹事 謝文達(左)
我們這邊第一個就是水源保護區,一直以來社區也有做很多環保的,算是把社區的環境照顧的很好。
相片提供 謝文達
0304-0327
社區開始養蜂後,培訓許多志工,在民國108年政府公告林下經濟的經營項目後,謝文達就想,既然當地水庫周邊有許多國有林和豐富森林資源,且社區有養蜂技術,因此結合林下經濟議題開始到各地做推廣與教學。
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總幹事 謝文達(左)
相片提供 謝文達
0337-0346
我們社區一直以來就是,第一個有養蜂技術,第二個我們也有跟上社區林下經濟的一個成果,我們養蜂復育中心,就是負責我們全臺灣所有社區裡面,針對有對養蜂有需要我們去支援(教學)的。
相片提供 謝文達
0346-0358
許多社區居民或附近鄉鎮有興趣的人,也都被吸引前來學習養蜂的新知,且更加認識和愛惜自己的家鄉環境。
明德社區養蜂班班員(右)
困難點,一般來說養蜂是這樣,你的環境不好,怎麼樣養都沒有效果,因為沒有蜜沒有花粉,沒有什麼東西,那個蜜蜂就養不起來,所以,養到最後,你就要找一個比較適合的環境來養。
明德社區養蜂班班員(左)
我會希望說,讓越多人認識,我們明德水庫那種生態,蜜蜂是環境的指標,就像是全世界都缺蜜蜂,就是我們水庫這邊有養蜂,而且是復育蜂王。
相片提供 謝文達
0438-0444
社區也積極開發相關周邊商品,更結合社區導覽、食農教育等讓社區發展更全面。
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總幹事 謝文達(左)
因為開始養蜂之後,慢慢的你就會有很多產品,包括蜜蜂產品,有蜂蜜,有花粉,還有蜂王乳這些,現在社區也做差不多做出了十多種的一個蜜蜂的附加產品,這樣做的,變成一個六級產業的,可以拿出去賣,這樣對我們社區來說,就可以帶動我們經濟的發展。
教學互動
一般來講,我們看到這個蜜蜂飛回來,你看到牠腳上有兩顆黃黃的,那個花粉球帶進去,表示說你這邊產量不錯。
另外復育中心也輔導各縣市,對林下經濟有興趣的社區或民眾養蜂的相關知識與技術。
明德社區養蜂復育中心總幹事 謝文達(右)
所以我們裡面學生後面有做一個露營區,我說你既然會養蜂,倒不如你將你這些露營區做比較有特色一點,跟養蜂生態做成你露營區的一部分,再來他們自己其實原住民,他們這些朋友一直大部分的人都有種一些段木香菇,我說其實你除了種以外,其實也可以做成你,你你們露營區的特色。
苗栗泰安在地小農 謝國忠(右)
就是養一些蜜蜂,然後就是,那個其次就是有一些樹,我們就拿來拿來做段木香菇,從小的時候我爸爸就種過,所以我們大概知道,那些種香菇的要怎麼種,然後我爸爸就會,他會會參與教我們怎麼種,之後就種的比較有,就有成果。
因為擁有這片森林,在地小農心想若能結合林下經濟或許會有不一樣出路。
苗栗泰安在地小農 謝國忠(右)
是這個蜜蜂就是,第一是主要是我們想說休閒,然後有多的一點時間來跟蜜蜂相處,我覺得我心情比較快樂,我種了,種好幾種樹,杜英那些然後楓香樹,這幾年來我已經種了大概有兩千多棵的樹。
苗栗泰安在地小農 湯靖修(右)
林下經濟的部分,就是我們我們就有兩項了,那就是段木香菇跟我們養蜂,那因為目前來說,我們的主業還是在外面有工作,所以目前來說,我們這個林下經濟這部分還是小規模的再去做,未來的可能3年4年之後,我們在退休之後,我們就是會比較有擴大領域,這樣子去做一個生產。
除了推動林下經濟,近年來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也積極鼓勵林農種植臺灣原生種土肉桂,希望創造新的林業經濟。
在炙熱的天氣下,林農們拿著工具在這片森林裡來來回回鋤草。
把它拉下來,就這樣拉下來了,動作不要很快。
除了鋤草,還要修剪枝葉,而這一大片的林園種植的正是臺灣原生種土肉桂。
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總經理 吳宏斌(左)
因為我們這邊比較天然,所以有猴子有鳥,你種好的水果的話,牠們就會一起來分享會吃掉,所以就想說,是不是這樣種一些比較不是水果的東西,後來就查說,林務局(林業保育署)推廣這種(土)肉桂樹,(土)肉桂樹我們去查,它有很香的那種香氣,所以才會開始20年前來種這個。
20多年前從果樹轉種土肉桂的契機,是因為發現土肉桂的新價值與發展。
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總經理 吳宏斌(左)
我們查到中興大學,還有這個屏科大這邊給我們的資料,臺灣的肉桂醛它有一種很特別的香氣,它的葉子一般來說就是一般做精油,做精油的時候,它萃取出來的是這種樹枝的四倍到五倍的量。
===cgin==臺灣土肉桂,分布在低海拔400至1500公尺闊葉林中的臺灣特有種,目前在花蓮、南投、臺中為主要種植區,而土肉桂的主要用途可以做成香料、園景樹造景、建築器具以及藥用===cgout==。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祕書 吳貞純(右)
土肉桂是我們臺灣的特有樹種,那根據以前的調查,其實在中部地區像是谷關松鶴這一帶,這個土肉桂的品質是非常好的,它的口味是非常有一點香甜辣,所以在地呢,其實一般民眾,他已經把它在生活中做一些運用。
有別於國外在肉桂應用上,大多利用其樹幹與樹皮來製作相關商品,而臺灣原生種的土肉桂,則是以葉片為主要附加產品的製作來源。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祕書 吳貞純(右)
那在國外我們知道土肉桂粉的運用,它必須要去取它的樹幹或是樹皮,對林木的生長會造成影響,但是在臺灣使用土肉桂的話,你不會影響到林木的生長。而且土肉桂種植兩年到三年,它就可以使用它的葉子來做這樣一個萃取,所以臺中分署,看到這樣子一個對在地林農非常好的契機,也是在山林永續使用上,非常好的一種方法。
像這個枝條都有用途,這個也可以(萃取)。
由於林業保育署推廣林地林用,因此近年來有林農從果樹試著轉種土肉桂。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祕書 吳貞純(右)
在臺中分署所管轄的租地造林地裡面,我們也會鼓勵林農,在果樹如果已經要汰舊的時候,也可以來兼職這個土肉桂,那因為土肉桂呢,它可以運用的層面會比果樹來的更廣,所遭受的比如說是災害,甚至蟲害那相對都是比較少,所以對於林農來講,是可以創造另外一個山村經濟。
林農 王敦煌(右)
土肉桂我們家是種204棵,因為我們林班地要造林呀,所以就想說,把造林的地方改成土肉桂,然後,等它大了之後,它的葉片用途比較多,所以我們就跟著合作社走這樣。
種植土肉桂對於水土保持相當好,又能創造新經濟,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更輔導當地林農,成立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種植土肉桂。
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第二區主任委員 王祥慰(右)
你如果種了土肉桂,又能夠維護這個環境,又能夠防止土石流,又能夠配合林務局(林業保育署)的造林,這些對我們的這個環境,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陳奕煌(右)
我們大雪山社區這邊,海拔850,有比較平坦的緩坡,日照也很充足,所以這個雨量也很豐沛,很適當的來種土肉桂,希望我們大雪山社區有土肉桂的產業,也大家共同來行銷。
土肉桂葉可採收時間較長,價值也高,吸引不少林農躍躍欲試。
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第二區主任委員 王祥慰(右)
五六月不要採,那你採也沒有味道,也沒有,那最好採的是什麼時候,大概九月到隔年的二月,這個什麼,因為是冬天,它們都把養分都蓄積在葉子上,所以那時候採是最好的。
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監事 賴雲鈴(右)
我感覺這個是一個很好的產業,是明日之星,新興的產業,它不管是在,像一般可能藥品,食品,化妝品都用得到,所以我很用心,像我很用心去研究這個部分。
林業保育署也積極研發相關商品,希望帶領林農看見臺灣土肉桂的優勢。也有林農2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看見好的前景,因此陸續開發土肉桂產品,像是精油、純露、肉桂粉,肉桂捲等。也有林農將當地水果甜柿葉與肉桂葉結合,發展出特殊風味的茶包。
大雪山林業生產合作社監事 賴雲鈴(右)
(土)肉桂粉或是(土)肉桂葉,新鮮的(土)肉桂葉摘回來,我用低溫乾燥,就是30度以下,30度以下,我用乾燥機去乾燥12小時這麼久,乾燥以後,我們葉子拿起來,搓揉會脆脆的感覺的時候,把它再去磨粉,用中藥磨粉機去磨粉,磨粉出來之後,再將它經過篩過,細的,粗的纖維就不要,做成肉桂粉,肉桂粉目前的用途來說,像是我們喝咖啡的卡布奇諾,都會加一點肉桂粉,不然就是做土肉桂捲,土肉桂捲現在目前市面上非常流行。
珍貴的森林資源透由林下經濟、社區林業及地方創生等相互結合,不僅能保護環境生態,也能為林農與社區打造出更多元的產業鏈,同時再造臺灣新的山村經濟。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