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各地的鐵路車站,是不少人從小到大的記憶。不管是通勤旅行,或只是家鄉地標,車站幾乎是生活印象的關鍵設施。然而,在時代變遷以及人口老化衝擊下,許多小車站早已經凋零落寞,變成無人車站,甚至廢站。可是明明很多小站除了建築迷人、歷史悠久,跟在地人文更有深厚的連結。這些極具特色的小車站,該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存?又有沒有機會跟周邊區域一起發展,展現新樣貌?來看我們的報導。
慢車緩緩進站,位於雲林縣斗六市郊區的石榴站,是只有區間車才會停靠的招呼站,平時幽靜閒適,大概到接近中午的時候,開始陸續有乘客到來。
因為這個是小站只有區間車才會停,如果要搭那種快車的話,也一樣要到那種斗六大站,才會比較方便,(如果沒有這一站會有什麼影響嗎)? 就是通車比較不方便,因為這邊也沒有公車。
乘客(左)
我是住那個斗六,這站方便。
石榴站雖然不比都會區中的車站熱鬧,但卻是附近居民高度仰賴的交通工具,偶爾還會吸引外地登山客到此一遊。
乘客(右)
我是嘉義人,我去林內爬山,然後要回去了,我覺得這個車站不錯,所以我就在這下車看看。
記者 許儷齡(右)
走進老車站,這是日治時期1905年設立的木造站房,早期因為要為了採集濁水溪沿岸的石材,才會設立這個信號站,過去的名字為「石榴班停車場」,隨著時代變遷才逐漸成為,如今大家看到的「石榴車站」。
快車呼嘯而過,留下來的只剩下寧靜。
文史工作者 薛雲峰(左)
有文化價值、有記憶的功能,有其一種文史體驗,因此我想如果真的把無人站廢掉,很多人會捨不得,我想臺鐵公司應該不會這樣做,畢竟還是有通勤運輸的功能,以及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
在臺鐵火車站的車站等級標準裡,只派站員、不派任站長的車站是簡易站,而只設有候車月台無站員的,則是招呼站。由於運量少 、無人駐守,基於當地通勤旅客的需要或其他因素,繼續維持營運。
文史工作者 薛雲峰(左)
因為上下客出入乘客較少,全臺大概有40個無人招呼站,上下客少如果派員,臺鐵如派員售票或派人在場盯著,是划不來的事情,還有出入乘客使用卡片等等,用各式方式買票都趨簡單。
順著鐵路往北走,位於苗栗縣造橋鄉的造橋車站,也是無人售票的招呼站,每天上下車的乘客全加起來只有4百多人,每日南來北往停靠的車班,大約得等上半小時才有1班,四周氛圍平靜,很難想像過去周邊曾經人聲鼎沸。
造橋居民 高瑞雅(右)
尤其造橋火車站最興盛時,站長一位、副站長兩位,還有員工如售票員工、關車門的、站工等等,一共有12位,如今連1人都沒有。
造橋居民 徐純作(右)
以前很熱鬧,石油公司的東西都在造橋裝運,還有台車路,日本天皇到錦水礦場在造橋下車,換搭台車到錦水。
記者 許儷齡(左)
造橋車站旁的百年驛站是日式建築,過去臺鐵的站長、副站長的宿舍就在這裡,現在有文史團體在這裡辦展覽,老空間加上老照片,互增風華 別有一番風味。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專案經理 Amy(右)
日式宿舍旁邊有鐵路經過,鐵路其實對造橋的經濟發展跟產業,有非常非常大的關聯,像一開始的錦水礦場,它經由台車,台車可以把錦水礦場的人,或是物資給運送出來,然後接下來我們會有造橋當時有一些物產,比方說柑橘,然後接下來的甘蔗,或是說木炭、或是屋瓦、瓦窯,都是靠鐵路來運輸的,所以我覺得這邊的產業跟居民的生活,跟鐵路真的是息息相關。
牆上早已褪色的黑白照片,見證了造橋曾經風光一時,造橋曾是全臺重要的磚、瓦、木炭產地,加上錦水礦產的開發,昔日人潮絡繹不絕,火車站周邊因而繁華風光。
造橋居民 栢木振(左)
高速公路新竹到苗栗,(民國)68年的雙十節開通,當時尚未開通時我就在這裡工作。
記者 許儷齡(左)
很多居民都提到,昔日造橋車站前的路上店家林立、商機活絡,跟現在看到的造橋全然不同,而這一、兩年有苗栗子弟駐地發展,把車站旁的百年驛站活化利用,為地方注入新能量。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專案經理 Amy(右)
這邊的產權屬於臺鐵,那臺鐵把管理權給造橋鄉公所,那我們這個文史工作室,跟造橋鄉公所把這個空間給承租下來,主要是做展覽跟藝文活動,我們也自己做一些小旅行或是文史的田野調查。
苗栗縣政府秘書長 陳斌山(左)
現在造橋火車站是無人招呼站,出入乘客少,造橋的人口也少,這個地方比較沒人,透過藝文的部分在此設點,讓所有鄉親來火車站附近遊玩。
繁華落盡後,造橋火車站曾一度沉寂,但近年車站旁的舊臺鐵宿舍經過活化利用後,再度以嶄新的風貌出現在世人眼前,每逢週末有不少遊客,都是被這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築吸引而來。
竹南蛇窯藝術總監 鄧淑慧(右)
這個火車站它其實可以連結非常多的古道,所以它非常適合現在的這種輕旅行,就是你坐著電聯車,今天你坐著電聯車,然後來到造橋火車站,你就可以到附近的景點,去深入了解這邊的人文風情。
百年驛站和車站周邊,能有如今眼前的靜僻舒適,背後靠的是有心人士用心而且用力地呵護,一切都不簡單。
「山線百年客家輸出」專案經理 Amy(右)
那我覺得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說,譬如說像維修部分,因為這邊很多東西都是木造的,那其實2013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的時間了,譬如說我們的布告欄、我們的看板,我們的木柵欄、台或階梯,很多地方都腐蝕腐朽了,那其實我們一個小小的工作室,我們真的很希望能夠有資源或資金可以進來維修這一部份。
造橋鎮公所秘書 黃純芳(左)
地方維護最好是多一點單位來處理為佳,怎麼說呢?像鐵路局,這裡土地是它的,再來就是說社區,希望協助出力,社區還有社團這些,也可以一起來。
由於全日無人看守,售票窗口也封了起來,出入都是由旅客自行刷卡。很多鐵道迷專追這種寧靜迷人的無人招呼站。
苗栗縣議員 陳光軒(右)
苗栗這邊談文站、或是崎頂,臺鐵也是一直不斷有在討論研究說要怎樣去活化,但是我覺得,因為這些站並不多人乘坐,我們如果說要去活化的話,一般來說都還是會去製造一些亮點,然後讓這些乘客願意,為了這些亮點,然後來搭火車來到這個地方。
苗栗縣政府秘書長 陳斌山(左)
尤其是海線,就是說談文、拱天宮,拱天宮車站的部分,我們現在,我們的文觀局已經活化完了,我們拱天宮(車站)是做一個媽祖的,拱天宮媽祖的意象在那邊。
也正是因為運量少,才能保留下最大特色,很多「秘境車站」就此發展起觀光特色,吸引旅人一站一站蒐集,但是最現實的還是車站周邊杳無人煙,如果乘客來了又能在哪兒駐足呢。
換個鏡頭到臺鐵的內灣線,內灣支線最初興建是為了水泥業和林產開發的運輸,也是進出內灣重要的交通要道,產業沒落、走過繁華後,近年則轉型為觀光鐵道,催生當地的觀光旅遊產業。
再造美麗新內灣工作室執行長 黃仕鈞(左)
像合興車站就是所謂的「十分寮」,就是那邊,還有「南河」,就是現在說的「富貴」,其實過去都是載運煤的,都是載煤的火車,現在全部跟內灣一樣,全都載遊客。
記者 許儷齡(左)
內灣支線上週一至週五,是這種兩節車廂的火車停靠,週末遊客較多、觀光客比較多的時候,就增為四節車廂。
臺鐵竹東站站長 葉秀瑄(左)
內灣線就是我們客語說的「叉線仔」,行駛得較慢,行駛速度較慢主要就是要讓人欣賞風景、看風光、來玩,
內灣支線上有上員、榮華、橫山、九讚頭、合興及富貴站等無人站,乘著火車能一路飽覽純樸的鄉村風貌,還有上坪溪、油羅溪的怡人風光。
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總幹事 鄭雅純(右)
像小站過去存在是為了歷史的關係,但是現在還是有居民在那邊生活,那我覺得我們要看的事情是,其實內灣不是只有一個站而已,是整條線,它是為了我們過去的產業而存在的,當我們搭乘火車一站一站從城市慢慢到鄉村自然,到我們的內灣,這個過程我覺得很值得透過火車一站一站去體驗。
再造美麗新內灣工作室執行長 黃仕鈞(左)
我們很想推廣鐵路文化,我們內灣是臺灣唯一有火車鐵路的客家商圈,這條線有很多內容值得主打。
資料畫面1139-1151
2019年,客委會曾看準客庄地方特色,舉辦臺三線藝術季活動,在內灣支線上主打「移動的美術館」,沿途布置裝置藝術,如今多年過去了,地方上的協會組織希望繼續發揮「美術館」的概念,串聯各招呼站,帶遊客進入客庄,體驗山林的美好。
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總幹事 鄭雅純(右)
這個美術館我們的想像是希望說,大家可以用一站一站的方式去到每一個車站,去看到他們的特色跟文化,那每個站都有很棒的團隊都在那邊,等著我們大家去探索。
內灣商圈業者 呂學智(右)
中央政府、客委會跟臺鐵,還有縣政府一起投入,把這邊的觀光跟這些教育資源,都可以發散到我們全臺灣的國人,甚至讓外國觀光客都知道,對嗎?若有活動的話我們協助宣傳,帶入人潮,臺鐵也可以有更多人搭乘火車啊。
最近有青年回到最熟悉的家鄉創業,店裡走清爽舒適的風格,也努力開發貼近在地特色的文創伴手禮,希望透過內灣線的集客力,再現內灣新貌。
內灣商圈業者 Chris(左)
這間店是我祖父的房子,那他在火車站對面,那我們希望回來創業是因為,是我們很熱愛內灣之外,希望能夠透由我們的插畫創作,然後去呈現不一樣的面貌,把內灣在地特色去跟大家分享。
有的無人招呼站建築迷人,有的則記錄了當地的歲月風霜,車站靜靜地服務鄉親、迎接旅人,同時也典藏著珍貴的記憶故事。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