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動物諸羅樹蛙,目前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一帶,棲地消失是牠們目前遇到的最大威脅,去年4月,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生產合作社成立,號召農友共同加入保育諸羅樹蛙的行列,以友善的方式來耕種,為諸羅樹蛙留下一個棲息的地方。


 

 

 

耳邊交響起此起彼落的蛙鳴,熱鬧的情形彷彿像是在大合唱一般。

 

(老師我們現在來到竹園了),對啊,妳聽聽看這是什麼聲音,(就是蛙叫了嗎),對,這就是我們今天晚上要找的諸羅樹蛙,我們看能不能找得到,(好,很熱鬧欸),對啊,牠們的習慣就會聚在一起唱歌,吸引母蛙。

 

跟著研究了20年樹蛙的莊孟憲老師,走進筍農林勝瑋的竹園裡,要來尋找黑夜中的小精靈,瀕危的臺灣特有種,諸羅樹蛙。

 

勝瑋,勝瑋,你們有看到嗎,有看到嗎,在哪裡,有聽到聲音,還沒找欸,這裡應該很近,這裡這裡這裡,這裡,有看到牠的屁股了。

 

諸羅樹蛙體型小,不容易被發現,得靜下心來,聽聲辨位。

 

秋伶你看,在那裡,(喔,看到了,有欸),這是公蛙,所以牠有一個鳴囊,(喔,好小隻欸),對啊,牠的成蛙大概就3公分、4公分左右,(所以這個已經是成蛙了),對對對,公的,可是母的會比牠大大概1、2公分喔,5、6公分,體型會很明顯的,比牠大很多,那如果這時候母蛙在旁邊,牠喜歡這隻青蛙的歌聲,牠就會爬上去,然後把牠揹下來。

影片提供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0141-0154

原來公蛙聚在一起唱歌,是為了吸引母蛙來,但母蛙的數量極其稀少,可能遇到10幾隻公蛙,才會遇到1隻母蛙,而以諸羅樹蛙的保育來說,重點就在於棲地的保存。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莊孟憲(左)

因為牠一次母蛙下的卵泡,那個白白的卵泡,牠可能有2、3百顆蛋,那可以孵化成,假設我們算200隻蝌蚪,就算都被吃掉了,剩50隻,變態成小青蛙,再死掉一半好了,還有25隻,所以青蛙的繁殖策略就是生很多,但是麻煩的就是,如果地沒有了,這裡面可能有幾百隻就一次不見,所以我們才會跟勝瑋,像這樣的農友一起合作,他們如果可以把自己的田,也當成諸羅樹蛙的家的話,其實諸羅樹蛙才有存在的希望,加上諸羅樹蛙是臺灣特有種,全世界只有臺灣有,臺灣沒有了,就絕種了。

 

臺灣的諸羅樹蛙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一帶,農地的消失或利用型態改變,造成棲地大量減少,是諸羅樹蛙目前遇到的最大威脅。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莊孟憲(左)

然後我們曾經估算過,大概1公頃有800隻左右的諸羅樹蛙,那你可以想2公頃就1千多隻,可能就不見了,那幾個小時,就怪手兩台,就可以解決掉的事情,所以我才會很心急。

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勝瑋(右)

上過莊老師他們的課程以後,就覺得說牠能在竹林裡面,在這邊生活,我們剛好就是從事竹筍這個產業,幫牠製造一些棲地還是什麼,是不會影響到我們工作,還是什麼,也對我們沒有造成什麼威脅,所以就,如果我們這樣做能夠讓牠繼續繁殖下去,這樣子我們很樂意做。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莊孟憲(左)

那時候我們問大林鎮農會,他說大概還有800公頃的竹林,那我們想說,好,那就選這裡這樣子,可是選這裡的時候,也是挑戰的開始啦,因為其實,筍農願不願意投入,還有筍農對保育青蛙有沒有意願,其實都還是要去溝通,所以我們就開始轉換,從青蛙研究轉換成跟在地的農友溝通,然後一直到,前幾年遇到勝瑋主席,還有一群農友,然後大家再透過上課啦、調查,然後也了解我們的動機,那我們就在嘉義分署那邊,設計了一個叫「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

 

目前有24位農友拿到標章,大家有著共同的信念,要一起為諸羅樹蛙打造友善的棲地環境。

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勝瑋(右)

就是說我們有這個合作社,我們可以集結大家的力量,讓這個產量比較多,我們要找通路或是什麼,要推廣我們友善的農產品,這樣也比較好說。

大林鎮筍農 施宏亮(右)

我們有做到保育,然後又讓我們的東西,有再多一條管道可以去販賣的話,那其實對我們、跟對生態都是有幫助的。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莊孟憲(左)

比如說裡面如果很乾的,要做一些水池,然後落葉不要清得太乾淨,然後樹冠層要讓它連在一起,那還有更重要的是,不能夠太常把筍子割掉,要把筍園留超過三年以上,所以這些都是農友,為了保護諸羅樹蛙去做的一些行動,其實都是一種犧牲啦,我覺得,都很不容易。

 

但一開始要說服農民加入,其實並不容易。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莊孟憲(左)

第一個最直接的就是他們會問我說,老師你會種竹子嗎,我說不會啊,那你叫我改變這些農法,會不會讓我沒得收筍子,如果我,全家要不要靠你養什麼啊這種,都聽過,然後也有像這個就是,他可能不認為青蛙變少,因為他住在這裡,就是每天都有聽得到。

 

雖然溝通過程中有一些挑戰,仍然持續的、慢慢的,讓農民了解諸羅樹蛙的處境,也調整思維,從農民的角度來思考。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莊孟憲(左)

我們常常台語講「顧肚子,也要顧佛祖」,其實要跟農友溝通,也是要從他們立場去想,不能夠用我們顧青蛙的角度去想,那當越來越多的農友認同了,其實棲地就留下來了,說實在這種聲音就只有在,臺灣就只有在這樣的環境聽得到,就在這個區域聽得到,過了濁水溪以北,鹽水溪以南,全臺灣就聽不到了,後來他們就慢慢感覺到這種驕傲,那這個就是,我覺得最感動的就是,潛移默化之間,把他們的生活,加上了諸羅樹蛙這個元素,他們也都會琅琅上口,掛在嘴邊。

 

(所以這邊也有挖一個小生態池),對,這邊有一個小生態池,這樣,我們會用一些就是,上面剁下來的那個竹子,對,下去做掩蓋,因為怕說有鳥啊什麼的,就下去吃牠的蛋,或者是牠剛長出來就被吃掉了,對,所以我們會做一個掩蓋。

 

在筍園裡挖個小生態池,為諸羅樹蛙營造合適的水域棲地。

大林鎮筍農 劉紋汎(左)

我就是覺得說,牠如果真的沒了,就再也不會有了,牠算是一個我們的特色,這樣,就是我們臺灣本土的特色,所以就想說可以的話,就把牠保存住,然後這個(筍)我們自己也可以拿回家吃,什麼的,也都是非常安心這樣,就是可以無毒,然後友善環境,我覺得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歐

 

這個就是比較邊邊,就是假設這裡是低的地方,這裡是高的地方,就是比較岸邊的地方,然後量它的這個落葉的厚度這樣子。那在這個更旺盛的過程當中,它可能前期沒有達到,但是它後面可能已經超過8、90%的鬱閉度了,所以我們會建議用整年平均的方式來,就是來計算這樣子,對,因為它的旺盛,就是像剛插的竹子旺盛的程度,其實跟田區的管理,甚至是農友很用心管理,但是可能氣候,像現在最近,就是氣候就是,像我們說比較極端的狀況,就是不一定能很容易去控制這個竹林的發展程度這樣子。

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枊宗佑(左)

因為諸羅樹蛙牠需要有就是像,我們可以看上面,就是有足夠的遮蔽,然後還有就是地上牠需要有一些落葉,因為牠們就是產卵的時候,會用落葉就是,有時候會用落葉把那個卵泡包起來,就是也可以避免被發現,或者是比如說就是可以防那個,就是保持潮溼。

大林鎮筍農 劉境鎮(左)

那是以前我們小時候就常常看到,就「雨怪、雨怪」,我們這邊通常都叫做「雨怪」,大家在一起成立一個班,那個說我們來參加青蛙班,參加青蛙班,參加青蛙班是在做什麼,大家才去說這個東西很重要。

 

農民是在第一線面對保育類動物的人,他們更覺得有責任和使命感,來保護諸羅樹蛙。

大林鎮筍農 劉境鎮(左)

(那你現在會不會覺得還滿有那種光榮感),對啊,成就感,那是一種成就感,你晚上來的時候,牠都一直叫啊,你那個手電筒,然後照上去,你就可以看到很多,那就會很高興啊。

大林鎮筍農 施宏亮(左)

其實當聽到他們在說的時候,原來我們的竹林裡面就有這種稀有動物,對啊,也會滿,覺得滿,就是我們跟別人,就是一樣是務農,但是可能我們就有點不一樣,對。

 

用友善的耕作方式,來保護園裡的生態,但隨之而來的病蟲害問題卻也相當惱人。

大林鎮筍農 施宏亮(左)

像那個葉面白白的那個,一點一點那個,就是竹蚊咬的,對,牠只要把整個葉面破壞掉了,然後它又沒有生長新的葉子出來,它就沒辦法行光合作用,對,(但是你們,就是為了保育樹蛙,還是願意做這樣的犧牲),對啊,就是盡量,就是能夠做多少算多少。

 

工作時間的話,我們大概也都是最多就是到中午而已,對啊,然後產量的話可能就是靠天吃飯,看它長多少,我們就割多少,(你都幾點來採收),6點,(早上6點來採收),對,早上6點。

 

一群有保育共識的農民,在去年4月以諸羅樹蛙為名,成立了合作社,共同打造品牌,現在他們的竹筍,還賣到了知名大飯店和連鎖賣場。

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勝瑋(左)

其實合作社也不輕鬆,要經營真的也蠻辛苦的,要跑通路啊還是什麼,你有標章的農友才可以把筍拿進來,拿進來我們經過分級,我們主要銷往粉絲專頁的這一些消費者,這是我們最重要的消費者,然後也有一些團購網。

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合作社經理 吳勇成(左)

包裝設計主要是因為,我們那時候想要做一個全新的生態品牌這件事情,那我自己是覺得說,如果你用一般公版的這種箱子的話,那就跟別人沒有什麼兩樣,那想要讓大家認識我們,就應該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也可以看到說,這個箱子很特別,然後上面也有一些就是認識我們這些資訊,大家就可以直接獲得。

 

(農民早上才交過來的),對,早上才交過來的筍子,都是交最新鮮的,因為我們不做隔夜出貨這件事情。

 

筍農大多在半夜到早上割筍子,交到合作社後,得先分級、預冷、再包裝。

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合作社經理 吳勇成(左)

因為竹筍跟人一樣它會呼吸,那它必須要降到5度以下它就會停止呼吸,進入休眠狀態,所以我們就透過這個冰水的方式,讓它慢慢的降溫,那如果說有時候天氣比較熱的話,筍子量比較多,一天5、600公斤跑不掉這樣子。

 

大林筍園約有800公頃,但目前有做保育這塊的大概只有2、30公頃,貼上「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代表合作社農友對於產品的保證,更是為了保育諸羅樹蛙,所付出的心意。

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合作社經理 吳勇成(右)

它有點類似像產銷履歷的概念,它會可以追溯到是哪一位農友所種植的竹筍,只要你賣得好,就有讓農民們會覺得說,他在做這件事情是有被認可,或是有值得的,他們就會更願意投入這件事情,而不會是被人家說,就是你那個只是一個夢想而已,你在畫一塊餅,然後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真的這樣子。

 

諸羅樹蛙有農民守護著,而農民更需要有民眾的支持,才能讓保育這條路走得更穩、更遠,讓諸羅樹蛙的歌聲,可以繼續大聲鳴唱。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